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筛选出5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手术组A和手术组B各26例,手术组A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手术组B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组B的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都少于手术组A,差异显著(P<0.05);手术组A的总有效率是73.1%,手术组B是92.3%,手术组B明显高于手术组A,对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组A的并发症出现率是3.8%,手术组B是3.8%,手术组B明显低于手术组A,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的效果理想,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于出血量少、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出现率低等,可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米氮平与西酞普兰、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副反应。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于米氮平、西酞普兰、阿米替林治疗4周。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1、2、4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在第1周末即显效,HAMD评分与治疗前以及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另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尚无差异性(P>0.05)。在第2周末差异较治疗前更显著(P<0.01),而且仍然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至第4周末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极有显著性(P<0.01),但三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阿米替林组锥体外系及抗胆碱能副反应最高,消化系统和精神和神经系统副反应西酞普兰组最高。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比阿米替林及西酞普兰起效较快,副反应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8例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试验组,且两组各选入44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单药治疗,试验组给予帕罗西汀+奥氮平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时间、觉醒时间、觉醒次数、抑郁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显著,抑郁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在缩短患者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同时也可降低抑郁评分,进而延长睡眠时间,减少不良反应,临床借鉴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的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给予对照组米氮平治疗,给予研究组米氮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观察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w、2w、4w、8w的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及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w开始两组HAMD及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显效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78.26%(P<0.05)。结论采用米氮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应用疗效。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88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其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较高可比性(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患者给予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由于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共12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治疗,观察组应用奥氮平与利培酮进行治疗,以此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59,P<0.05)。结论在治疗由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过程中,应用奥氮平与利培酮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增强。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运用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奥氮平治疗,观察组运用齐拉西酮治疗,分析不同治疗用药后患者血脂、血糖、BMI、PANSS评分情况。结果在FPG、TG、TC、BMI等指数上,两组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NSS评分上,两组治疗前评分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到8周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运用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血脂、血糖与体重状况,疾病状况改善更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痴呆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55例,分别采用奥氮平和利培酮进行治疗。采用PANSS评分来评价两组的疗效,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行为症状,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5%VS92.7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不同时间的PANSS总分以及BEHAVE-AD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治疗后2周、4周的PANSS评分均明显的优于利培酮组,治疗后2周的BEHAVE-A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均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但是,奥氮平起效较快,安全性更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分析芪芍益肾平肝方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症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帕金森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芪芍益肾平肝方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价值(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水平治疗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芪芍益肾平肝方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症效果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21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114例)和氯丙嗪组(107例),行双盲双模拟对比研究,两种药物治疗剂量均为200~800毫克d,疗程8周。治疗效果指PANSS和PANSS的规模(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结果治疗结束后,PANSS和BP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PANSS减数比喹硫平组(65.9+27.8)%,氯丙嗪组(66.5+26.4)%;总临床疗效qui组68.1%,氯丙嗪组69.6%;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喹硫平组的不良作用小于氯丙嗪组,活动减少、震颤、痉挛、aka、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头晕,明显低于氯丙嗪组(P<0.01或0.01)。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氯丙嗪相似,氯丙嗪的疗效低于氯丙嗪。它是一种有效且耐受的抗精神病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对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抑郁症并发睡眠障碍患者纳入课题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表法进行分组,n(观察组)/n(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每日早晨口服帕罗西汀片20m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睡前口服奥氮平片10m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情况、睡眠进程和睡眠结构。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进程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同奥氮平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6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奥氮平治疗,观察组行阿立哌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ANS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治疗中,奥氮平与阿立哌唑临床效果相当,但阿立哌唑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