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巩固治疗老年人初治中高危/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auto-HSCT的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初治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结果全部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中位年龄65(60~75)岁;13例(41.9%)淋巴结外受累部位≥2处,13例(41.9%)骨髓累及,IPI中高危(3分)21例(67.7%)、高危(≥4分)10例(32.2%);移植前疾病处于完全缓解(CR)21例(67.7%)、部分缓解(PR)10例(32.3%)。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0(9~16)d、12(8~58)d。移植后中位随访20.9(3.1~73.0)个月,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3.2%(1/31),2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7.2±8.4)%、(72.7±8.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部分缓解状态[OS(HR=30.064、95%CI:2.231~405.209、P=0.010),PFS(HR=9.165、95%CI:1.926~43.606、P=0.005)]和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3×106/kg[OS(HR=12.004、95%CI:1.234~116.807、P=0.032),PFS(HR=6.115、95%CI:1.325~28.221、P=0.020)]是影响老年淋巴患者OS及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可能改善经慎重选择的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移植前疾病状态和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是影响auto-HSCT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护理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感染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肾脏作为全球范围内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尿源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干细胞类型,因其获取便捷、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备受研究者青睐。另外,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近年来也成为肾脏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综述尿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肾脏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前景。

  • 标签: 尿源干细胞 外泌体 肾脏病 干细胞治疗 细胞间通讯
  • 作者: 呼世昂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衡水053000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的诊断筛查中是否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的可能为结核患者120例,分别进行T-SPOT.TB检测和TST检测,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统计分析T-SPOT.TB检测及TS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相关指标。结果:根据实验结果T-SPOT.TB检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8.8%、假阴性率为16.7%、假阳性率为13.3%;TST检测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0.0%、假阴性率为30.0%、假阳性率为30.0%。T-SPOT.TB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TST检测,而假阴性率、假阳性率明显低于TST检测。结论:T-SPOT.TB检测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TST更加准确,更适合临床上结核的筛查诊断。

  • 标签: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病诊断;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猪附红细胞是一种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常见疾病,该病在辽西地区发病率较高。氟苯尼考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该地区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氟苯尼考治疗猪附红细胞的疗效进行观察,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猪附红细胞体病 氟苯尼考 治疗 疗效 辽西地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浅表组织及乳腺侵袭性纤维AF的超声表现、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浅表组织及乳腺侵袭性纤维病患者15例,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病例的超声表现、诊断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病灶均为单发性,平均病灶为(3.55±0.23)cm。8例患者发生在乳腺,4例患者位于左侧腹股沟,3例患者位于腹壁下肌层。结论采用超声检查浅表组织、浅表组织及乳腺侵袭性纤维,可获取超声表现,结合患者的病灶情况诊断,确保诊断结果的可信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浅表组织 乳腺侵袭性纤维瘤病 超声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icroRNA-135a/b(miR-135a/b)对葡萄膜黑色素(UM)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采用定量RT-PCR检测UM标本和癌旁组织中miR-135a/b的表达水平。将miRNA模拟物转染入UM细胞(M23和SP6.5)过表达miR-135a/b,转染无义序列作为对照组(NC)。利用小RNA干扰技术和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感染技术分别下调和上调细胞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以无义小干扰RNA(siNC)和插入无义序列的慢病毒载体(Lv-NC)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用于鉴定miR-135a/b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定量RT-PCR结果显示miR-135a/b在UM组织较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miR-135a:t=6.38,P=0.003;miR-135b:t=23.26,P<0.00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iR-135a/b过表达M23和SP6.5细胞迁移距离减小(miR-135a:t=36.01、8.98,均P<0.01;miR-135b:t=27.53、10.51,均P<0.01)且迁移细胞数量减少(miR-135a:t=7.04、7.02,均P<0.01;miR-135b:t=5.01、7.32,均P<0.01)。双萤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35a/b能够明显抑制SIRT1野生组萤光素酶的荧光值(miR-135a:t=2.88,P=0.028;miR-135b:t=4.99,P=0.003);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过表达miR-135a/b的M23和SP6.5细胞中SIRT1的蛋白水平下调(miR-135a:t=9.93、4.13,均P<0.01;miR-135b:t=4.66、6.20,均P<0.01)。siSIRT1转染后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siRNC组相比,M23和SP6.5细胞中下调SIRT1蛋白水平后细胞的迁移距离减小(siSIRT1-I:t=13.88、11.78,均P<0.01;siSIRT1-II:t=31.20、6.27,均P<0.01)且迁移细胞数量减少(siSIRT1-I:t=7.57、4.66,均P<0.01;siSIRT1-II:t=5.58、3.25,均P<0.05)。M23和SP6.5细胞中上调SIRT1蛋白水平同时过表达miR-135a/b,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迁移数量较仅过表达miR-135a/b升高(miR-135a+Lv-SIRT1:t=4.10、2.75,均P<0.05;miR-135b+Lv-SIRT1:t=2.99、2.49,均P<0.05)。结论:miR-135a/b在UM中明显下调且通过靶向结合SIRT1 mRNA 3'非翻译区抑制UM细胞的迁移,提示miR-135a/b-SIRT1信号轴在UM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microRNA-135a microRNA-135b SIRT1 细胞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内坏死囊变,4例内出血,4例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 标签: 肿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 小圆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实体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实体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观察组采用rh-TPO联合rhIL-1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PLT)Ⅲ度以上时间、PLT恢复时间、持续用药时间,同时比较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LTⅢ度以上时间、PLT恢复时间和持续用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89.2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7.93%,对照组为32.14%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hIL-11 对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1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淋巴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CRS反应和神经毒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内接受治疗的复发难治淋巴CART细胞患者共计84例,以入院顺序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展开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象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复发难治淋巴瘤 CART CRS 神经毒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RI多回波肝脏内插容积激发(multi echo liver interpolated volume excitation, mLIVE)序列评估健康成年人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 SFA)、肝脏、胰腺、肾脏及椎体的脂肪沉积程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纳入45例志愿者(女26例,男19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每位受试者行1.5 T MRI腹部轴位常规平扫和mLIVE扫描,两名观察者测量所有志愿者肝脏、胰腺、L2椎体、肾实质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并将mLIVE自动生成的FF图导入ImageJ软件,测量每位志愿者L2椎体层面的VFA和SF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BMI与MRI测量指标,MRI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名观察者所测数据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BMI与VFA(r=0.677,P<0.05)、SFA(r=0.781,P<0.05)相关性良好,但与肝脏和胰腺FF无相关性(P>0.05);VFA、SFA及胰腺FF均与肝脏FF相关(P<0.05),其中胰腺与肝脏的FF相关性最强(r=0.449,P<0.05);VFA与SFA具有相关性(r=0.575,P<0.05),VFA与L2椎体FF具有相关性(r=0.349,P<0.05)。结论BMI可以大致评估健康成年人脂肪组织分布的情况,但对腹部不同部位组织脂肪含量的评估却不够准确。VFA与肝脏FF相关性较好且呈中等强度正相关,由此可见腹部内脏脂肪增多对肝脏脂肪沉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健康成年人肝脏与胰腺FF明显相关,说明肝脏脂肪沉积与胰腺脂肪沉积有密切联系。VFA与L2椎体FF正相关,提示腹型肥胖可能容易影响腰椎骨髓脂肪含量。我们的研究能够提供健康成年人不同器官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关系,帮助进一步了解成年人的脂肪代谢,给临床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预测及其早期预防提供更多信息和证据。

  • 标签: 肝脏 胰腺 腰椎 脂肪定量 内脏脂肪 脂肪分数 代谢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2型糖尿(T2DM)是常见代谢性疾病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也是常见,两项疾病相互促进疾病发展,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背景下,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相关性研究,为T2DM合并NAFLD临床辨证诊断提供参考。本文对T2DM合并NAFLD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T2DM合并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中医药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中医“治未”思想是中医施治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更加是中医预防保健学说的重要准则与理论基础。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异常堆积为病理特征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与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代谢紊乱等多项因素相关。中医“治未”思想作为一种预防性医疗理念,其核心强调对疾病做好预防和控制,借助饮食、运动、情志和中药调理来达到“未先防”的效果,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篇文章将从中医“治未”思想的概念、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及中医“治未”思想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等多方面予以进行综述,期望能够为中医“治未”思想的重新理解及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水平的提升提供一点借鉴。

  • 标签: 中医思想 “治未病”思想 非酒精性脂肪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血液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60例行血液成分单采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并均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情况。结果:红细胞单采术、白细胞单采术、血小板单采术相较于治疗前PLT、WBC、Hbg、RBC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治疗过程中使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并结合科学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分离单采术 血液病 临床护理 应用情况
  • 简介:摘要为提高罕见白血的诊断水平,本文报道1例以腰痛为首发症状的肥大细胞白血(mast cell leukemia,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检验工作者对MCL的诊断水平。

  • 标签: 肥大细胞 白血病 腰痛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在不同环境的刺激下可分化为不同的表型,在糖尿肾脏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调节剂在糖尿肾脏病中的作用,以及干细胞靶向巨噬细胞极化在糖尿肾脏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病 巨噬细胞极化 表型 干细胞
  • 简介: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CML)是一种由BCR-ABL融合蛋白驱动的恶性血液。靶向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彻底改变了CML的治疗格局,从2001年第一代TKI伊马替尼获批,到第四代TKI药物相继出现,CML患者从中获益匪浅。即便如此,仍有很多CML患者因为耐药、停药后复发或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治疗失败,一些患者则需要进行多线TKI治疗,难以获得长期缓解。覆盖更多突变谱系的新药物的研发、更优化的治疗策略以及患者的停药相关研究仍然是CML治疗关注的热点。文章就第6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关于CML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