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掌、指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型手术方法.方法自2002年以来应用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的骨(膜)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掌指骨缺损12例,该复合瓣以桡骨茎突和第2掌骨头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构成筋膜蒂.皮瓣最大6cm×3cm,最小3cm×2cm;骨(膜)瓣最大3cm×1.5cm,最小2cm×1.5cm.结果术后12例复合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X线显示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术后2~3个月达到骨愈合,但6例有不同程度的掌指关节活动受限,经康复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8~12个月,手部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骨(膜)皮瓣的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第1、2、3掌骨和拇、食指指骨近节部分缺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双时相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在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代偿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汾市中心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进行双时相[延迟间隔时间(PLD):1 525 ms,2 525 ms]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分别测量患侧及镜面侧双时相脑血流量(CBF),按患侧与镜面侧CBF值差异、双时相患侧CBF值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对双时相患侧异常灌注例数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73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中,双时相患侧CBF值[CBF 1 525 ms(18.33±6.42)mL·100g-1·min-1,CBF 2 525 ms(34.81±11.68)mL·100g-1·min-1]均低于镜面侧CBF值[CBF 1 525 ms(41.25±16.84)mL·100g-1·min-1,CBF 2 525 ms(47.74±14.90)mL·100g-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348、-7.476,均P<0.001),PLD为2 525 ms时患侧CBF值[(34.81±11.68)mL·100g-1·min-1]明显高于PLD为1 525 ms时患侧CBF值的(18.33±6.42)mL·100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96,P<0.001),PLD为2 525 ms组中异常灌注例数占比(56.2%)低于PLD为1 525 ms组中异常灌注例数占比(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3,P=0.02)。结论双时相(PLD=1 525 ms、2 525 ms)ASL联合应用,可以更准确评估快速侧支循环及缓慢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例眼睑缺损患者,例1男,45岁,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全层睑缺损;例2男,84岁,复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整个上睑全层缺损。分别于腭前后纵向弧度设计并从骨膜下钝锐性分离切取3.0 cm×3.5 cm黏骨膜复合瓣,依其眼睑缺损形状修剪,移植于后层缺损区,以替代睑板、睑、球结膜。术前探寻颧眶颊侧穿支血管浅出点,设计穿支皮瓣,术中根据睑缺损程度调整其切取的长、宽度,保留蒂端筋膜穿支血管,皮瓣旋转90°覆盖下睑,或100°转位覆盖上睑外层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9~12 d穿支皮瓣黏骨膜瓣完全存活,经8个月至2年8个月随访,上、下睑功能外形较满意,维持原视力,癌肿未复发。
简介:目的介绍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皮支血管的临床分型及意义.方法1990年~2008年,我院利用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共300例,其中,因术中血管变异或手术误伤穿支放弃12例.根据背侧骨间动脉所发出皮支浅出的部位及浅出间隙,将皮支血管分为6型:近侧型12例,均匀型122例,远侧型132例,弥散缺如型12例,皮支代偿型8例,混合型14例.结果除12例放弃外,其余均行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术后258例皮瓣顺利成活,30例出现各种类型并发症.其中14例出现动脉供血不足,保守治疗后皮瓣完全坏死4例、部分坏死10例:10例出现静脉回流受限,经拆除缝线,完全成活;6例出现拇指背伸障碍,再次腱转位重建拇伸功能.结论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皮支血管存在变异,术中应根据皮支血管的临床分型,灵活选择相应手术方案,避免供区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简介:我是一名铁路职工。十多年前,还是我在广西邕宁县长塘乡德福小学的1994年暑假,我要升五年级了。一天我看到一本叫《百家作文》的杂志,上面刊登了许多小学生的作文。在“名家点评”栏目中,我看到一位叫支玉恒的老师详细地评注了一篇学生的作文。他评得生动有趣,对我很有启发。我上学一直很怕写作文,总觉得写来写去越写越没的可写,越写越没意思。可支老师的作文点评却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我又向同学们借来了好几期《百家作文》,几乎每期上都有支老师的点评。我一口气读完,心想:如果我的作文也能得到支老师的点评该多好呀!于是我忍不住给支老师写了一封信,寄到杂志社,请他们转给支老师。
简介:摘要把画画融入古诗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画画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了他们与古诗的距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感悟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掌握一种学习方式的同时,更为内心增添了一份情趣,一股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