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试管婴儿孕妇先兆流产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6月至 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试管婴儿发生先兆流产的孕产妇中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选择 50例进行研究,根据平均分组的方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5人,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心理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探讨,并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下先兆流产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常规组治疗有效率85%,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96%,常规组护理满意度72%,研究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试管婴儿孕妇先兆流产护理干预中,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提高试管婴儿顺利分娩的几率,获得较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生殖器疱疹(HSV-2)对妊娠患者心理卫生状况及婴儿健康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罗定市罗城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HSV-2并妊娠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HSV2-IgG,IgM筛查,外阴、肛周见水疱或糜烂者取疱液或分泌物进行HSV2-DNA检查确诊。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于常模对比,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对疾病的担心问题进行调查。并对婴儿进行半年的随访,调查其健康状态。结果:与地方常模对比,患者的SCL-90 各项得分更高(P<0.05);经调查得出,所有的患者均会担忧治疗药物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并积极要求对疾病进行治疗。九成以上的患者会担忧疾病导致流产、早产,诱发胎儿畸形,担心疾病传染给胎儿。八成以上的患者会要求继续妊娠,担心朋友、家人歧视,担心对以后的生育造成影响;8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终止妊娠,6例患者流产,5例患者因引发胎儿畸形儿引产,10例患者早产。胎儿分娩率为73.75%(59/80)。对婴儿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有3例婴儿感染了HSV-2,其他婴儿健康成长。结论:HSV-2会对妊娠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造成较强的负性影响,同时对胎儿的顺利分娩以及婴儿的健康发育均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婴儿生长早期运用小儿保健推拿对发育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社区2021.1-2022.1进行发育情况评定幼儿45例,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常规保健干预,n=22)以及实验组(常规保健联合小儿推拿,n=23)。比较两组干预1周、1月后婴儿睡眠情况以及干预1月后,两组幼儿发育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保健干预前睡眠时长差异较小(P>0.05),而干预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样在干预前两组发育水平近似,差异较小(P>0.05),而干预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婴儿发育早期开展小儿保健推拿可辅助提高幼儿睡眠质量,提升身体总发育水平,是一种疗效理想保健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建立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来模拟咽鼓管开放后整个中耳-咽鼓管系统的形变和压力变化过程。方法采用中国首例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使用Amira图像处理软件导入图像,Geomagic软件对图像进行分割等处理,形成包括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Hypermesh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分析。采用Abaqus软件进行结构力学计算,Xflow流体力学软件对气体流动进行数值仿真,利用流固耦合算法对咽鼓管开放时的组织变形和中耳压力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在中耳-咽鼓管模型内设置包括鼓室、乳突、鼓峡、外耳道在内的多个压力监测点,记录并比较各监测点的压力变化。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包含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和及中耳通气的数值仿真模型。通气后模型的动态变化可依据压力分5个阶段。此外,模型中鼓室、鼓峡监测点的压力变化基本同步;乳突气房的压力变化较鼓室、鼓峡延迟,验证了乳突的压力缓冲作用。并通过提取的外耳道压力曲线在数值、趋势上与咽鼓管测压检查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论本文建立的中耳-咽鼓管通气的数值仿真模型可模拟咽鼓管开放后的组织变形及中耳压力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中耳通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选择100例健康上颌骨及15例上颌骨缺损(5例单纯单侧缺损、5例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5例跨中线缺损)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在健康上颌骨数据及其附近区域创建球型模体并模拟上颌骨缺损,分别为单纯单侧缺损、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跨中线缺损,以原始图像为虚拟重建的正确参照;人工缺损与正确参照配对后分为训练集(70例)、验证集(20例)以及测试集(10例),前两者用于训练GAN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GAN性能。15例上颌骨缺损CT数据导入训练完成后的GAN模型中进行虚拟重建,对单侧缺损分别采取镜像和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而对跨中线缺损仅采取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重建结果分为镜像重建组(10例)、单侧缺损GAN重建组(10例)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5例)。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量评价,定量指标为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95%豪斯道夫距离(95% Hausdorff distance,HD95),对各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性评分,对各组总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事后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DCS(分别为0.891±0.049、0.721±0.047、0.778±0.057)和HD95[分别为(3.58±1.51)、(5.19±1.38)、(4.51±1.10)mm]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P<0.001;F=3.62,P=0.041);其中,测试集DSC显著大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HD95显著小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定性总分[分别为8(1)、6(2)、6(2)和4(2)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13,P<0.001);两两比较显示,测试集总分显著高于镜像重建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GAN的虚拟重建方法,其单侧缺损虚拟重建效果优于镜像技术,亦可实现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娩潜伏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联合硬膜外阻滞对初产妇围生期镇痛效果、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5例):潜伏期VR联合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一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B组)。A组潜伏期(规律宫缩至宫口开至1 cm)行VR干预30 min,B组潜伏期不进行VR干预,两组产妇均于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T0)、宫口开至1 cm后30 min(T1)、宫口开至1 cm后1 h(T2)及硬膜外给药前(T3)、给药后10 min(T4)、给药后30 min(T5)、给药后1 h(T6)、给药后2 h(T7)、宫口开全(T8)时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T0、T1、T5、产后2 h(T9)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评分[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评分和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评分],T0、T1、T5、产后3 d(T10)时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分;ELISA法检测T0、T1、T9时两组产妇唾液皮质醇(cortisol, COR)、IL-6水平及脐动脉血COR、IL-6水平;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次数及产后满意度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T1、T2时NRS疼痛评分,T1、T5时S-AI评分,T1时T-AI评分,T1、T10时EPDS评分,T1时唾液COR及IL-6水平降低(P<0.05),产后满意率升高(P<0.05)。与T0比较:A组T1~T8时NRS疼痛评分,T1、T5、T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T10时EPDS评分,T1、T9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P<0.05);B组T3~T8时NRS疼痛评分,T5、T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T9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P<0.05)。两组产妇脐动脉血COR及IL-6水平、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潜伏期应用VR技术联合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初产妇围生期疼痛、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提高产妇产后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1例患儿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2月龄起病,表现为粗大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显示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突变,SMN2基因外显子7-8存在重复突变,外显子7/8拷贝数为3/3,其父亲为SMN1基因杂合缺失携带者,SMN2基因8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外显子7/8拷贝数为2/3,其母亲未发现SMN1基因外显子异常,SMN2基因外显子7/8拷贝数为1/1。结论脊髓性肌萎缩症在早期缺乏特异表现,确诊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临床医师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婴儿型多囊肾病胎儿的 HNF1B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引产胎儿的新鲜组织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筛查出与临床表型相关的变异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位点验证。结果胎儿组织样本中检测到HNF1B基因的一个c.1370C>T(p.P457L) 杂合变异,其父母为正常。该变异经检索相关数据库及文献均未见报道为新变异。结论HNF1B基因的c.1370C>T新发杂合变异可能为婴儿型多囊肾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遗传咨询和临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人乳中存在独特且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人乳中的微生物是婴儿早期胃肠道菌群建立的重要来源,其在婴儿体内的定植可能影响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进而影响婴儿健康。现就人乳微生物组成与起源、肠道-乳腺轴调节人乳微生态的机制、人乳微生态对婴儿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调节人乳微生态进而改善婴儿健康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角膜混浊(CCO)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角膜植片的透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CCO并行PK的0~1岁患儿(42例,51只眼)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手术时年龄(5.7±2.2)个月;随访时间为(28.6±2.6)个月。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相关角膜疾病类型及角膜混浊形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PK术,术后定期随访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及出现的并发症,记录术后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分类诊断、手术年龄以及联合手术等不同影响因素与植片生存之间采用Kaplan-Meier存活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透明角膜植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透明角膜植片率为84.3%(43/51),12个月时下降至78.4%(40/51),至末次随访则进一步下降至60.8%(31/51)。A-R综合征及先天性小眼球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0)低于Peters异常(62.2%,23/37)和角膜巩膜化(8/11)(P<0.01),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3/9)也低于单纯行PK者(66.7%,28/42)(P=0.039)。混浊角膜组织中有新生血管者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低(43.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264,P=0.022)。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眼压升高(7只眼,13.7%)和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7只眼,13.7%),其次为并发性白内障(4只眼,7.8%)和后发性白内障(2只眼,3.9%)。结论1岁及以下的CCO患儿在行PK治疗后,随随访时间延长透明角膜植片率有下降趋势,但术后2年透明角膜植片率尚好。影响PK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角膜混浊组织中有新生血管、疾病类型及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UBA5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痉挛症(IS)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4例UBA5基因变异所致IS的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4例(男3例、女1例)均确诊IS并携带UBA5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检测到6种变异位点,其中5种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变异。4例均以痉挛发作起病,起病年龄为出生1 d~8个月;2例在病程中出现局灶性发作。4例脑电图均监测到高度失律及痉挛发作。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3例中2例为非特异性异常,1例正常。4例起病前均发育落后,起病后有不同程度倒退且进步缓慢;1例小头畸形,3例肌张力高。末次随访年龄为7个月~6岁4个月,4例均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且发作均未控制。结论UBA5基因变异相关IS患儿起病年龄较早,常伴发育落后、小头畸形、肌张力异常,癫痫发作常为难治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在小婴儿(年龄<3个月)胆总管远端梗阻微创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3个月以下小婴儿胆总管远端梗阻2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2例患儿均为男孩,黄疸及无胆汁粪便,肝功能异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总管结石并末端梗阻,胆管扩张,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日龄分别为67 d和86 d,手术时体重分别为3. 33 kg和4. 65 kg,采用了全身麻醉下LTCBDE。术后经留置引流管胆道冲洗,并口服利胆药,复查肝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胆道造影评价及随访。结果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清除了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黄疸消退。其中1例于术后2周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术后2周引流管脱落;另1例术后8周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术后10周顺利拔管。2例患儿均在随访中,目前无胆道结石复发,胆总管无扩张,胆总管远端无梗阻。结论对于小婴儿的胆石症致胆总管严重梗阻,需依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胆总管探查术可用于小婴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性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进行体检的22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10例。给予对照组婴儿常规检查和保健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综合性儿童保健干预。对比两组婴儿生长发育情况和营养性疾病情况。结果:经1年儿童保健干预,观察组婴儿身高、体质量的体格成长情况以及语言、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的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婴儿的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腹泻病等营养性疾病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采取深度水解奶粉进行食物替代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患儿126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参照组(n=63)与试验组(n=63),参照组治疗以适度水解奶粉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雀巢深度水解奶粉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大便形状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大便次数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83%,与参照组的82.54%相比,试验组明显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采取深度水解奶粉进行食物替代治疗可加快其临床症状恢复,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