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宽频带地震计的调零方法,并阐述了如何利用单片机实现电子自动调零
简介:摘要目的对112例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不同年龄段的PAF患者的心房颤动规律。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12例PAF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其中青年组患者20例,中年组患者40例,老年组患者52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心电记录,并对不同时间段内的心房颤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老年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两组患者,且不同时间段内,三组患者的PAF发生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三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PAF疾病的发作和年龄以及时间等都具有较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日常治疗中需要患者随身佩戴心电记录盒,这样能够实现对患者的心房颤动情况的实时了解,防止患者病情发作导致严重的后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的研究与讨论。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伴发房颤者40例作为观察组,以未伴发房颤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合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HIS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得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疗效比较理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心房颤动转复率相当,P>0.0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转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心室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BNP(B型钠尿肽)、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EF(左心室射血分数)、FS(左心室内径缩短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6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5例发生不良反应,P>0.0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均安全有效,但是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利于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更高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