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10年时尺度的气候预测,由于能够提供给政策制定者和有关部门与单位近期的气候变化预测,作为经济规划和社会生活安排等的参考,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10年气候预测是气候科学中一个新的领域,一般预测方法采用:一是统计预测方法,根据前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关系,计算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二是动力模式预测方法,利用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在一定初边条件和外强迫作用下,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三是动力加统计的预测方法,利用气候模式预测结果,参考统计方法建立的关系进行订正,预测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

  • 标签: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外强迫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模式
  • 简介:参考了近年来有关次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暴雨相互作用的文献,主要论述了低空急流与中尺度暴雨、高低空急流耦合与中尺度暴雨之间的关系.指出暴雨的研究主要是使用滤波、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暴雨的诊断研究还是集中在垂直速度、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等方面,有必要寻找并研究新的指数和物理量.

  • 标签: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暴雨 研究 综述
  • 简介:利用FY-2C静止卫星云顶物理参数及地面加密雨量观测等,结合MM5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分析了典型层状云降水过程的云系演变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云顶参数与单站雨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量化统计关系:即降水大,每小时降水量与云顶高度、有效粒子半径是较好的正相关,与云顶温度是较好的负相关;反之则不尽然,云顶高度高、云顶温度低、有效粒子半径大却不一定降水大。并用模拟结果分析解释了形成这种现象的机理。

  • 标签: 层状云系 云顶参数 降水 MM5
  • 简介:1概况及背景2017年3月13—1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在东京日本气象厅(JMA)举行了业务天气雷达项目专家团队(IPET-OWR:Inter-Pro-grammeExpertTeamonOperationalWeatherRadar)第1次会议。

  • 标签: 天气雷达 会议总结 专家 业务 WMO WEATHER
  • 简介:对2004年的8、9月机载PMS系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不同天气状况下的8次气溶胶飞行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观测期间,近地层以轻雾、霾为主。气溶胶浓度最大值的量级为10^2~10^4cm^-3。阴天状况下气溶胶浓度最大,可达12169cm^-3;晴空时最小,为783cm^-3。平均气溶胶浓度为10^2~10^3cm^-3;直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0.28~0.47μm,平均值集中在0.21~0.31μm;风速较小的晴天和阴天都有可能使气溶胶浓度出现高值。大气有逆温层存在时,逆温层底有气溶胶粒子的明显累积。气溶胶粒子浓度谱为单峰分布。

  • 标签: 气溶胶 观测 机载PMS系统
  • 简介: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时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的设计外部进程访问数据库的时间控制方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响应时间的前提下把握好系统与网络负载同系统事务响应处理速度之间的平衡关系.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于某些类型数据的响应处理缺乏有效率的解决途径.此类数据采用通常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据此介绍了1种基于ODSAPI和socket编程的数据库ESP扩展方法,由应用系统主动查询方式变为数据库系统主动通知或推送的方式.提供了1种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对基于该原理上的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程序网络通信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介绍.

  • 标签: 开放数据 服务 触发器 动态链接库 网络套接字 研究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二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
  • 简介:利用2016年7—9月全省1957个包括区域自动站在内的站点观测资料,对同期雷达融合降水估测和预报资料进行了从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统计检验3个方面的检验,还利用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ODE)考察了台风莫兰蒂(编号1614)9月13—16日一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1)融合估测降水能较好反映出2016年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2)预报1~6h降水总体偏强,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均方根误差在增大,对浙东沿海和浙南温州一带的降水预报的均方根误差最大;3)对于台风莫兰蒂的这次降水预报,在降水最强的15日21时的融合1—6h预报降水进行MODE检验评估,可以看出预报1—5h的降水落区与实况较一致,但降水落区的范围比实况偏小,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与实况降水落区的相似度在减小。

  • 标签: 雷达融合降水 降水预报 检验分析 MODE
  • 简介:云状的正确观测对降水测报具有指示性意义,云状自动识别技术是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领域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全天空可见光成像仪采集的云图与中红外热像仪获取的云图结合,对天空云状进行分类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在北京、杭州和丽江气象台站采集的大量云图,从云图特征和降水指示性方面将云状划分为Clear、CH、CL、CB及CM共5类.选取14个色彩和纹理特征值作为云状计算参数,采用552张云图作为训练样本,信息分类利用特征值加权最小距离算法,对于5类50个被测样本进行云状的判别.对应自拟的标准云状分类,平均准确率为82%.基于可见光-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云状识别方法结合了可见光图像色彩信息丰富的特点及红外图像可以降低雾霾干扰的优势,对比单-可见光传感器云测量,准确性有所提高.本文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传感器等多种云观测设备的信息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云观测 云状分类 图像处理 模式识别
  • 简介:当前,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恐怖活动蔓延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挑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严峻课题。在此背景下,融合式研究、融合科学领域研究等新兴的科学研究组织模式逐渐兴起。面对这一新趋势,如何组织和管理融合科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是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未来地球计划(FutureEarth,简称FE)倡导的协同设计与协同实施(co-design,

  • 标签: 融合式 资源短缺 科技工作者 气候变化 生态破坏 科普工作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全国30000多个地面自动站降水与CMORPH(ClimatePredictionCenterMorphingtechniquel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而成的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水量级以及站点稀疏区和密集区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融合降水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量值均较卫星反演降水有显著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误差的区域性差异减弱;融合降水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分布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虽高估了雨强小于等于4mm/d的降水,低估了大于4mm/d高值降水,但同一量级下的误差比卫星反演降水大幅减小,且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密集区的融合降水值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观测降水;站点稀疏区在没有站点分布时,融合降水值主要取决于卫星反演降水,但随着站点个数增加,地面观测降水在融合降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超过了卫星反演降水的作用。可见融合降水充分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降水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融合效果明显。

  • 标签: 高分辨率 融合降水 资料评估
  • 简介:气象卫星资料不仅对天气、气候研究非常重要,对于地表参数模拟和预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将全国自动站观测、卫星降水估计和地面观测融合降水资料(CMORPH)以及风云二号D星(FY-2D)积雪覆盖率数据应用到了高分辨率陆面资料同化系统(u-HRLDAS)。融合降水资料用于驱动u-HRLDAS,同时用于计算雪水当量;积雪覆盖率资料作为u-HRLDAS强迫变量。区域模拟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对于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以及地气交换通量模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密云站土壤湿度模拟结果表明,融合降水资料准确度优于全球陆面资料同化系统(GLDAS)再分析资料。小汤山站单点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融合降水资料及卫星积雪覆盖率资料可以改进地表温度及地气交换通量的模拟。

  • 标签: 风云卫星 积雪覆盖率 融合降水 高分辨率陆面资料同化系统(u-HRLDAS)
  • 简介:借助JAXA/EORC热带台风数据集资料,实现了台风区和非台风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融合观测资料,对1998~2007年东亚雨季台风及非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和降水云红外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台风降水强度谱较非台风降水谱更宽,特别是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5~20mm/h之间;强降水更多,主要分布在东亚洋面。2)雨季东亚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非台风层云降水,但台风降水对局地降水量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台湾以东附近洋面可达20%。3)台风降水云亮温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其雨顶高度在4~9km(层云)和4.5~12.5km(对流)之间均有分布,较非台风降水雨顶高度谱更宽。4)不同等级的台风在降水强度、覆盖区域和云顶10.8μm亮温分布上差异大。

  • 标签: 热带测雨卫星 台风降水 非台风降水 可见光/红外扫描仪
  • 简介:针对ECMWF(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集合预报,融合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的偏差特征,进行基于频率匹配法的降水偏差订正,并对订正前后降水评分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经过2016年5—8月逐日试验分析表明,改进后的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显著改善了原产品降水量和雨区范围偏大的特征,订正后降水预报的平均强度与实况更接近,且预报时效越长、降水量级越大、预报偏差越大改进效果越明显;改进后ECMWF的集合预报融合产品降水预报的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降水预报的Bias评分更接近1,特别是对于小雨和暴雨、大暴雨量级的改进尤其明显,消除了大片降水虚报区;降水预报的空报率明显减小,但漏报率有所增加。

  • 标签: ECMWF 集合预报 频率匹配法 降水偏差 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