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乳腺癌术后应用持续中心负压吸引与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吸引两种方式的引流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台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术中保留胸肌,均为女性。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7.95±3.75)岁,观察组患者年龄(45.21±4.19)岁。对照组患者术后接中心负压引流;观察组患者术后接一次性负压球进行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弹性绷带包扎24 h后拆除绷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出血、皮下积液、皮瓣血运不良)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2/40)比20.0%(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6.05±0.49)d比(10.56±1.62)d]、换药次数[(6.95±0.83)次比(9.69±1.78)次]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吸引配合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可达到良好的引流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愈时间,整体效果更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腹膜透析(腹透)置管、经皮穿刺置管和常规手术置管3种手术方式在腹透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3日至2020年2月14日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下置管组(23例)、经皮穿刺置管组(29例)和常规手术置管组(35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渗漏、导管移位、腹膜炎)和远期并发症(导管移位、腹膜炎、疝气、胸腹瘘、腹透管阻塞)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手术置管组比较,腹腔镜下置管组和经皮穿刺置管组手术时间均明显缩短(min:32.5±12.3、28.9±11.8比61.3±15.4,均P<0.05),术后腹腔镜下置管组和经皮穿刺置管组住院时间均有缩短趋势(d:9.8±3.4、9.2±2.6比10.7±3.2),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置管组和经皮穿刺置管组近期并发症中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置管组〔腹腔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腹直肌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切口疼痛发生率:8.7%(2/23)、10.3%(3/29)比42.9%(15/35),均P<0.01〕,而腹腔镜下置管组与经皮穿刺置管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置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均较经皮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手术置管组明显降低〔4.3%(1/23)比27.6%(8/29)、31.4%(11/35),均P<0.05〕。远期并发症中腹腔镜下置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较经皮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手术置管组明显降低〔4.3%(1/23)比24.1%(7/29)、31.4%(11/35),均P<0.05〕,但常规手术置管组与经皮穿刺置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置管组疝气发生率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手术置管组〔21.7%(5/23)比3.4%(1/29)、2.8%(1/35),均P<0.05〕,且均为脐疝;但常规手术置管组与经皮穿刺置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手术置管方法,经皮穿刺置管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但仍无法降低导管移位的发生率;腹腔镜下腹透置管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导管移位率低等优势,却增加了脐疝发生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儿童梅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MD)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普外胸外科住院疑似MD的139例患儿术前影像学资料,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将病例分为便血组(69例)和非便血组(70例),分别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两组病例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探寻疑似MD患儿的诊断路径。结果(1)139例中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MD 122例。术前行超声检查121例,确诊MD 56例;行放射性核素显像66例,阳性46例;行CT检查116例,确诊MD 21例。(2)便血组超声诊断MD灵敏度78.2%(43/55),特异度88.9%(8/9),准确率79.7%(51/64);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MD灵敏度81.4%(35/43),特异度50%(4/8),准确率76.5%(39/51);CT诊断MD灵敏度28.6%(14/49),特异度100%(8/8),准确率38.6%(22/57)。非便血组超声诊断MD灵敏度22.5%(11/49),特异度87.5%(7/8),准确率31.6%(18/57);放射性核素诊断MD灵敏度44.4%(4/9),特异度50%(3/6),准确率46.7%(7/15);CT诊断MD灵敏度12.1%(7/58),特异度100%(1/1),准确率13.6%(8/59)。(3)三种检查方法对便血组的诊断灵敏度均高于非便血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便血的患儿建议行超声及放射性核素显像联合应用以提高MD诊断率;若无便血,患儿仅以腹痛、呕吐等症状来就诊,建议行CT平扫或增强检查,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及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两种不同授精方式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采用IVF或ICSI治疗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式分为IVF组(299例)和ICSI组(2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受精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ICSI组和IVF组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组原发性不孕患者比例较IVF组高[79.5%(186/234)比39.8%(119/299),P<0.001]。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分层分析后,原发性不孕患者中,ICSI组2PN卵裂率[91.2%(1339/1468)]高于IVF组[87.8%(1646/1844),P=0.062],两组患者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组临床妊娠率[39.8%(74/186)]及活产率[33.3%(62/186)]均略高于IVF组[37.8%(45/119),31.1%(37/11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继发性不孕患者中,两组间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IVF组[20.8%(10/48)比49.4%(89/180),P<0.001],活产率也显著低于IVF组[18.8%(9/48)比40.0%(72/180),P=0.006]。logistics回归显示,校正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基础卵泡刺激素及获卵数等可能影响活产的指标后,原发性不孕患者中不同授精方式有相似的活产率(OR=1.178,95% CI=0.686~2.202),继发性不孕患者中ICSI组活产率显著低于IVF组(OR=0.408,95% CI=0.180~0.924)。结论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ICSI并不能显著改善受精情况、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尤其在继发性不孕患者中,IVF患者妊娠结局显著优于ICSI患者,此类患者行辅助生殖治疗时应首选常规IVF授精。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常见危重症,而脓毒症是AKI发生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患者往往起病急骤且预后不良,由于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诊断工具,导致临床上对SA-AKI的干预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对SA-AKI风险的认识和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识别,以及适时开始支持性治疗,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已有数百种新型生物学标记物及诊断工具出现,用于AKI的早期识别及预后判断。本研究就SA-AKI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及诊断分层工具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SA-AKI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镇痛方式。方法将300例拟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使用不同的镇痛方案。记录术后第2、4、8和12小时的VAS评分、术后血压、CRP、IL-6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率为66.22%。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的动态VAS评分逐渐降低,其中B组和C组在术后第2小时和第4小时低于A组(P<0.05)。D、E和F组在术后各时间点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小时和12小时B组比D组和C组比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与F组相比在术后第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CRP和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和延迟出院人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术后帕瑞昔布钠静脉滴注是一种较好的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睑板腺囊肿行改良手术的患儿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睑板腺囊肿患儿80例,随机分成传统组与改良组,各40例。传统组采用经病灶处睑板腺囊肿切刮手术,改良组在传统组基础上采取睑板腺囊肿刮除联合术中病灶及结膜下注射甲泼尼松龙,治疗过程中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治愈率,以及肿胀、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及护理后,改良组患儿切口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传统组无肿胀发生优于传统组,感染情况优于传统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治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睑板腺囊肿改良手术方式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伤口愈合更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与肿胀发生率均有降低,未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简介:摘要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借助科学技术来对于网络上的庞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流程的监控。如今计算机网络管理规模逐渐增大,异构性逐渐增高,复杂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在网络出现先进科技,以及网络发展的进程中,网络的管理工作也随之变得更加繁杂。因此,为了完全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价值,我们应该及时掌握能够适应现在网络发展现状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本文就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方式展开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谱系教学方式在皮肤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选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3级和201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00名本科生,2016级硕士研究生124名和博士研究生5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皮肤病学谱系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下统称学生)在皮肤病学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传统教学方式和谱系教学方式下皮肤病学的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对于实施谱系教学方式的建议。结果62.0%(170/274)的学生认为皮肤病学的病种繁多而授课时所讲解的病种少,进入临床面对多变的皮疹时诊断困难。69.3%(190/274)的学生不了解皮肤病谱系现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为通过谱系教学方式对皮肤病学知识点的记忆效率较高[(4.89±1.84)比(6.75±1.75),P<0.01]、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较好[(5.19±1.99)比(6.96±1.76),P<0.01]、对临床诊疗的帮助较大[(5.21±1.99)比(6.89±1.88),P<0.01]。同时,76.3%(209/274)的学生认为谱系教学方式有助于记忆知识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掌握更多病种。结论采用谱系教学方式能够提高皮肤病学的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持续两周的培训课程中,不同反馈方式对腹腔镜模拟培训学习者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技能培训中心参加腹腔镜模拟培训的98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Group 1(32人):训练过程中只观看视频教程,不接受指导教师反馈;Group 2(33人):训练过程中可全程观看视频教程,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进行反馈(即时性反馈);Group 3(33人):训练过程中可全程观看视频教程,每个项目训练结束后接受指导教师总结性反馈。比较培训前、后各组考核操作时间和考核评分的差异,以及培训后各组之间考核操作时间和考核评分的差异。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三组培训后的考核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考核操作时间均短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考核操作时间Group 3高于其他两组(P<0.05);考核评分,Group 3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训练周期结束后所花费的训练时长及重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oup 3达到合格水平所花费的训练时长及重复次数小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模拟培训中,总结性反馈相较于其他两组能够很大程度上加快学习速度,提高训练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润方式缓解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口腔干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纱布涂擦)和观察组(温开水喷雾),各50例。分别于术后2、6、10 h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干燥评分、唇舌口腔黏膜滋润情况及唾液分泌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口腔干燥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拔管后2、6、10 h的口腔干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93±1.30) vs.(8.54±1.42)分,(7.10±1.09) vs. (8.00±1.31)分,(6.78±0.94) vs. (7.29±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唇舌口腔黏膜滋润度均提高(P<0.01),观察组术后2、6、10 h的唇舌口腔黏膜滋润度均高于对照组[(2.24±0.60)vs. (1.85±0.58)分,(2.71±0.63) vs. (2.40±0.60)分,(3.57±0.74) vs. (3.00±0.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唾液分泌量均提高(P<0.01),观察组术后6、10 h的唾液分泌量高于对照组[(3.40±0.57) vs. (3.16±0.55)g,(3.96±0.64) vs. (3.58±0.6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纱布涂擦法,采用温开水喷雾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口腔干燥程度,提高唇舌口腔黏膜滋润度,并刺激唾液分泌,改善患者择期手术禁食禁饮后的口腔干燥和不适。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方式的现状,分析影响血管通路选择的因素及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所有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机构网上直报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入选者血管通路信息明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法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0 236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血管通路者9 130例(89.2%),首次透析选择无隧道无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NCC)者5 138例(占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OR=0.517,95% CI 0.281~0.796,P<0.001)、透析龄<1年(OR=0.483,95% CI 0.219~0.811,P<0.001)是MHD患者不选择AVF方式透析的影响因素。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OR=2.242,95% CI 1.816~2.828,P<0.001)、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透析(OR=1.785,95% CI 1.237~2.579,P<0.001)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省MHD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方式为AVF,使用NCC作为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的占比较高。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透析龄<1年是MHD患者不选择AVF方式的影响因素。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透析可增加MHD患者的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分别联合交叉双环钢丝捆扎和普通环形钢丝捆扎联合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就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75岁、Evans分型Ⅲ型或Ⅳ型的非病理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排除病理性骨折、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严重关节炎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2组患者均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A组采用常规钢丝捆扎法重建大转子,B组采用交叉双环钢丝捆扎法重建股骨大转子。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月、6月、12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不同时间点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7、0.943、-0.501,P>0.05);B组术后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t=2.152、2.433,P<0.05)。B组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时Harris评分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t =-2.267、-2.396、-2.554,P<0.05)。B组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χ2=0.028,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中采用交叉双环钢丝捆扎重建股骨大转子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煅炼,可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