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华夏民族早期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促使了礼文化的产生。礼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模式化。礼包括了习俗信仰、人生教育、制度规范等丰富的含义。实际上,人在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前必须有品尝、触摸、嗅闻等一系列身体感知,而礼则是对身体活动的整合。礼强调切身体验和具象思维。与传统西方文明灵肉区分导致的意识哲学不同,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以灵肉、天人的合一为特征。这种灵肉合一的行动思维与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开始的身体现象学非常吻合。借鉴身体现象学方法考察礼仪所蕴含的身体思维特征,意在发现传统思维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的动态、整体、辩证的身体思维方式在今天对全人类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简介:礼和乐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的两种符号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礼和乐地位是等同的,它们需要相互协调,合作运转。礼要有乐配合,乐要有礼引导,二者在协同运作中准确而有效地传递着'仁义'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而传播和践行礼乐协同所传递的这些核心思想的关键在于人,因此礼乐协同运作中突出了对人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诉求,通过对个体情感的激发,以促进人际间情感的互动,进而在礼乐协同的规范和引导下实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的灌输和内化,达到对人的教化,塑造一个具有德性的人格,由此展现礼乐协同的情感传播特质和内在运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礼乐协同以情感为媒介将社会各阶层凝聚在一起,传承中华文化,实现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推进华夏文明传播的实践,展现特殊的社会功能。礼乐协同是华夏文明传播的一种范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彰显了华夏文明的可沟通性和开放包容的品质。
简介:摘要:“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的基本观点是“以审美和创造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以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母语和实施班级课堂,综合运用,整合发展,同时体现音乐学科综合发展,重视艺术学科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四元素”与当前国际国内在课程领域所看重的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四元综合”是以不同的标准约束学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本文在简要分析“四元综合”训初中“新礼乐”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文化建设策略。
简介:摘要:儒家思想重视教化,讲求以诗教和乐教的方式对人心加以正确的导向作用,从而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行举止都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天”。在儒家思想看来,所谓“天”,乃是含有封建道德律在内的“天理”。使人心符合于天理,便是要使人心符合封建道德律的要求。乐由心生,音乐与人的内心情感相一致,故而音乐对人心的好恶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所谓乐教便是要以音乐对人心加以教化,使人符合“天理”,最终成为有大德的圣人。《乐记》作为的儒家的一大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前代儒家思想的教化思想,将之加以丰富并系统化。本文即是对《乐记》中的这一对人心的教化思想的浅析。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变得越发重要,为了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应当注重礼乐文化的教育,研究礼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礼乐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水平,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礼乐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围绕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礼乐文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简介:这个三角关系中的"我",就是实在的我,1949年前少年时代迷上了写诗,1949年后写诗成了大半生的业余活动。起初几乎在迷上写诗的同时,也就迷上了政治,具体地说是迷上了革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诗和一切文学艺术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意识,但因为迷上了革命,有时在抒情诗里所抒是政治感情,革命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实际生活的激发,又来自左翼文学的影响,客观上也是为革命政治服务了。后来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作惟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可违背的权威,又认定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惟一正确的创作方法,苏联文学是现成的无产阶级文学样板,于是惟苏联诗人作家马首是瞻。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