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既具有官方主办的资料性文献属性,又具有体现编者价值的经济属性。年鉴编纂要规范得体,以提高整体质量为前提;年鉴编纂要有创新意识,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健康发展;年鉴编纂要体现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

  • 标签: 年鉴 规范 创新 传播
  • 简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安多地区佛法传播史略》,是一部记录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在安多藏区传播历史的早期文献,成为后期诸多安多教法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作者夏尔·噶丹嘉措是当时安多地区著名高僧,1630年任青海隆务寺住持,对格鲁派在河湟流域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首次尝试把这部珍贵的文献译为汉文,并对文中出现的寺院、地名、人名、年份等加注,为考查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可靠的文献资料。

  • 标签: 《安多地区佛法传播史略》 夏尔·噶丹嘉措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传播史 译注
  • 简介:《草堂诗余别录》是明代著名词学家张綖选辑、评点的宋词选本,是明代风行天下的《草堂诗余》系列中较早的评点本,反映了张綖的重要的词学思想以及明代词学发展中的某些变化,影响重大,但其在后世流传中却出现了诸多讹误,笔者列举数则,并一一勘正。

  • 标签: 《草堂诗余别录》 传播 讹误 勘正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变缓,晋剧也同样面临窘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时代新环境下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介绍环境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晋剧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进一步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新媒体 晋剧 传播发展
  • 简介:古籍牌记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往学者大都关注古籍牌记在版本鉴定方面的作用,本文则力求从文献传播角度、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研究、阐述其在文献传播方面的价值。

  • 标签: 古籍 牌记 文献 传播
  • 简介:信息定位型展览在我国博物馆展览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相比于发展规模,其传播效益仍旧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藏品构成片面单一、展品研究基础薄弱、多媒体等信息传递装置与展览脱节等。信息定位型展览应通过改善藏品征集理念、加强展品研究、提高多媒体等信息传递装置利用率等途径,促进展览传播效益的实现。

  • 标签: 博物馆展览 信息定位 传播效益
  • 简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高效、直观、交互、传播面广等特点,能将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直观形象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进行传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本文从探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契合点入手,结合经典案例分析,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和互助价值。通过项目实践,阐述传统文化传播融入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标签: 数字媒体艺术 传统文化传播 实践
  • 简介:本文在张健考证“《沧浪诗话》非严羽所编”之结论基础上,继续追究所传该着文本的来历,藉以重建严羽诗学着作生成及早期传播的历史。一是通过具体解析其并不均质的文本结构以及《诗人玉屑》分门类编的商业化制作,推证严着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的构成方式,或即来自最早以如此构架收录严作的魏庆之是书。一是观照严羽所处的时代,作为传播中介的书坊编刊者与以更为广大的中下层创作者为主体的读者构成的庞大诗歌消费市场已经形成,故考述严氏诗学着述正是在宋元间这样一种文学生态环境中,主要以“诗法”的面目被传播

  • 标签: 严羽 沧浪诗话 诗人玉屑 文本生成 诗法传播
  • 简介:新媒体时代,需要以新媒体技术推动方志文化传播和应用。然而,传统媒体不能满足新时代方志文化传播的需要,方志机构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发展不平衡、相当滞后。方志机构应该充分发挥方志工作者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者新媒体素质,树立方志文化传播的营销意识;努力搭建各种方志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完善方志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功能,通过发展方志网站、移动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短信报纸等新媒体平台,精选内容推送给广大用户,促进方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标签: 新媒体 方志文化 传播 方志网站 数字化资源
  • 简介:文化依赖于传播而存在,文化传播是文化迁移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新媒体涌现,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杂志等。继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之后,成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对文化的传播方式异于传统媒体。通过对新媒体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方式的现状和发展的瓶颈,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 标签: 新媒体 文化传播方式 对策
  • 简介: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 标签: 敦煌 佛教灵验记 宗教 传播技巧
  • 简介:在唐代,禁杀受到两方面的推行。一是佛教的传播,二是朝廷推行。前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信众与佛教之间形成互动。民众在接受禁杀思想过程中不断改造佛教教义,将其世俗化、实用化。后者则因朝廷运用行政权威自上而下强令推行,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其中屠夫渔夫首当其冲。朝廷的政策引起部分儒家官员的不满,要求停废禁屠断捕令,将国事转移至民生之上。

  • 标签: 禁杀 断捕 敦煌 忏悔
  • 简介:近年来,社区博物馆成为国外博物馆业界所热议的发展课题,逐渐形成了博物馆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一博物馆经营理念之传入国内,亦日益得到业界各方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试图从博物馆传播学角度,解析社区博物馆的传播原理与社会效果,探讨社区博物馆之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

  • 标签: 社区博物馆 博物馆传播学 社区发展
  • 简介: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性质经历了由"多元化"的新民主主义到"一元化"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作为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省级地志性博物馆的主要基本陈列,历史陈列在当时"文化政治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红线通史为内核的通史陈列模式"一统全国"。通过对建国初期文化转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史陈列实践探索的回顾,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当时历史陈列做出学术性地评价和反思。

  • 标签: 历史陈列 通史模式 传播学 反思
  • 简介:智慧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文物与人的距离,通过新型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一一化解,打破僵局,使文物与人的关系更加接近,并且建立了立体网状的信息交互结构,使文物信息"孤岛"的情况得以改善。本文总结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方式的几个弊端,通过现有博物馆在智慧化上做出的成果,展望博物馆智慧化后文化传播的多种优点,说明智慧化博物馆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智慧博物馆 文物 距离 交互体验 文化传播
  • 简介:翻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输入国和输出国所特有的文化环境或者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两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日本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术语是经过日本传统文化的过滤后来到中国的,即'被来源地的马克思主义者解释过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必然会打上来源地的语境烙印,从而使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意义扩大、意义减小甚至误读等)'1。当前马克思主义术语中很多核心术语,由于字典的编纂而失去了历史文化语境,只有将术语的形成置于其生成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充分考察其时代性,才能深层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内涵。

  • 标签: 翻译 留日学生 问题
  • 简介:文化生态系统是特定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内在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是特定“时间-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不断建构的结果,建构形成的“文化”又在新的“时间-历史”情境中得到继承、诠释和传播。纵观以“沧浪之水”为载体、以“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为核心的“沧浪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全过程,“沧浪文化”从文化的原始生长点出发,早期为扩展扩散,后期为迁移扩散;经由地理表征“升华”到经典文化中,又从经典文化“落实”到地理表征上的双向互动的生成和反身建构过程。就现实意义而言,不同地域的同类文化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关系,绝大多数地理性的“文化正宗”之争可以就此打住。

  • 标签: 沧浪之水 沧浪文化 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景观 “时间-历史”情境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