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泪小断裂双套环引导置吻合联合内眦韧带减张术治疗外伤性泪小断裂的效果。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泪小断裂合并内眦韧带断裂71例(7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到泪小鼻侧断端,采用双套环引导泪小吻合联合内眦韧带减张修复术修复断裂,术后3~6个月拔,观察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溢泪症状及泪道冲洗结果显示64只眼治愈(90.14%),2只眼好转(2.82%),5只眼无效(7.04%)。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套环引导置联合内眦韧带减张术治疗泪小断裂合并内眦韧带断裂效果确切,早期观察无并发症。

  • 标签: 外伤,眼 泪器 泪器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次法根治疗与一次性根治疗牙体牙髓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牙体牙髓病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多次法根组的患者给予多次法根治疗,一次法根组采取一次性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以及咀嚼评分、总有效率、牙龈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一次法根组疼痛缓解的时间短于多次法根组,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低于多次法根组,咀嚼评分高于多次法根组,牙龈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多次法根组,P<0.05。而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一次性根治疗与多根治疗对牙体牙髓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一次性根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更好改善咀嚼。

  • 标签: 多次法根管治疗 一次性根管 牙体牙髓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建立的置随访群在门诊PICC携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该院静脉输液护理门诊进行PICC置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依据PICC置流程,结合患者需求,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向患者讲述携期间可能出现出血、断、水肿、感染等专业问题;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被邀请加入置随访群,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咨询专业护士有关PICC问题。结果观察组通过置随访群延续护理,并发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97.54%)与对照组(93.83%)比较明显提高。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置随访群对门诊PICC携患者是一个有效的延续护理方法,减少了患者携期间的并发症,提高了携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出院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置管随访群 PICC 延续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牙髓炎两种根治疗方式的效果情况。方法:选取 70例于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急性牙髓炎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拔髓后给予根治疗)与观察组(开髓失活术进行根预备及充填),每组 3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急性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随访 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 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3 d,观察组急性反应发生率为 10.5%,对照组为 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进行 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成功率为 89.5%,对照组为 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拔髓后根治疗的近期效果及急性反应发生情况与活髓牙失活后根治疗基本一致,但前者术中疼痛可显著减轻,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疗效 拔髓后根管治疗 活髓牙失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DOPT模式对肿瘤PICC置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置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96例肿瘤PICC置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置期间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置期间应用ADOPT模式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置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置依从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导管异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OPT模式能有效提高肿瘤PICC置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置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置满意率。

  • 标签: ADOPT模式 肿瘤 PICC置管 自我管理 置管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一次性根与多次根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7 年 4 月 --2018 年 5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6 例急性牙髓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计表法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各有患者 38 例。 A 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术进行治疗, B 组患者采取多次根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时间。 结果 A 组患者在远期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时间上均优于 B 组,且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在急性牙髓炎患者的治疗上,采用一次性根术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能保证远期治疗效果,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而且也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推广。

  • 标签: 急性牙髓炎 一次性根管 多次根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对比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切和经尿道前列腺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 40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给予经尿道前列腺切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切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效果 。结果:经对比后,研究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且术后泌尿功能恢复情况显然更好, P<0.05 ,差异显著 。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所取得的效果更好。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区分室膜瘤和间变性室膜瘤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颅内室膜瘤和14例间变性室膜瘤患者手术治疗前的资料,以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图像为基础,绘制每层肿瘤的边界作为感兴趣区以构建整个病灶,用Mazda软件对构建的区域进行分析,获取直方图参数,比较室膜瘤和间变性室膜瘤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评估相关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室膜瘤和间变性室膜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直方图指标是:平均值(P=0.010,曲线下面积=0.78)、峰度(P=0.034,曲线下面积=0.75)、第99百分位数(P=0.008,曲线下面积=0.76)。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参数有:方差、偏度和第1、10、50、90百分位数(P均>0.05)。平均值、峰度和第99百分位数3个参数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0.89,敏感性=85.0%,特异性=85.7%),整体诊断效能显著提升。结论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分析法在区分室膜瘤和间变性室膜瘤中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多参数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 标签: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 扩散加权成像 室管膜瘤 间变性室管膜瘤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系统评价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桡动脉置和足背动脉置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 、 Cochrane Library 、 Embase 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桡动脉置和足背动脉置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 除 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原始资料,运用 RevMan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 篇,包括研究对象 930 例, 3 篇研究评为 A 级, 6 篇评为 B 级。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中脱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堵或曲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足背动脉置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可能高于桡动脉置,且足背动脉置的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的 脱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均低于桡动脉置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桡动脉置管 足背动脉置管 Meta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神经内科患者发生鼻胃非计划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实施鼻胃干预的26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各13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行品管圈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非计划性拔发生率及置期间负性情绪。结果研究组非计划拔率为6.15%,显著低于常规组2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分别为(0.51±0.19)分、(0.02±0.01)分、(0.32±0.24)分、(0.65±0.29)分、(0.68±0.31)分、(0.57±0.35)分、(0.45±0.31)分、(0.17±0.01)分、(0.21±0.08)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采用鼻胃干预的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鼻胃非计划拔发生概率,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对促进患者康复,避免再次置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神经内科 鼻胃管 非计划拔管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多次法根治疗与一次性根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内接收共15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分成参照组、研究两组,分别采用多次法与一次性根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经统计,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各个口腔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多次法根管治疗 一次性根管治疗 牙体牙髓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与多次根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方法:以我院选取的6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实施多次根治疗的是对照组,实施一次性根治疗的是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96.7%相较于对照组的63.3%明显较高,失败率3.3%相较于对照组的36.7%明显更低(P<0.05)。结论:治疗急性牙髓炎运用一次性根可提高治疗疗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失败率,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牙髓炎 一次性根管 多次根管 临床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牙体牙髓病患者多次法根治疗与一次性根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样本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4例牙体牙髓病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42,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多次法根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一次性根治疗,研究比较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次法根管治疗 一次性根管治疗 牙体牙髓病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旋转提拉吸引吸引法与固定吸引吸引法两种口腔冲洗方法的比较结果。方法:取 95 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行固定吸引管口腔冲洗,研究组行旋转提拉式吸引法,对比应用效果。 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P < 0.05 );且研究组清洁度及舒适度明显更高( P < 0.05 )。 结论 : 通过旋转提拉式吸引法进行口腔冲洗,可有效提升口腔冲洗清洁度及舒适度。

  • 标签: 旋转提拉式 固定吸引管吸引法 口腔冲洗 清洁度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次法根治疗、一次性根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 100牙体牙髓病患者分成观察组( n=50)与对照组( n=50),对照组为多次法根治疗,观察组为一次性根治疗,比较治疗后 2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 96.00%, VAS评分为( 2.63±1.27)分,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82.00%, VAS评分为( 4.86±1.33)分,观察组 2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较少且少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一次性根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比多次法根治疗的效果好,术后并发症情况少。

  • 标签: 多次法根管 一次性根管 牙体牙髓病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加强内镜下高频切除胃息肉护理配合工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行高频切术切除胃息肉的患者计 234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 n=117)与采用加强护理配合方案干预实验组( n=117),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内镜下 行高频切除胃息肉患者加强护理配合工作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内镜 高频电切 胃息肉 护理配合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宫腔镜切对子宫内膜息肉治疗后的护理方法,并对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7年 6月 -2019年 12月 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宫腔镜下行切术治疗,术后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并发症进行预防。结果:本次宫腔镜切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手术时间 30~ 45 min,平均 35 min,术后 6~ 9 d出院,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有 4例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给予治疗后治愈,其他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和其他不适,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子宫内膜息肉运用宫腔镜切术治疗效果好,在宫腔镜切术后给予有效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宫腔镜电切术 子宫内膜息肉 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穴位刺激对健康志愿者的镇静作用。方法选取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10~30分的健康志愿者46名,性别不限,年龄22~28岁,体重指数18.5~2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3):经皮穴位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刺激双侧内关穴和神门穴30 min,C组仅连接刺激仪不给予电流。安静平卧10 min(T0),记录BIS值、HR、SpO2和MAP,刺激期间每隔10 min(T1,2)记录数据,刺激结束后15 min内每隔5 min(T3-5)记录数据。随后观察是否进入睡眠,第2天随访睡眠状况及是否发生有关并发症。结果与T0时比较,E组T2-5时BIS值降低(P<0.05);与C组比较,E组T3,4时BIS值降低(P<0.05)。2组刺激期间及试验当晚睡眠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点HR、SpO2和MAP均在正常范围,无试验有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穴位刺激对健康志愿者可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志愿者 清醒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 标签: 长期卧床 脑卒中 盆底肌肌力 表面肌电
  • 简介:摘要脑深部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