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 NICU早产儿救治中脐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9年 2月 ~2020年 3月,于该时间段从我院选取 80例早产儿展开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40)与观察组( n=40),对照组行外周静脉置管,观察组行脐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均显著较短,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堵管、渗血、肝功能异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NICU早产儿救治期间采用脐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不仅缩短了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而且降低了患儿堵管、渗血、肝功能异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Parthenohde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培养HUVEC,在HUVEC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arthenolide作用不同的时间,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μmol/LParthenolide组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10、15、20μmol/LParthenohde组显著抑制HUVEC的增殖活性(均P〈0.01),并且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增加。5μmol/LParthenolide组在6h、12h、24h时,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0、15μmol/LParthenofide组在6h、12h、24h各个时间段的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Parthenolide10μmol/L和15μmol/L组在12和24h的凋亡指数均高于6h(P〈0.01),但12和24h上述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Parthenolide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时可同时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HUVEC凋亡。
简介: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插管与PICC结合应用的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均予以脐静脉插管,拍片确认末端位置后行静脉输液,1周后实施PICC穿刺术,拍片确认PICC导管末端位置后可拔出脐静脉导管予以静脉输液,观察患者的置管情况。结果:80例患儿均置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76例患儿病情明显改善或者治愈后拔管,且细菌培养结果呈现阴性。另外4例患儿由于需转院治疗、回家休养,PICC置管7d后带管出院。80例患儿置管期间由于进行合理的针对性干预,未发生局部渗血、机械性静脉炎、血管栓塞等不良反应。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插管与PICC结合应用过程中,要全面正确掌握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治疗干预方法,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防控措施,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针对UVC感染、导管位置和护理及相关并发症3个方面相关的9个临床问题,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证据合成与评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分级,最终形成21条推荐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UVC导管相关并发症防控循证指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脐膨出腹壁重建时脐部定位的选择。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脐膨出患儿共55例,其中男35例,女例20;出生体重范围为1 800~3 920 g。患儿均为脐部型脐膨出,其中小型脐膨出16例,巨大脐膨出34例,巨大脐膨出术后腹壁疝5例。收集统计150例正常腹壁小儿的脐部位置临床资料,按年龄将正常腹壁小儿分为早产儿组、足月儿新生儿组、3个月月龄组、6个月月龄组、1岁龄组以及2岁龄组共6组,每组均为男12例,女13例。通过测量正常小儿不同年龄组剑突至脐部的距离(xiphoid-center of umbilicus,XU)、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xiphoid-pubic symphsis,XP),统计正常小儿XU/XP的特点,作为指导脐部定位的依据,55例患儿根据腹壁缺损大小、腹壁肌肉发育情况以及膨出物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腹壁小儿的XU/XP值为0.53~0.56,平均值为0.54。55例脐膨出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0例小型脐膨出腹壁缺损较小(约1~2 cm)的在腹壁缺损处行脐部重建;6例小型脐膨出腹壁缺损稍大(约3~5 cm)的在缺损下缘行脐部重建;29例巨大型脐膨出在XU/XP为0.54处行脐部重建例;5例巨大脐膨出因腹壁肌层发育较差,仅缝合腹壁皮肤和筋膜层,未予以脐部重建;5例巨大脐膨出术后腹壁疝小儿在XU/XP为0.54处行脐部重建,术后见脐位置良好。结论XU/XP为0.53~0.56是一个理想的脐重建位置的选择,脐膨出腹壁重建时可以此为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MCA)、脐动脉(UA)、静脉导管(DV)和脐静脉(UV)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胎儿宫内情况,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50例可疑宫内窘迫胎儿检查脐动脉、大脑中动脉、静脉导管及脐静脉血流指标。结果50例可疑宫内窘迫胎儿中,出现UA的S/D及RI增高43例,MCA的S/D异常38例,DV异常28例,脐静脉血流波动流速减低10例。结论通过检测可疑宫内窘迫胎儿的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静脉导管以及脐静脉血流参数,对于评价胎儿宫内情况,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正确指导临床处理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胎儿脐动脉、肾动脉阻力指数的影响。方法将 2017年 7月 -2018年 8月本院接收的妊娠高血压孕妇 60例纳入至研究组,将同期无妊娠期糖尿病、无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孕妇 60例纳入至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门子 ACUSON-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检测胎儿重量、胎心率、双颈顶和胎儿宫内发育状况,并测量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及脐动脉指数。结果在肾动脉与脐动脉阻力指数 S/D及 PI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新生儿体重和 Apgar评分方面,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P>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妊娠期高血压胎儿肾动脉及脐动脉阻力指数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胎儿脐动脉、肾动脉阻力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妊娠高血压孕妇60例纳入至研究组,将同期无妊娠期糖尿病、无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孕妇60例纳入至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门子ACUSON-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检测胎儿重量、胎心率、双颈顶和胎儿宫内发育状况,并测量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及脐动脉指数。结果在肾动脉与脐动脉阻力指数S/D及PI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方面,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妊娠期高血压胎儿肾动脉及脐动脉阻力指数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静脉左支矢状部与静脉导管的夹角(angle between sagittal part of left portal vein and ductus venosus,AsLPVDV)及静脉导管直径(diameter of ductus venous,DDV)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要UVC的80例新生儿。根据UVC结果分为成功组(脐导管一次或多次送管后通过静脉导管,n=76)与失败组(脐导管未能通过静脉导管,n=4);一次性成功组(脐导管送管一次性通过静脉导管,n=43)和非一次性成功组(脐导管多次送管后通过静脉导管或脐导管未能通过静脉导管,n=37)。UVC前床旁超声测量AsLPVDV、DDV,置管受阻者应用实时超声监测下按压腹部、右侧卧位引导置管。观察UVC成功率和比较不同组间AsLPVDV、DDV的差异。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sLPVDV和DDV预测UVC一次性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80例新生儿UVC成功率为95%(76/80),其中一次性成功率为53.8%(43/80)。UVC成功组AsLPVDV和DDV均大于失败组[(142.2±8.3)°与(133.6±3.2)°、(3.0±0.4)与(1.8±0.4)mm,t值分别为6.284和2.064,P值均<0.05],一次性成功组的AsLPVDV和DDV均大于非一次性成功组[(147.5±6.2)°与(135.2±4.7)°、(3.1±0.3)与(2.8±0.6)mm,t值分别为9.956和2.939,P值均<0.05]。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AsLPVDV和DDV评估UVC一次性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4(95%CI:0.869~0.983)和0.811(95%CI:0.708~0.890),最佳界值分别为140.4°和2.9 mm,灵敏度分别为93.0%和90.7%,特异度分别为91.9%和64.9%。结论UVC成功与AsLPVDV和DDV有关。AsLPVDV对预测UVC一次性成功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胎儿左心房后间隙指数及其对胎儿单纯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胎儿单纯TAPVC 26例作为TAPVC组,243例正常胎儿作为对照组。在四腔心切面测量左心房后间隙宽度和降主动脉内径,并计算左心房后间隙指数(左心房后间隙宽度/降主动脉内径)。分析对照组胎儿左心房后间隙宽度、降主动脉直径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与孕周的关系。对比分析TAPVC组与对照组胎儿左心房后间隙和间隙指数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左心房后间隙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鉴别TAPVC和对照组胎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43例对照组胎儿,左心房后间隙和降主动脉内径均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正相关(rs=0.362、0.648,P<0.05),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与孕周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s=-0.065,P>0.05)。TAPVC组左心房后间隙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6.31、34.90,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当截断值为3.6 mm时,左心房后间隙鉴别TAPVC和对照组胎儿的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100%;当截断值为1.1时,左心房后间隙指数鉴别TAPVC和正常胎儿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左心房后间隙指数是诊断胎儿单纯TAPVC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对胎儿单纯TAPVC的快速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脐静脉置管术(UVC)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67例,其中32例为观察组应用UVC联合PICC输注法,35例为对照组应用PICC输注法。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日数较对照组缩短,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PICC穿刺点渗血、导管堵管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VC联合PICC输注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保护早产儿血管,降低PICC静脉炎发生率,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脐静脉置管的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资料,总结和分析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病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情况,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结果共1 721例新生儿行脐静脉置管术,7例(0.4%)继发肝实质损伤,其中6例为肝脏内渗出性坏死,1例为肝脏血肿。肝脏损伤组与非肝脏损伤组比较,出生胎龄[(31.12±2.64)周比(30.62±2.75)周]和出生体重[(1 493±525)g比(1 374±473)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现肝脏病变时脐静脉导管的末端位置均在膈肌以下(第9~11胸椎),除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外,其他6例存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反复胃潴留、肠鸣音减弱等,肝脏血肿伴休克、贫血;血液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肝功能异常;X线检查发现肝区囊状透亮影,超声和(或)CT检查见损伤病灶。经及时拔除导管和防治感染治疗,损伤病灶逐步吸收。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脐静脉末端位置低于膈肌水平是重要原因,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