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打印导板在口腔颌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设计及应用进行优化和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资料,包括40例下颌骨肿瘤手术患者(常规组20例、导板组20例)、20例颞下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常规组10例、导板组10例)、20例正颌双颌手术患者(常规组10例、导板组10例)、20例放射粒子植入手术患者(常规组10例、导板组10例);患者中位年龄45岁(16~75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所有导板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螺旋CT扫描并建立颌骨及供骨区三维模型(上颌骨和下颌骨模型各40个)以模拟手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导板(包括截骨及定位成形导板共40套、穿刺定位导板10个)。分析模型打印时间以及各导板的设计时间、打印时间、导板应用对手术时间及手术精度的影响。结果下颌骨肿瘤手术、颞下颌关节置换手术、正颌双颌手术、放射粒子植入手术的手术导板设计时间分别为(2.8±1.8)、(2.2±0.3)、(2.9±1.8)和(0.9±0.3)d。上颌骨模型和下颌骨模型打印时间为(11.1±1.6)和(2.6±0.4)h,截骨及定位成形导板打印时间为(2.5±0.8)h,穿刺定位导板打印时间为(1.1±0.4)h。下颌骨肿瘤手术及放射粒子植入手术导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02±0.55)和(0.89±0.15)h]均显著少于相应常规组[分别为(6.99±1.10)和(1.91±0.55)h](P<0.05),正颌双颌手术及颞下颌关节置换手术导板组手术时间与相应常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肿瘤手术及颞下颌关节置换手术导板组标志点位移距离均显著小于相应常规组(P<0.05),正颌双颌手术及放射粒子植入手术导板的误差基本在1 mm以内。结论口腔颌外科手术三维打印系列导板的应用有助于精准、快捷地完成手术,但其设计、制作等环节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改进。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口腔外科手术 夹板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成像,三维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生物节律是机体为响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内在自主计时机制,调控机体各项生理活动,影响人体各类疾病的形成与转归。本文阐述了口腔颌发育畸形、炎症、恶性肿瘤等常见疾病状态下局部组织活动节律的变化规律,辩证分析生物钟系统及生物节律对口腔颌组织活动的重要性,重点剖析生物节律在维持口腔健康以及影响口腔常见疾病、口腔相关系统性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总结并展望基于组织活动生物节律变化的口腔相关疾病时辰疗法及新型防治策略,为维护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生物钟 生物节律 生物时辰治疗 颌面发育畸形 牙周炎 癌,鳞状细胞
  • 作者: 苏红 韩冰 王秀婧 许天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34,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主要拔牙模式治疗前颅颌特征的差异和治疗结果的不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选择155例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治疗完成患者[男性64例,女性91例,年龄(12.9±2.5)岁]),其中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2个上4组)15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拔除4个4组)4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上4下5组)18例,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3组样本的差异,同时利用各组特征对8例治疗完成患者进行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牙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拔除2个上4组的治疗前前牙覆盖最大[(10.5±1.9) mm],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8.9±1.7) mm,拔除上4下5组:(8.9±2.1) mm]间都有统计学差异(P=0.013);拔除上4下5组磨牙远中关系[(-1.3±1.6) mm]最严重,与拔除4个4组磨牙关系[(0.2±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拔2个上4组下唇突度[(2.8±3.0) mm]显著小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5.1±2.5) mm,拔除上4下5组:(3.8±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组治疗后的差异只有磨牙关系,拔除2个上4组是远中关系,而另外两组是中性关系。对于新样本的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决策的符合率为75%。结论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下颌的拔牙与否与覆盖和下唇突度有关,覆盖越小,下唇突度越大,越倾向于拔牙;而拔牙的位置选择主要与磨牙远中关系和下唇突度有关,磨牙远中关系越严重,下唇突度越小,越倾向于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反之则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

  • 标签: 骨性Ⅱ类 均角 深覆盖 拔牙模式 头影测量
  • 简介:摘要新生儿巨大淋巴血管畸形合并囊内出血并不常见,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鉴于新生儿生理特点,治疗意义重大。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1例、颈部巨大淋巴血管畸形伴囊内出血新生儿,出生后1 h,男性。精准手术切除巨大淋巴血管畸形合并囊内出血,达到临床根治,效果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病变无复发,功能良好,外形美观。

  • 标签: 新生儿 淋巴血管畸形 囊内出血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物活性玻璃+氟保护漆在老年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老年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99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33,50颗患牙)、对照1组(n=33,48颗患牙)、对照2组(n=33,52颗患牙)。对照1组给予氟保护漆治疗,对照2组给予生物活性玻璃治疗,观察组给予生物活性玻璃+氟保护漆治疗。对比3组治疗即刻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即刻、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47/50)、90.00%(45/50)、84.00%(42/50)、70.00%(35/50),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均P<0.05)。结论生物活性玻璃+氟保护漆治疗老年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生物活性玻璃 氟保护漆 根面牙本质敏感症
  • 作者: 张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挑取2020年6月-2022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70例肌痉挛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并发症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中实施预见性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质量。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常规干预
  • 作者: 曾成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模式用于口腔颌外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数据选自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在本院进行口腔颌外科护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常规组两组,在参照组展开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而常规组则采用一般护理。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模式能够在口腔颌外科护理康复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个性化口腔护理;口腔颌面外科护理;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当前社会的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并且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智能化技术,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提升建筑智能化整体水平方面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电子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

  • 标签: 电子智能化技术 建筑智能化 应用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患侧发生严重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临沂市中医医院和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0月至2020年8月采用MVD术治疗的3700例HFS患者,按术后是否出现患侧严重听力障碍,将患者分为严重听力障碍组和无严重听力障碍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术后发生患侧严重听力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出现患侧严重听力障碍45例(1.2%),随访0.6~11.8年(平均6.3年),无一例恢复。与无严重听力障碍组比较,严重听力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男性、左侧HFS、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高,后颅窝容积狭小、蛛网膜增厚黏连者所占比例较高,责任血管为椎动脉(VA)者所占比例较高,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者所占比例较低,责任动脉硬化、困难减压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责任血管为VA、责任动脉硬化、困难减压是HFS患者行MVD术后发生患侧严重听力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FS患者行MVD术后患侧严重听力障碍一旦发生很难恢复。术前有高血压、责任血管为VA、责任动脉硬化、困难减压的HFS患者MVD术后易发生患侧严重听力障碍。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听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3DP)在颅颌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8例颅颌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颌面部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智能化地模拟颅颌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并打印3D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复位治疗方法:如设计手术切口,置入固定钛板的长度、定位及数目等,完成内固定置入手术。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分别测量:额结节至鼻根部点直线距离(双侧Fr-N),下颌角点至髁突点直线距离(双侧Co-Go),双侧额结节点直线距离(Fr-Fr′),鼻根部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N-Me),下颌角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双侧Go-Me),鼻根部点至眶下点直线距离(双侧N-Or)。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左右两侧Go-Me/Co-Go、Fr-N/N-Or、Fr-Fr′/N-Me及Or-Or′/N-Me,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对称,颞颌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咬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2、0.006,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1、0.167,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Fr-N/N-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0、0.044,P<0.05),术前左右两侧3D模拟复位模型Fr-N/N-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5、0.003,P>0.05);患者术前、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65,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9,P>0.05);术前及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76,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9,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颌多发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术中切口定位的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感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3D打印 颅颌面多发性骨折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末节冠状截骨的甲骨皮瓣再造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拇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拇指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0~49岁;其中末节指骨中远段缺损,甲床缺损,伴少许指端或(和)甲床侧方软组织缺损,骨缺损长度0.6~1.7 cm。采用游离趾末节中远段冠状截骨的甲骨皮瓣再造拇指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趾皮瓣供区直接缝合,人工真皮修复趾甲床供区。术后每隔1个月随访1次,骨折愈合后每隔2~4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再造拇指、供区趾外形及甲板外观,再造拇指功能;X线片评价再造拇指指骨愈合情况,观察有无感染、骨吸收及骨不连情况;再造拇指及供区趾有无应力性骨折,患足跑步、行走功能有无影响。结果本组19例再造指体全部成活。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26个月。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外形相似,再造拇指甲板与健侧拇指甲板外形接近;所有患者X线片示指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无骨质吸收、感染和骨不连。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9例均为优;供区趾甲板与健侧甲板外形接近,供区趾及再造拇指无应力性骨折发生。结论趾末节冠状截骨的甲骨皮瓣再造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拇指,既能恢复再造拇指的外形及功能,又能保留供区趾的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该类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拇指 再造 甲皮瓣 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近指间关节关节骨折治疗中,方法简单,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指关节 骨折 埋头螺钉 动力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赋权激励干预在口腔颌日间手术患者快速康复(ERAS)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2—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日间病房收治的240例口腔颌日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2—3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4—5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ERAS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赋权激励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准备度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赋权激励干预在口腔颌日间手术患者ERAS护理中具有一定效果,能够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

  • 标签: 口腔 颌面 赋权激励 快速康复护理 日间手术 出院准备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式护理在颈部深度烧伤后新生皮肤的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部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1周内患者,将1—6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常规护理的55例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1~65(40±17)岁;将7—12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序贯式护理的54例患者纳入序贯护理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18~57岁(37±11)岁。统计2组患者首次治疗(以下简称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中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和VSS总分及四项目瘙痒量表(FIIQ)中瘙痒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及FIIQ总分,治疗1年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SS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VSS总分均相近(P>0.05)。序贯护理组患者治疗3个月VSS中的柔软度评分及VSS总分,治疗6个月VSS中的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治疗1年VSS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VSS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2.51、-3.37,-2.05、-3.28,-3.12、-5.86、-4.63、-5.56、-6.76,P<0.05或P<0.01)。序贯护理组患者治疗3个月FIIQ中瘙痒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FIIQ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4.17、-6.56、-5.53、-5.84,P<0.01)。治疗1年,序贯护理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3%(52/5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8%(45/55),χ2=5.83,P<0.05;序贯护理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4.49,P<0.01)。治疗期间,序贯护理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而常规护理组中有3例患者创面出现瘙痒、周边红疹,经换药治疗后改善。结论序贯式护理能有效提升颈部深度烧伤后患者新生皮肤瘢痕预防及管理效果,改善患者瘙痒,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 标签: 烧伤 瘢痕 面颈部 新生皮肤管理 序贯式护理
  • 作者: 姜婷 程明轩 孙玉春 贾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 口腔修复教研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义齿加工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三维打印诊断性全冠上运用功能引导路径(functional generated path,FGP)技术获得修复体功能性形态,探索减少修复体面调改量以及避免干扰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需行下颌第一磨牙全冠修复的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9.6±7.4)岁;进行基牙预备体模型扫描并获得数字化模型;分别为每例患者制作两种全冠修复体。试验组:制作三维打印聚乳酸基底冠和蜡,通过口内FGP法直接获得具有功能接触形态的,扫描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氧化锆全冠修复体;对照组:按照数据库及经验常规设计制作氧化锆全冠修复体。临床试戴后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udio & Quality)对修复体面调改前后的咬合接触位置及面积、咬合接触程度、调改高度和体积等指标进行数字化定量分析,并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通过FGP法获得形态。试验组修复体面调改体积[(7.320±4.238)mm3]显著小于对照组[(20.178±9.650)mm3](P<0.05);调改前试验组咬合高点高度[(0.043±0.019)mm]显著低于对照组[(0.594±0.201)mm](P<0.05),咬合接触面积[(11.430±4.102)mm2]显著大于对照组[(4.808±3.223)mm2](P<0.05)。结论运用三维打印及功能引导路径技术可获得修复体面的个性化功能接触形态,可比常规方法显著减少修复体调改量并降低咬合高点。

  • 标签: 牙模型 三维打印 功能引导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原发性肌痉挛患者42例,年龄、性别不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平均(81.2±6.4)℃,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肌痉挛均完全消失,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肌痉挛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肌痉挛,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熟悉茎乳孔解剖,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 标签: 面肌痉挛 射频消融 茎乳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外侧关节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截骨254例(关节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 标签: 关节成形,置换,膝 膝前痛 髌骨 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款适合口腔颌-头颈肿瘤修复重建术后患者的新型病号服,解决传统病号服存在的缺点,探讨其临床使用效果。方法根据口腔颌-头颈肿瘤修复重建术后患者伤口特点、治疗需要设计新型病号服,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79例行口腔颌-头颈肿瘤切除术同期行修复重建术术后患者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病号服;选取2018年7—12月收治的64例同类手术术后患者为试验组,使用新型病号服,评价2组患者更换衣物的时间、穿着舒适度以及隐私保护程度;医护人员观察、护理伤口便捷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更换衣物时间为(124.00 ± 23.35)s,少于对照组的(156.09 ± 25.6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4.97,P<0.01);试验组衣服穿着舒适度和隐私保护度得分分别为(8.23 ± 0.91)、(7.17 ± 0.94)分,高于对照组的(4.78 ± 0.94)分和(5.50 ± 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21、-9.95,P<0.01);试验组医护人员观察、更换伤口敷料便捷程度得分分别为(7.88 ± 0.89)、(7.87 ± 0.83)分,高于对照组的(4.15 ± 0.78)、(4.15 ± 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8.98、-17.75,P<0.01)。结论口腔颌-头颈肿瘤患者术后新型病号服设计有效,临床使用效果好,可在口腔颌-头颈肿瘤修复重建术后患者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肿瘤 修复重建术 术后患者 病号服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现已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应用场景及其优势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在不久的将来,AI将会全方位应用于临床检验中,使检验医学在疾病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更加精准的作用。在AI技术的助力之下,检验医学的发展未来可期。

  • 标签: 人工智能 检验医学 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