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1月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坐骨神经痛缓解率;坐骨神经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坐骨神经痛程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坐骨神经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坐骨神经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坐骨神经痛程度、生活质量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坐骨神经痛程度、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缩短治疗时间,预后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在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安全性进行解析。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3月前来我院诊治的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针灸治疗,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与学历上没有显著差异性,体现出均衡性,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测。结果对照组治愈10例,占20.0%;显效7例,占14.0%;有效11例,占22.0%;无效12例,占24.0%;总有效率为76.0%。研究组痊愈25例,占50.0%;显效22例,占44.0%;有效22例,占44.0%;无效3例,占6.0%。总有效率为94.0%。研究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在坐骨神经痛上的应用疗效是优良的,过程也是极安全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和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下肢手术患者应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就诊的6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1例,对照组提供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藏医针灸治疗,将两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腹泻、发热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腓肠 SCV(47.67±2.66)m/s、腓肠 MCV(48.94±2.72)m/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和推行。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68例股骨上段骨折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治疗,观察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干性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在椎间孔以外的部位受到各种病变的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坐骨神经离开椎间孔后,向下行走的过程中。干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特点是腰椎旁没有固定的压痛点,腰椎的活动不受限,疼痛部位往往出现在沿坐骨神经分布路线上,比较广泛,定位较明确。常见的病因包括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关节错位、韧带损伤、筋出槽等,这些病变可导致局部粘连形成狭窄,从而压迫坐骨神经。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运动功能受限等,病程长的患者可能会导致肌萎缩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在下肢手术操作中,引入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3年1月,入组下肢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完成分组,共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配合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照组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不同手术操作配合方案的实践作用。结果:麻醉质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恶心呕吐、阻滞不完善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2/40)与对照组相比20.00%(8/40),(P<0.05)。结论:设计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将其引入下肢手术操作中,其质量表现突出,安全性表现优异,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中靶肌肉内神经肌肉接头(NMJ)与肌梭在神经损伤后及再生中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的变化过程。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挤压伤组(损伤组,12只)和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分别在损伤后1、2、3 d及4周取材,对照组于损伤后3 d及4周后取材,均取手术侧胫前肌,行神经纤维丝抗体(NF)、突触素抗体(Syn)以及荧光偶联的银环毒素(α-BTX)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所得数据使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坐骨神经损伤3 d后,损伤组中完全失神经支配的神经肌肉接头比例为(92.40±8.85)%,与对照组(5.19±1.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2 d后,损伤组的肌梭中两端的γ-运动神经成分即消失,位于其中部的感觉神经螺旋缠绕结构于伤后3 d消失。损伤4周后,对照组与损伤组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支配情况相比,未获神经支配[分别为(3.02±0.78)%和(4.22±2.08)%]、部分获神经支配[分别为(6.44±1.91)%和(7.94±2.12)%]以及完全神经支配[分别为(90.54±10.44)%和(87.84±13.89)%]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时,损伤组中肌梭的神经再支配不佳,两端的乙酰胆碱受体已有神经支配,但不完全;肌梭中部神经纤细、不连续且无典型的螺旋缠绕结构。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NMJ和肌梭失神经速度相当;肌梭的运动神经先于感觉神经发生变性。神经肌肉接头易于被再生的神经支配,但肌梭的神经再支配较为困难,其中,肌梭的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容易恢复神经再支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64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盲探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对照组(n=32),以及采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观察组(n=32),比较两组患者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麻醉失败率等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等相关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够在提高麻醉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率,更具安全性,更实用于老年患者,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BMSCs接种双层胶原管构建神经组织工程移植物,植入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动物模型后16周,从大体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比较各组修复神经离断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修复效果,空白组切除后留出10 mm的空隙直接缝合。CT组仅用胶原管桥接神经,C + CT组使用注入BMSC细胞悬液的胶原管,AG组将离断出的神经翻转180°后缝合在缺损处。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6周大体观察发现在胶原管组(CT组)BMSCs复合胶原管组(C+CT组)和自体组(AG组)中神经都己再生。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值、靶肌湿重比、远端再生神经数目等定量指标分析显示,C+CT组和AG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I, CT:-92.490±1.836;C+CT:-70.010±7.805;AG:-70.130±8.744;F=17.850,P<0.05),AG组虽优于C+CT组但C+CT组和A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重比,CT:0.308 7±0.146 1;C+CT:0.455 0±0.062 9;AG:0.625 7±0.128 3;F=9.036,P>0.05)。结论构建的载BMSCs双层胶原神经管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中展现出与"金标准"自体神经修复接近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