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龄白内障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2 200例(2 200眼)高龄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 215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组(985眼)行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t=12.699,22.649,P=0.000,0.000)。术后7天,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t=34.828,25.444,P=0.000,0.000);观察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t=24.929,P=0.000);观察组泪液分泌试验低于对照组(t=21.611,P=0.000);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高于对照组(t=20.977,P=0.000)。结论高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缘切口手术效果优于透明角膜切口手术。
简介:摘要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方向,可帮助眼科医生解读与分析成像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简化诊疗过程。圆锥角膜的分类和早期诊断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应用实例。机器学习用于辅助诊断圆锥角膜的建模方式通常有神经网络法、决策树法,这些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85%以上,但由于圆锥角膜的研究参数不一致,且缺乏公共数据集来衡量算法的优劣,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普遍推广。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评估存在数据量大、决策困难的临床问题,机器学习可辅助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屈光手术,其特异性、敏感性均在90%以上,并可通过术前各种眼部参数预测术后视觉质量。另外机器学习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计数、角膜上皮损伤程度评估方面都有应用。通过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建模可协助医生进行角膜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评估,为角膜病诊疗奠定数据基础。本文对近年来机器学习在角膜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早期局部应用阿柏西普(Aflibercept)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实验室将20只SD大鼠纳入研究,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各组行右眼单眼碱烧伤造模。20只大鼠左眼均作为空白对照E组。A组使用磷酸盐缓冲液滴眼为阳性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B组使用1.0 mg/ml地塞米松滴眼液,C组使用2.5 mg/ml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使用5.0 mg/ml阿柏西普滴眼液。每组滴眼3次/d,25 μl/次。碱烧伤后动态观察28天。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细而稀疏且面积较小,角膜浑浊度评分低、前房积血发生率低、角膜上皮愈合快。其中D组优于C组。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均低于A组(D<E<C <B<A),免疫印迹检测实验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量均低于A组(E<D<B<C<A),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柏西普滴眼液能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长度和密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高浓度5.0 mg/ml滴眼液效果最好。
简介:摘要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 membrane detachment,DMD)是眼科手术及操作潜在的严重并发症,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角膜水肿,严重者可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影响患者视力预后。患者早期有异物感,伴或不伴视力下降,当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时,可引起大泡性角膜病变。由于其发病隐匿,且严重威胁视力,近年来引起了眼科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最主要的是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随着裂隙灯检查、前节OCT、UBM及共焦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为较小范围的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发现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早期诊断率,缩短了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发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M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和球差(Z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3-1、Z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r=-0.364,P=0.044;中度近视组:r=-0.589,P<0.01;ΔISV:低度近视组:r=-0.298,P=0.039;中度近视组:r=-0.409,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呈正相关(r=0.348,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266)。结论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溃疡患者采用康复新液与外用溃疡散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口腔科接收的口腔溃疡患者50例,将纳入的病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外用溃疡散治疗,观察组采用康复新液联合外用溃疡散方案治疗,将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口腔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口腔糜烂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最终取得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腔溃疡患者采用康复新液联合外用溃疡散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减轻患者口腔疼痛程度,促进溃疡面愈合。
简介:摘要基底膜是高度特化的细胞外基质,其形成是正常组织发育和功能正常的先决条件。基底膜是角膜的重要组成结构。角膜含有上皮基底膜及后弹力层2种基底膜。角膜损伤后基底膜主要通过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巢蛋白和基底膜蛋白多糖相互作用组装再生。角膜损伤修复中,角膜基底膜不完全再生或延迟再生可使角膜基质纤维化,而基底膜的再生和功能重建可使角膜基质重塑,部分或完全恢复其透明性。角膜上皮和内皮的愈合、创面规则性、基质细胞残存量均影响角膜基底膜结构和功能重建。本文就角膜基底膜的成分及其功能、角膜基底膜与角膜基质纤维化的关系、损伤修复中角膜基底膜协同调节角膜基质纤维化及其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进行性、双侧性角膜疾病,以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锥形为特征。圆锥角膜常造成近视和不规则散光,晚期出现的角膜水肿和瘢痕则导致视力显著下降,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揉眼是圆锥角膜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提示揉眼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不同的揉眼频率和力度会对角膜造成不同影响。在易感人群中,揉眼对角膜造成的伤害更大,后果也更严重。揉眼通过直接机械作用、升高角膜温度和眼压、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细胞凋亡等方式损伤角膜。避免揉眼对延缓圆锥角膜的发展有很大作用,通过治疗引起揉眼的原发病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少圆锥角膜患者揉眼的时间和频率,可以减少圆锥角膜的发生或延缓其进展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揉眼在圆锥角膜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圆锥角膜的防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82例(164眼),年龄18~32(23.5±4.2)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8.38~-0.88(-4.75±1.69)D。根据双眼SE差值将患者分为2组:屈光参差组21例(42眼),双眼SE差值≥1.00 D;非屈光参差组61例(122眼),双眼SE差值<1.00 D。所有患者行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眼科检查及调节功能(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单、双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与聚散功能(远、近水平隐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和调节性集合/调节量)检测。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参差组的调节功能中左眼调节灵敏度在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3、6个月均较术前增加(F=2.552,P=0.045);聚散功能中近正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4.245,P=0.016;F=3.686,P=0.009)。非屈光参差组调节功能中术后各时间点正相对调节和调节幅度较术前均增加(F=16.118,P<0.001;F=14.839,P<0.001);聚散功能中远隐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2.898,P=0.029),远负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远正融像恢复点和近正融像破裂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7.310,P<0.001;F=5.131,P=0.001;F=8.184,P<0.001;F=10.919,P<0.001)。远正融像破裂点和近正融像恢复点术后逐渐下降,术后1、6个月相比术前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4,P<0.001;F=6.942,P<0.001)。近负融像恢复点术后1个月相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6个月逐渐下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11,P=0.037)。屈光参差组和非屈光参差组右、左眼单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眼:F时间=0.555,P=0.655,F组别=4.639,P=0.034,F交互=0.555,P=0.655;左眼:F时间=2.611,P=0.048,F组别=5.709,P=0.019,F交互=1.287,P=0.279;双眼:F时间=2.256,P=0.086,F组别=4.314,P=0.041,F交互=0.847,P=0.465)。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维持术前水平,证明角膜屈光手术对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是多次角膜移植失败、严重眼烧伤(化学烧伤、热烧伤)、自身免疫相关性及瘢痕性角结膜疾病等终末期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方法。目前代表性产品有美国波士顿(Boston)人工角膜和俄罗斯Micof人工角膜,相关手术已在全球开展近30年,术后2年的成功率高达85%以上。随着我国领扣型人工角膜(仿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批准上市和米赫人工角膜(仿Micof人工角膜)完成临床试验,国产人工角膜将给我国终末期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机会。人工角膜移植手术与常规角膜移植手术有诸多不同,为了使国产人工角膜在临床得到规范使用,减少手术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汇集该领域专家,在国产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的适应证、操作规范、围手术期用药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形成共识意见,为我国规范开展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提供指导。(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27-733)
简介:摘要近视眼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如何有效防控近视眼成为工作重点。配戴角膜塑形镜被证实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角膜塑形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具有一定使用风险,为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患者筛选、验配、培训以及随访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和标准。本文针对患者筛选及验配要素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开展角膜塑形镜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替代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潜能。方法实验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实验动物为来自暨南大学生理实验室5~8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单核细胞形态,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将收集的单核迁移细胞置于新鲜角膜缘和角膜上皮组织块的微环境中共培养1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的阳性率,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角蛋白阳性表达率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64%,诱导后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1.30%。诱导前,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后,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298±0.996)%,与对照组(1.786±0.2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308±0.376)%,与诱导7 d后(10.298±0.9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7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认为是角膜上皮重建的有效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四种光学生物测量仪器测量健康人中央角膜厚度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21年3月在合肥爱尔眼科医院随机招募正视或低度近视志愿者62人(62眼)分别应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仪、OA2000、Lenstar900及IOLMaster700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四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此四种方法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依次为:(526.68±27.73)μm,(514.84±29.44)μm,(530.02±29.68)μm及(530.48±29.83)μm。OA2000与Lenstar900、IOLMaster700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其余各组两两仪器间比较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四种仪器测量结果两两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0.98,0.98,0.98,0.97,0.99;均P<0.001)和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四种仪器测量健康人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不能简单的互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