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计算机问世到计算机普及社会、家庭和生活各角落的今天,人们再也不能离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已成为服务于人们、造福于人类的好伙伴。特别是用计算机来进行繁琐、复杂的数值运算时,如,计算圆周率π,就显得十分如意,比人高强多。可是,随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的要求升格,遇到了需要识别、判断方面的问题时,传统的计算机又显得笨手笨脚,力不从心。人们产生了—种不满意感。
简介: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的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的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r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的研究。方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的测定,并对阈值的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in内可达其基值的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的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的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的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的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简介:我院疼痛门诊1999年1~3月对21例神经衰弱的病人进行星状神经节照射,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0~65岁,均被确诊为神经衰弱,来门诊就诊的发病时间均在半年以上。症状:失眠、多梦、睡眠浅、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心前区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方法:应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简称SL)取C型探头行双侧星状神经节照射,照射的强度是80%,照射时间10min,照射1s间歇2s。星状神经节的定位方法:病人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在同一高度,面部向正前方,颏抬向前,颈椎前弯,口微张以减少颈前肌张力,照射点距正中线外侧1.5cm,胸锁关节头侧3c
简介:血管内治疗对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成熟的微侵袭治疗手段。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神经血管内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些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技术日趋完善。近年来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2003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study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ISUIA)的结果影响了世界,已经在治疗动脉瘤的医生中产生热烈辩论。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腹腔注射(ip)对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方法:采采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法造成神经损伤模型,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痛阈。以神经生长因子(NGF)250-4000BU/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于损伤前及损伤后第1、3、5、10、15d测定小鼠痛阈,观察NGF对痛阈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损伤后第10d,与损伤对照组比较,NGF剂量依赖性降低神经损伤小鼠的痛阈,其中NGF2000BU/kg使小鼠阈下降31.4%,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使损伤神经的恢复时间由15d缩短10d。结论:NGF可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