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386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3.5 kg/m2,239例,占61.9%)、超重组(23.5 kg/m2≤BMI<27.5 kg/m2,127例,占32.9%)、肥胖组(BMI≥27.5 kg/m2,20例,占5.18%),比较3组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相关疾病、黄疸、肿瘤位置、TMN、手术方式、术后天数、组织分化、肝侵犯、术中输血例数、并发症),并分析BMI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结果386例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1个月,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1.8%、25.2%、16.8%。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黄疸、意外胆囊癌、肿瘤位置、TMN、手术方式、组织分化、肝侵犯、术中输血例数、并发症对5年生存率有影响(χ2=12.24、30.87、37.01、7.92、104.23、118.76、12.05、49.12、6.85、12.24,P<0.05)。BMI与高血压有关,对5年生存率无显著影响,但随着BMI的增加,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16.3%比16.7%比23.3%,P=0.774)。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1.441,95%CI:1.219~1.705)、肝脏侵犯(OR=1.625,95%CI:1.264~2.091)、M分期(OR=1.664,95%CI:1.070~2.587)、N分期(OR=1.511,95%CI:1.218~1.875)是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是非独立危险因素(P=0.901)。结论BMI对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肥胖胆囊癌患者无需等减肥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以我院2011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病理特点,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80例意外胆囊癌病人中,早期诊断为胆囊炎(急性)15例,胆囊炎(慢性)24例,胆囊结石23例,胆囊息肉16例,黄疸2例。经病理分析诊断,所有患者组织分型均为腺癌,其中包括32例高分化,37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44例患者接受胆囊癌完全根治手术,对于不能进行根治手术的患者需进行姑息手术或不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行术后化疗。结论组织病理学分析是肿瘤诊断及分期分型的主要标准,因此在切除胆囊手术中发现的意外胆囊癌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近而确定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及肿瘤分化程度,以给后续治疗充分的指导信息。确诊为意外胆囊癌患者,需要根据肿瘤分期及患者耐受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手术、姑息手术或化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PCG)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36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Ⅰ期4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7例,Ⅴ期16例;根治性切除22例(61.1%),其中扩大根治手术6例(16.7%),各种姑息手术10例(27.8%),另有4例仅行活检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7/3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8%(1/36)。结论胆囊癌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可获得较高生存率。对局部进展的中晚期患者,积极进行扩大根治术有望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晚期胆囊癌患者行生长抑素与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57例晚期胆囊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28例行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泵入治疗,实验组 29例行生长抑素与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治疗。观察 2个周期后比较 2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化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对晚期胆囊癌患者行生长抑素与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治疗,其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晚期胆囊癌患者行生长抑素与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57例晚期胆囊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28例行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泵入治疗,实验组 29例行生长抑素与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治疗。观察 2个周期后比较 2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化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对晚期胆囊癌患者行生长抑素与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治疗,其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胆囊癌的临床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过程及手术情况,总结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特点。结果42以急性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例原发性胆囊癌,术前影像诊断7例,术前影像诊断率为16.7%,其中合并胆囊结石31例,比例为73.8%,术中病理诊断42例,诊断率为100%,其中37例获得根治性切除,根治切除率为88.1%。结论以急性胆囊癌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囊癌术前影像诊断率低,术中病理诊断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大部分患者术中诊断后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早期胆囊癌患者 9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 根治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 46 例患者 。腹腔镜组患者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根治组患者以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 、术后胃肠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时间 和术后并发症、 3 年复发率和 3 年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 3 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根治组, 3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根治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胃肠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囊癌患者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提高生存率,适用于早期胆囊癌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手术切除的47例胆囊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CXCL1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其中女性26例,男性21例,年龄(62.0±8.2)岁。将胆囊癌细胞株GBC-SD与外源性CXCL11共培养后,细胞计数法(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胆囊癌组织中CXCL1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3.8%(30/47)比31.9%(15/47),χ2=9.59,P=0.002],且CXCL11表达与肿瘤分期(χ2=6.64,P=0.010)和淋巴结转移(χ2=7.86,P=0.005)显著相关。CCK-8实验结果显示,CXCL11共培养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吸光度值:0.59±0.06比0.32±0.04,t=9.64,P<0.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CXCL11共培养组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穿膜细胞数:(133.4±12.3)个比(38.6±4.4)个,t=16.21,P<0.001]。Western印迹实验结果表明,CXCL11共培养组磷酸化PI3K(p-PI3K)和磷酸化Akt(p-Akt)的相对表达量(0.88±0.06和0.83±0.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04和0.2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4,P<0.001和t=15.21,P<0.001)。结论CXCL1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并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Fermitin家族同源蛋白1(FERMT1)在胆囊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FERMT1对胆囊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共3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及电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20年12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0例胆囊癌患者癌及其癌旁组织中FERMT1蛋白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通过小干扰RNA敲减胆囊癌细胞NOZ、GBC-SD中的FERMT1蛋白表达,分别将胆囊癌细胞分为FERMT1敲减组(si-FERMT1)和阴性对照组(si-NC),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胆囊癌组织中FERMT1蛋白表达阳性率(33.00%,9/30)高于癌旁组织(3.33%,1/30,P<0.05),组织样本中FERMT1的表达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FERMT1蛋白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低表达组(14个月比18个月,Log-rank=3.875,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96 h后,NOZ细胞中si-FERMT1组吸光度值为低于si-NC组(0.773±0.046比1.124±0.043,t=12.395,P<0.01);GBC-SD细胞中si-FERMT1组吸光度值为低于si-NC组(0.538±0.022比0.778±0.033,t=13.457,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NOZ细胞中si-FERMT1组侵袭细胞数低于si-NC组[(178.00±15.72)个比(430.33±20.60)个,t=16.874,P<0.01];GBC-SD细胞中si-FERMT1组侵袭细胞数低于si-NC组[(130.33±11.72)个比(414.67±20.53)个,t=20.84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ERMT1在胆囊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胆囊癌发展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在胆囊癌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促癌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c-myc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探讨hTERT及c-myc与胆囊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例胆囊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囊黏膜及20例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hTERT、c-myc的表达。结果①正常胆囊黏膜、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癌旁组织及胆囊癌组织hTE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1/15)、10.00%(2/20)、33.33%(5/15)及80%(12/15);c-my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3/15)、45.00%(9/20)、40%(6/15)及86.67%(13/15);胆囊癌组织中hTERT与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P〈0.05);②胆囊癌组织hTERT和c-my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伴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hTERT及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③c-myc在hTERT阳性的胆囊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TERT阴性组(P〈0.05)。结论hTERT过度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myc在转录水平上调控hTERT的表达,进而激活端粒酶促进胆囊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