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吉尔兹经由批判法律功能观而构建自己独特的法律阐释观,主张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律是想象真实的独特方式的一部分,法律是赋予特定地方的特定事务以特定意义的方式,人们社会行为背后的意义结构经由深度描述可以从中获致解释,同时吉尔兹经由拒斥关于法律反映性的理论而阐明法律的能动性,并认为法律的作用在于将存有诸多观念冲突的人类导向有规则可循的生活。由于其社会理论与文化理论的局限性,吉尔兹忽视了法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要害问题,进而忽略了法律认识或法律知识的性质问题。

  • 标签: 法律阐释观 法律能动性 法律作用 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
  • 简介:人性善说由来已久,但是在孟子以前性善说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论述.孟子从人与动物的细微区别上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并指出了人性虽善,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在后天的生活中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不至于使人性变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孟子的人性论及其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性 人性本善 修养方法 和谐社会
  • 简介: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 标签: 孙中山 民主宪政三民主义 革命程序论
  • 简介:抓个别教育促思想改造宁波市劳教所近年来,我所在对劳教人员教育改造中,比较重视个别教育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下半年以来,全所干警个别教育15000多人次,管教干警个别教育月均达15人次,劳教人员年均接受个别教育在40小时以上。由于重视了个别教育...

  • 标签: 个别教育 劳教人员 教育方法 思想改造 个别谈话教育 谈话记录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上的理论自觉与创造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重新梳理了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突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法治的理论脉络,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法治方略、布局、价值追求、政策实践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 标签: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理论新贡献
  • 简介:商鞅刑罚目的是以威慑儆戒为主的一般预防论,即靠对犯罪人实施刑罚来威慑儆戒其他人使其不敢犯罪,达到预防社会犯罪的目的。商鞅的刑罚目的理论,以人性恶的犯罪理论为基础,以重刑、必得、明法为基本内容,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来实现预防犯罪。这一刑罚理论虽然曾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缺陷。

  • 标签: 刑罚目的 犯罪 威慑儆戒 重刑
  • 简介:在迪特·格林看来,狄骥核心思想在于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中后期主流的法秩序概念和法学方法进行了彻底批判,认为其所处时代的法学尚停留在形而上学阶段。在对"法律"和"立法"严格区分的基础上,狄骥将法律中唯意志主义的所有形式剔除而凸显"客观法"。"社会连带之事实"在整个狄氏思想脉络中成为其解释"客观法"内容之依据,并因此着力摒弃大革命法秩序核心观念:如"主权""自由"与"主观权利"。迪特·格林认为狄骥学说全部目的在于使得政治权力及个人意志均遵循客观法,使用"公共服务"概念摒弃"公共权力"并试图以全新的方式定义"国家"。

  • 标签: 迪特·格林 莱昂·狄骥 社会连带 客观法
  • 简介:互联网创新之繁荣有赖于其对革新成果共享的保护。这源于互联网设计了一个中立的平台,使得最大范围的创新者都能资源共享。然而,这种架构正在受到法律和技术的控制而日益改变。这种转变将破坏互联网创作和革新发生的机会。互联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在莱斯格看来,是个关涉自由之本质的真正的问题。

  • 标签: 创新 知识公域 中立平台 自由之本质
  • 简介: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 标签: 人治思想 法治 贤人政治 制约 一致 柏拉图
  • 简介:列宁的司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从早年批判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到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司法体制,最后确立社会主义的司法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的司法制度的历史轨迹,这一线索构成了列宁司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列宁司法思想的演进与发展看,它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时代特质。

  • 标签: 列宁 司法思想 历史逻辑
  • 简介:近代以来,在西方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浪潮中,不少思想家都从社会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出发,对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总结这些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维柯、黑格尔、韦伯等为代表的法律发展类型论模式;二是以梅因、斯宾塞、滕尼斯为典型的法律发展进化论模式;三是以庞德、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以及昂格尔为标志的法律发展阶段论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千秋,进而展示了法律发展的缤纷色彩.

  • 标签: 类型论 进化论 阶段论 比较
  • 简介:黑格尔的刑罚观点是其一套刑法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刑罚是对犯罪不法行为所实行的第二种强制;刑罚与犯罪“等同”,报复与复仇不同;刑罚的标准法定、按犯罪的质和量衡量;国家处罚犯罪者以死刑符合正义要求,但不得滥用;法和正义的根据是自由,而不是威吓;刑法应是理性、人道的。

  • 标签: 刑罚 报应 标准和尺度 心理强制 专制刑法
  • 简介:“知行合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知为行先,以知导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转化”等内涵理念,对目前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位及存在问题,结合“知行合一”思想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这一模式在思想性和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实践出真知等方面的优势,并进一步明确“知行合一”在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 标签: 知行合一 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 简介:本文对21世纪以来中国、日本、韩国开展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比较,对中国高等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项目推进”改革方式的动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梳理了“项目推进”改革方式与近年来日本、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不同改革路径进行了要素比较和成效分析。作者认为,当前开展的司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制度改革为中国法学教育推进制度性改革提供了契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需要完善法学教育、法律职业资格准入、法律职业结构等各方面。作者认为,日本、韩国开展的法学教育制度改革可以实现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但是,这种改革方式也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实行更为精致和细密的要素配置,制度改革的方式也蕴藏着高度的风险。因此,为了切实推进中国法学教育的制度改革,迫切需要开展更为扎实的比较法研究,为从理论上理清高等法学教育、法律职业准入资格考试、法律职业培训、法律职业选任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法学教育 制度改革 法律职业资格 司法改革
  • 简介:2000年12月2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原浙江杂志社副社长杜明贪污挪用公款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法院作出的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杜明有期徒刑二十年、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杜明的哥哥杜瑜有期徒刑七年的判决.今年一月初,当法官向关押在杭州市看守所的杜明兄弟宣读了这一终审裁定时,杜明这个昔日狂妄自大的"改革家"不得不低下了头.

  • 标签: 副社长杜明 挪用案 撕下改革家
  • 简介:中国古代法中慎刑思想是其主流思想。它发端于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汉代又在儒学与阴阳学等影响下进而承继和发展为“德主刑辅”的立法观。延至盛唐进而发展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此后,宋、明、清均承继之,并在慎刑措施上各有建树。中国古代法的慎刑观受经济地理、宗法血缘以及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并持续三千多年之久。中外慎刑思想比较,共性在于刑法中仁爱观、教育观有其通性的一面。故而我国当今刑法改革中可吸收西方举措中人道主义的一定措施。在中国,这种吸收具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积淀。

  • 标签: 明德慎罚 德主刑辅 刑事古典主义学派 仁爱观 教育观
  • 简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市教改试点法律文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北京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就法律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特色、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体系、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展开论述,探索并推动政法类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品牌。

  • 标签: 品牌 特色 机制 模式 体系
  • 简介:网络经济在现代社会带来的创新和面临的挑战已经毋庸置疑,然而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制度也受到包括网络经济在内的各种冲击,从而面临着不断的改革。税法改革与网络经济的发展的不同步,既可能表现为税法的滞后性,也可能表现为税法对网络经济不完善面的补正。近年来,我国在税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既包括实体层面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包括征管层面网络发票的制度推进,这一切对于网络经济在某些程度上既带来了新的挑战,却又在某些程度上给予了新的合理的诠释。此外,由于网络经济的无国界和税收利益的国家化,一方面不同国家的税制差异既可能带来对资本吸附的黏性差异,也可能带来新的税收筹划;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推进税制改革的趋同性,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单一模式税制运行无法暴露的缺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日益放大,成为制度后进国家的改革的动力之一。由此可见,网络经济和税法改革之间的互动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本文将以税法改革为逻辑起点,着力研究全球经济、网络经济下的应对与完善,并以此为契机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网络经济 税法改革 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