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副作用或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以激素治疗为主,观察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在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既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减少激素用量,又能有效降低各种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forsythu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denticola,Td)与逆行性牙髓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逆行性牙髓炎患牙的牙髓组织(40例),应用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监测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Td三种微生物以及总的细菌量。结果:逆行性牙髓炎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和Td的检出率分别为22.5%、82.5%和47.5%,三种微生物之间具有协同致病效应,OR值及95%可信区间为2.83(1.26~6.38)。结论:红色复合体(Pg、Tf、Td)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组织的感染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状态下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处理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成功率88%,中转开腹率12%,全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LC治疗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安全、可靠的,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是LC的适应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脂、血糖、血压的关系。方法统计我院健康体检的干部职工体检结果如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及肝脏B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较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较高的BMI、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有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BG、DB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独立正相关。结论FBG、DBP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及其相关因素关系密切。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相关代谢指标及其关系。方法回顾从2003年0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在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1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与111例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内容为: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手术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在骨代谢及脂代谢方面存在差异,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找出骨折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简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s,PPARs)属于核激素受体家族。PPARs包括3个亚型即α亚型δ亚型和γ亚型,PPARγ2亚型有两个常见多态:C1431T和Pro12Ala。研究证实在人类PPARγ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个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有关。因此PPARγ基因多态性不仅直接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并可通过增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来进一步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临床通过测定PPARγ基因多态性有可能分析出发生2型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肥胖和冠心病发病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现与诊断冠心病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