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7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家庭干预模式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以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家庭干预模式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浅刺法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患者为探究试验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共计30例患者,以对患者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采用针灸浅刺法治疗患者命名为针灸组,采用药物治疗患者的组别命名为常规组,两组患者各15例,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效果: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针灸组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实验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面部神经麻痹、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况评分差异值均高于0.05,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针灸组低于常规组,治疗后两组相比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式采用针灸浅刺法治疗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对患者面神经改善情况具有较大意义。

  • 标签: 针灸浅刺法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美罗华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ITP患者20例,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剂量为100mg/次,每周一次,连续4周),治疗过程中加强用药护理,积极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并观察疗效。结果9例完全反应,4例部分反应,1例微小反应,总反应率(OR)和完全反应率(CR)分别为70%和45%,中位反应时间为38(16-92)天,不良反应小。结论小剂量美罗华可作为对常规治疗无效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精心护理,严格掌握使用方法,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 标签: 小剂量 美罗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对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临床疗效进行详细分析。方法 对本院2021年2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8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参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对患者采用内界膜剥除术进行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玻璃体腔内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的不同,然后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无论是矫正视力还是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然而,治疗一个月、治疗三个月、治疗半年随访结果显示,B组患者矫正视力均大于A组患者,且时间越长矫正视力差越大,同时B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小于A组患者,同样时间越长厚度差越大,P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界膜剥除联合 玻璃体 曲安奈德 注射治疗 矫正视力 视网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检测患者血液苯并[b]荧蒽含量,探索苯并[b]荧蒽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苯并[b]荧蒽与24 h尿蛋白量(r=0.444,P=0.011)、血肌酐(r=0.351,P=0.029)、胱抑素C(r=0.677,P<0.001)、β2微球蛋白(r=0.700,P<0.001)、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r=0.567,P=0.001)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57,P=0.027),证实了PM2.5成分苯并[b]荧蒽可能参与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生。

  • 标签: 膜性肾病 颗粒物 PM2.5 苯并[b]荧蒽 磷脂酶A2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缺血性卒中(IS)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住院的613例特发性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IS者123例)。总结了特发性DCM患者合并IS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特发性DCM合并I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特发性DCM患者进行1年随访,以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为不良结局,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患者的预后。结果在70例特发性DCM合并IS患者中发现,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者6例(8.6%,6/70)、心源性栓塞亚型者47例(67.1%,47/70)、小动脉闭塞亚型(即腔隙性梗死)者17例(24.3%,17/70)。高血压(OR=1.617,95%CI:1.049~2.491,P=0.029)、高血脂(OR=1.918,95%CI:1.198~3.073,P=0.007)、心房颤动(AF)(OR=1.617,95%CI:1.016~2.572,P=0.04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OR=0.986,95%CI:0.977~0.996,P=0.005)以及心内血栓(OR=6.127,95%CI:3.174~11.827,P<0.001)是特发性DCM合并IS的危险因素。在特发性DCM合并IS患者中,1年的累积生存率(70.7%)(即未发生全因死亡/心脏移植)低于不合并IS者(83.6%,P=0.004),死因主要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合并IS者3例、不合并IS者5例)、顽固性心衰(合并IS者22例、不合并IS者18例)。结论在特发性DCM合并IS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最常见,其次是腔隙性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最少见;高血压、高血脂、AF,更低的eGFR值以及心内血栓是特发性DCM合并IS的危险因素;特发性DCM合并IS的短期预后差,顽固性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死因。

  • 标签: 心肌病,扩张型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IMP)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内镜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IMP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线、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内镜检查;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检查,11例行内镜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14例IMP患者中有3例因并发肠穿孔或肠梗阻且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手术并行病理检查。分析1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饮酒史等)、临床症状、并发症,以及影像学(腹部X线、CT、气钡灌肠造影)和内镜下表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IMP患者中,男13例,女1例。13例男性患者均有长期中草药酒饮用史,其中8例长期饮用五加皮酒;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5例为肠梗阻,2例为肠穿孔。14例IMP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大多表现为腹痛(11例)、腹胀(6例)、腹泻(6例)、恶心呕吐(4例)、便秘(2例)等。腹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沿结肠走行的多发不规则钙化。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检查患者均可见结肠半月襞变浅或消失、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和"指压征"。CT典型表现包括受累肠壁水肿增厚,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肠系膜静脉和结肠壁内点状、细条状、弯曲状钙化。内镜下典型表现包括黏膜呈暗紫色、充血、水肿、伴糜烂溃疡、表面结节状突起和迂曲静脉显露等。结论IMP有典型的影像学和内镜特征,两者联合能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IMP。

  • 标签: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 影像学 内窥镜检查 特征
  • 作者: 庞敏 蔡薇 唐雪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儿科,深圳 518038
  • 简介:摘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一组原因不明,以慢性(持续6周或以上)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其他组织器官损害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儿童关节慢性炎症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A20又名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duced protein 3,TNFAIP3),是NF-κB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可以通过双重泛素编辑功能调控细胞分化凋亡,参与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免疫。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是由模式识别受体组装成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可感知微生物感染及细胞损伤等危险信号,介导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1,caspase-1)的活化并促进IL-1β和IL-18的生成与分泌,在多种炎症疾病中发挥促炎作用。研究发现A20可直接降低NLRP3的基础表达,抑制caspase-1的活化,同时可以负调控NF-κB信号通路间接限制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限制炎症反应,在JIA中发挥重要抑炎作用。A20与NLRP3炎症小体有望成为判断JIA治疗疗效及预后的新型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本文主要总结A20和NLRP3炎症小体的结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并就A20及NLRP3炎症小体与JIA遗传易感性及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作系统综述。

  • 标签: A20 NLRP3炎症小体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和非PPV (NVS)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测量。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患眼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计算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计算Scheimpflug图像中的晶状体密度。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区划分为以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区,1~ 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整体、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血流密度(SVD)和血流灌注(SP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前膜(MEM)剥除组(PPV组)和NVS直接剥除MEM组(NVS组),分别为10例10只眼、11例11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72)、logMAR BCVA (t=-0.98 )、晶状体密度(t=-1.10)、DLI (t=1.15)、黄斑区整体SVD (t=0.82)和SPD (t=1.19)、角膜像差(t=0.45 )、眼内像差(t=-0.22)、全眼像差(t=0.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采用27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NVS组患眼NVS条件下剥除MEM,PPV组患眼PPV条件下剥除MEM,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晶状体混浊程度、DLI、视觉质量、黄斑区SVD和SPD以及MEM复发情况。两组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PV组、NVS组患眼手术时间分别为(20.81±3.52)、(5.70±1.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01)。末次随访时,PPV组、NVS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5±0.25、0.44±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4 );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41,P=0.03、P<0.001)。PPV组、NVS组患眼晶状体密度、DLI分别为10.64±1.58、6.24±3.99和5.77±1.63、7.74±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2.85,P<0.05)。两组患眼黄斑区SVD(t=1.03)、SPD (t=1.77)以及角膜像差(t=-0.42 )、眼内像差(t=-1.10 )、全眼像差(t=-1.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MEM复发2只眼,PPV组、NVS组各1只眼;两组患眼MEM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结论与PPV联合MEM剥除比较,NVS手术后BCVA提高更多,对晶状体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手术时间更短。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黄斑前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治疗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的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门诊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等穴)治疗,对照组予眼周穴位针刺治疗。痉挛严重程度评分等级人数、痉挛频率评分等级人数、疗效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观察组35例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35例中临床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9%,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P=0.037)。结论: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治疗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疗效优于单纯眼周穴位针刺。

  • 标签: 针灸 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 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对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并间质性肺疾病(IL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IIM-ILD患者149例,随访期间失访10例,剩余1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年生存状态将患者分为生存组或死亡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对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肿瘤、炎症指标、肌酶谱、肿瘤标志物、铁蛋白、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初治方案与患者1年死亡情况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与预后相关的血清学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并校正,获得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癌胚抗原(CE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最佳截取值(cut-off值)(本研究中分别为6 μg/L和28 μg/L)分别将患者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1年生存率;根据MDA5抗体定性结果将患者分为MDA5抗体阳性组和MDA5抗体阴性组,比较分析CEA和NSE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与铁蛋白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中年龄、乳酸脱氢酶(LDH)、CEA、糖类抗原(CA)199、NSE、铁蛋白高于生存组,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率低于生存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学标志物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NSE升高为IIM-ILD患者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及校正,得到CEA[HR=1.112,95%CI(1.017~1.214),P=0.019]和NSE[HR=1.033,95%CI(1.002~1.064),P=0.034]为IIM-ILD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EA≥6 μg/L组患者1年内生存率低于CEA<6 μg/L组(Logrank检验,P<0.001);NSE≥28 μg/L组ILD患者1年内生存率低于NSE<28 μg/L组(Logrank检验,P<0.001)。MDA5抗体阳性组CEA高于MDA5抗体阴性组(P<0.001);MDA5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中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A(r=0.299,P=0.002)和NSE(r=0.349,P<0.001)与铁蛋白呈正相关。结论肿瘤标志物对IIM-ILD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高CEA与NSE为IIM-IL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特发性炎性肌病 肺疾病,间质性 癌胚抗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肿瘤标志,生物学
  • 简介:摘要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一个亚型,是一种以高热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是最常继发于sJIA的严重风湿性疾病并发症,进展迅速,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sJIA合并MA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早期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虽然近年来对sJIA合并MAS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如何及时、合理诊治该病,仍是儿童风湿病医师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规范sJIA及其合并MAS的诊断、治疗、减停药方案,改善疾病总体预后,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病学组等4个儿童风湿病专业学术组织联合制定《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以更好指导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

  • 标签: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ITP患儿84例,均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以丙种球蛋白应用剂量为依据分组,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42例,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但两组治疗后IgG、IgM、IgA低于治疗前,且大剂量组治疗费用高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ITP患儿时,大剂量与小剂量均有着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小剂量可明显降低治疗费用。

  • 标签: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激素 丙种球蛋白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治疗问题,给患者联合用药,分析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1年5月选取某医院进行治疗的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科学分组,研究中了解患者用药后的精子指标变化情况,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数据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精子检查五项指标数据(4.06±0.58)毫升、(44.72±9.95)*106/ml、(39.84±6.4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向护理模式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和临床体征的影响。方法: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38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靶向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9例:未开展靶向护理模式干预而行常规护理)与实验组(19例:开展靶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持续护理干预5天后相关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早,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靶向护理模式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肺功能 临床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索MR引导下聚焦超声(MR-guided focus ultrasound, MRgFUS)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患者术后局部自发性脑活动的长期纵向变化及与临床震颤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MRgFUS丘脑消融术的药物难治性ET患者(ET组)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helathy controls, HC)组各9例,收集ET组基线、MRgFUS术后6个月及MRgFUS术后2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数据和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linical Rating Scale for Tremor, CRST)以及HC组rs-fMRI数据。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REST plus v1.2工具包中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方法,基于全脑体素配对样本t检验确定ET组基线与MRgFUS术后2年显著差异性脑区,使用DPABI v5.1工具包提取HC组及ET组该显著差异性脑区ReHo值。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C组与ET组该显著差异性脑区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ET组基线、MRgFUS术后6个月和MRgFUS术后2年该显著差异性脑区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ET组术后临床震颤改善与ET组ReHo值改变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ET组MRgFUS术后2年震颤改善率与ET组基线ReHo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T组基线与MRgFUS术后2年显著差异性脑区位于右侧中央后回;与HC组比较,ET组基线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显著减低(P<0.01),ET组MRgFUS术后两年右侧中央后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组基线、MRgFUS术后6个月、MRgFUS术后2年,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升高(F=3.95,P<0.05)。术后临床震颤改善与ReHo值改变之间的变化趋势成正相关;ET组MRgFUS术后2年CRST-A改善率与ET组基线ReHo值呈负相关(r=-0.709,P=0.032)。结论MRgFUS治疗有助于药物难治性ET患者缓解震颤症状,MRgFUS治疗影响ET患者脑自发性及同步性脑功能活动,且ReHo值与临床震颤改善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为MRgFUS术后神经重塑的评估提供神经影像学依据。

  • 标签: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 局部一致性 特发性震颤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临床震颤评定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的脑白质病变与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和病房住院的iNPH患者。所有患者都经过详细的神经心理学及行走能力的评估,头磁共振检查和脑脊液放液试验。应用Fazekas评分以及弥散张量技术,比较脑脊液放液试验阳性和阴性组患者的脑白质病变的不同。分析感兴趣区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关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与iNPH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43例iNPH患者(男∶女为29∶14,年龄52~79岁)被纳入本研究。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相比,倾向于有更高的侧脑室周围白质Fazekas评分[2.5(1.0,3.0)分比1.0(1.0,2.0)分U=108.00,P=0.033],更高的左侧侧脑室后角旁MD值[(1.14±0.27)×10-9 mm2/s 比(0.85±0.08)×10-9 mm2/s,P=0.003],更低的右侧侧脑室前角旁FA值[(0.20±0.07)比(0.27±0.09),P=0.058],更高的右侧侧脑室后角旁MD值[(1.17±0.34)×10-9 mm2/s比(0.95±0.01)×10-9 mm2/s,P=0.003]。双侧侧脑室前角旁白质FA、MD值与运动功能、认知及功能评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评分(iNPHGS评分)均相关(均P<0.05)。结论脑白质病变可能是iNPH临床症状的发病机制之一,是通过引流手术可以逆转的病理变化,较多的脑白质病变不应是引流手术的排除指征。

  • 标签: 脑积水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脑白质病变 脑脊液放液试验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对肺移植(lung transplantation,LTx)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LTx的134例IPF合并PA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右心导管检测的平均肺动脉压力,将病例分为轻度PAH组(63例)、中度PAH组(47例)、重度PAH组(24例),收集3组供体资料以及受体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早期的预后情况。结果伴随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右心功能异常比率升高,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比例增多,术中采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的比率增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重度PAH对LTx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72 h内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及6个月生存率影响显著。生存曲线提示,IPF患者合并轻度、中度、重度PAH时LTx术后30天生存率分别为85.7%、80.8%、66.7%,术后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9%、74.0%、62.2%。结论IPF患者合并不同程度PAH对术前心功能及LTx期间ECMO选择的影响显著,合并重度PAH时可明显降低LTx术后早期生存率。

  • 标签: 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移植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是遗传背景下的免疫紊乱与环境因素、病原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INS的发生、发展、复发等过程。而调节性T细胞正是将肠道菌群和INS免疫紊乱联系起来的关键桥梁。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多种产丁酸盐细菌在INS患者中明显减少,产丁酸盐细菌与其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及种类丰富度与INS患儿易复发的特点相关。产丁酸盐细菌及SCFA和调节性T细胞共同构建起了一个肠菌-肾轴。本综述就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拟针对肠道菌群失衡和INS患儿的免疫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椎(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型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非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椎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非AO组50例。与非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型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