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嵌入学生心灵的策略
叶耀山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名担负育人重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应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品德教育的艺术。在心灵的融洽,灵魂的对话、智慧的碰撞中,让品德与社会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本篇笔者采用的策略是:进行情境渲染,推动认知;组织研究队伍,以理服人;运用生活德育,导之以行;加强社会实践,导行内化。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育;嵌入;学生心灵;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作为一名担负育人重任的品德与社会课老师,更应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心灵的融洽;灵魂的对话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让品德教育活动悄无声息地进行,让良好的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进行情境渲染,推动认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于境,入境始于亲。”可见,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应想方设法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他们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启迪。品德与社会课中藴含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感资源,教师要善于设境生情,灵活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渲染气氛,充分整合教材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受到情真意切的熏陶和教育。
动人的情境往往最能打动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思想的认识。根据这一理念,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第1节《走进民族大家庭》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大地震为例,创设了一个“地震无情人有情”的动人的教育情境。在这个情境设计中,笔者把收集到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图片、视频加以编辑,配上音乐和独白。情境中先后呈现出玉树震后的满目疮痍、地震发生时的舍身救人、人民子弟兵不顾余震的危险日夜奋战、西宁中心广场千人祈福、还有全国人民帮助玉树灾后的重建等等震撼人心的动人画面,配以激动人心的音乐和解说,使情境具有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团结力量大,为后面的认知中国民族分布图、五彩缤纷民族服装、他们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民族风情习俗、动人的歌声、丰富物产、传统饮食与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友爱、热爱祖国情感埋下伏笔。
可见,进行情境渲染色质,可深深触动学生柔软的心灵,使学生心中泛起情感的涟漪,涌动情感的波澜,就会对整个单元认知教学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二、组织研究队伍,以理服人
马克思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体悟,而探究是一种常用而具有实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抓住学生认知有分歧的道德问题,在探究中深化明理,真正做到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笔者在上六年级上册《品格的试金石》这一节课时,听到有学生在窃窃私语:“诚信值多少钱?”“老实人吃亏”。对于这个小小的课堂插曲,笔者没有一笑置之,也没有简单地一语盖之。而是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各组进行研究:“诚信值不值钱?”“老实人吃不吃亏”。通过研究要得到结论?要阐明理由,以理服人。同时,笔者将广东教育出版社教材研发中心编著的“诚信教育”发给各组研究参改。这一下组里可热闹了:翻的翻资料、找的找证据、提的提观点、谈的谈感受、记录的作记录、汇总的作汇总、整理的作整理等。学生研究有了的结论,纷纷发表意见:有的组说:诚信用金钱买不到的,是无价之宝。理由是:以我们广东人的榜样为例:詹天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鉄路工程师,火车自功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的,于1868年获得这项发明专利,命之“詹氏车钩”。京张铁路开通后,詹天佑在工程火车人使用了自动挂钩,很多人误以为这个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老实且诚实的詹天佑多次诚恳对周边的人解释:这不是我发明的,请大家帮我解释。直至他主持编辑《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书中收录“詹氏车钩”词条,他将它改为“郑氏车钩”并进行重新釋义,更正误传。表现出对科学的严肃、认真、诚实的态度和绝不掠人之美的高尚品德,这是比金钱更可贵的无价之宝。有的小组还列举了冯如老老实实学习的例子。他质疑《封神演义》故事中雷震子的大翅膀会飞、能煽火与哪吒脚踏风火轮比,哪个会飞得更快?他老实与诚实求真疑问的精神,促使他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首架飞机。有的组还列举了曾宪梓先生“50打领带的信誉”故事,传达出他做生意,要先做人;做人要诚信,诚信就能做开生意;诚信、守信是他经商的智慧。有的组还列举了钟南山在抗“非典”“把真相讲出来是一种责任”的故事,成为“抗击非典第一功臣。可见,老实诚信对待科学,就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老实诚信对待学问,就能成为伟大的创新与发明家;老实诚信的对待经商,就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老实诚信对待医学,就能成为伟大的医学家等。老实诚信多么重要,它是无价之宝。
“灯不挑不明,理不争不透”,品德与社会课讲究的是以理服人,我们在向学生宣扬美德、真理时,应允许学生大胆向这些真理质疑,去探究、去感悟。在师生研讨中一步步靠近真理,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观点,进而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运用生活德育,导之以行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其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离开了生活,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象牙塔,而品德与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讨论与教材观点相关的问题,对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与情感进行深入剖析。然后模拟生活现实,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情境剧,帮助学生从中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用以指导其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笔者采用了模拟生活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编自导自演一个与“邻里生活”有关的小品。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所编的小品剧涉及的生活情境也比较广泛,可谓精彩纷呈。笔者让学生在不断的评演中完善自己的言行,体会到“予人方便,予己方便”的道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小品,直击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园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
由此可见,这种模拟生活现实的教育模式,直接把学生带入生活的真实场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现场分析、纠正与指导,从而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
四、加强社会实践,导行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并不难,难的是让在学生在知情明理后能持之以恒。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是纸上谈兵,而是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让其回归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刚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和发展。
例如,在完成六年级下册《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都明白了维护社会秩序是文明的表现,要从我做起,并要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这一道理。那如何把这一简单的道理,培养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显然,单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无法实现。于是,笔者根据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我是合格的小公民》,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设计主要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请每位组员把自己每天是如何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点滴记录下来,活动的时间为一个月。活动结束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并评选出最佳文明小天使。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明白了要自觉维护秩序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把这一道理逐渐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四十分钟是短暂的,要想让学生刚形成的道德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地,建立在生活实践中,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在生活中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色。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中,也要尽量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升华,道德的种子在心中萌芽,道德行为在活动中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村镇张金安小学5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