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择取52例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患儿,时间区间2021年02月至2022年02月。遵从随机抽样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每组对象例数均等。传统组26例运用传统护理,研究组26例运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护理后的数据好于传统组(P<0.05)。从家长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组护理后的数据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对本文研究术后患儿进行护理时,运用综合护理能够加快患儿术后恢复,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借鉴。
简介:【摘 要】目的:对比观察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14年 7月 -2017年 7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小儿患者 9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均为 48例患儿,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研究组实施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 0.05)。结论: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可作为理想手术方案全面普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日间手术模式下对腹股沟疝患儿行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6年9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106例,以随机数字表为参考,将患儿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患儿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数据优势显著,即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日间手术模式下的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缩短患儿的临床治疗时间,促使患儿早期康复,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行疝囊高位结扎的65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腔镜组(n=476)与传统组(n=182),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3年复发率、对侧异时性疝发生率。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腔镜组无对侧异时性疝发生,传统组对侧异时性疝发生率为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0.42%与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良好,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并能有效防止对侧异时性疝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经脐腹腔镜联合针式抓钳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总结其效果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小儿外科手术的进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收治20例小儿疝囊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1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经脐腹腔镜联合针式抓钳进行手术,对照组参与者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关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脐腹腔镜联合针式抓钳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该技术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简介:目的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和气管插管(IT)在婴幼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中通气情况、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并发症。方法选择6月至3岁行疝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PLMA组(n=30)和IT组(n=30),PLMA组诱导后使用软插管探条辅助插入1.5~2号喉罩,IT组诱导后插入普通气管导管。以压力模式行正压通气,丙泊酚和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喉罩密闭性,比较两组潮气量(VT)、呼气末CO2浓度(EtCO2)、插管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拔管后喉痉挛的发生率。结果在相同气道压下潮气量(VT)、EtCO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插管及拔管时喉罩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气管插管组血压、心率升高较明显,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喉痉挛发生率IT组明显高于PLMA组(P〈0.05)。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婴幼儿疝修补术的麻醉优于气管插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对近年我院收治的97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护理配合经验。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5.4±5.3)min,无中转开放手术,且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加强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围术期手术配合,有助于保障手术顺利开展,降低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腹股沟斜疝行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TCI和静脉持续泵注,比较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牵拉疝囊时(T2)和缝皮时(T3)的HR、RR和SpO2;从手术结束到清醒的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HR在手术开始后均降低,T1、T2、T3与T0比较,P均<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RR在T1和T3加快,与T0相比,P分别为<0.05和0.01,分别有显著性差异和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组HR在T1和T2均增快,T3减慢,与T0相比,P均<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手术开始后RR均加快,T1、T2、T3与T0比较,P分别为<0.01、0.01、0.05,有显著性差异;SpO2在T1稍降低,与T0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HR在T1和T2时P均<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RR在T2时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苏醒躁动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TCI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生命体征更平稳,应激反应更小,麻醉效果满意,清醒较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腹股沟斜疝腹腔镜TAPP术患者采用横断疝囊和剥离疝囊手术治疗,研究横断疝囊和剥离疝囊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间本院收治的86例腹股沟斜疝腹腔镜TAPP术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43例患者,施行剥离疝囊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43例患者,行横断疝囊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手术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d时VAS评分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横断疝囊在腹股沟斜疝腹腔镜TAPP术中的疗效更显著,术后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切口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扩张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包茎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的腹股沟斜疝及包茎患儿中,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治疗的患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小切口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扩张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部分患儿包皮出现水肿,4天左右消退,所有患儿包茎治疗效果较好,1例患儿斜疝复发。结论小切口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扩张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包茎的效果较理想,手术时间短,操作不复杂,对医疗设施和手术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盐城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6月择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56例,随机分为常规麻醉+双侧腹直肌鞘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组)和常规麻醉组,每组28例。记录切皮前(T1)、切皮时(T2)和腹腔镜镜头固定后(T3)3个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观察并记录拔除喉罩的时间、停留在麻醉复苏室的时间、手术后疼痛和躁动情况和麻醉使用芬太尼总量。结果常规麻醉组3个时间点MAP(F=23.76,P<0.001)和心率(F=21.5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2时间点MAP和心率高于T1和T3时间点(P均<0.05),而腹直肌鞘阻滞组3个时间点MAP(F=0.41,P=0.53)和心率(F=2.14,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直肌鞘阻滞组T2时间点MAP和心率低于常规麻醉组(t=10.72,P<0.001;t=7.83,P<0.001);2组拔除喉罩时间、停留在麻醉复苏室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常规麻醉组FLACC评分、躁动情况评分、使用芬太尼总量均明显高于腹直肌鞘阻滞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可以减少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脐部操作时血压和心率的波动,术后疼痛轻,芬太尼用量少,苏醒质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