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 中天国际小学 浙江金华 322100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孩子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发散思维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还有助于提高孩子共情能力与想象力,进而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以教学实际为基础,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前的预设,结合新问题、新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合理并善于运用思维导图,从而多方面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主要研究小学低段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发散思维;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基于新课标标准,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还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而发散性思维的最终落脚点是创造性思维。这是由于通过训练发散性思维,形成了发散型认知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维度、多结构、多侧面去思考、选择。使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逐渐达到形成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由此观之,创造性思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和作用,对增加学生的知识总量、提高认知能力和开辟新的实践格局等方面有着诸多益处。
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认识思维导图,明确重要性质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地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实用,可广泛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展开。思维导图图文并重,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除能锻炼发散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之外,更侧重于以下两点:
1.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例如,针对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四季》这篇课文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就能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同学们认为什么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呢?”同一个季节在不同学生心中的特点是不一样的,经过思考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西瓜、雪糕”代表夏天,有的则认为“游泳”代表夏天,有的学生觉得“雪人”代表冬天,有的却觉得“火炉”代表冬天。要求教师正视不同个体的求异思维。 2.思维的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秋天》这篇课文只提到了“树叶、蓝天、大雁”等视觉方面的意象,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其他感官思维,想象秋天——触觉上的秋风拂面,味觉、嗅觉上的果香、花香,听觉上的叶落、雁鸣以及农民伯伯的笑声。由此得出结论:秋天是一个天高气爽、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
总之,思维导图在引导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本身的核心作用、基础作用与保障作用,最大限度辅助记忆、加深印象,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总结思维种类,促进思维发散
小学低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成熟,不能自觉搭建思维模型,发散性思维常常演变为“头脑风暴”,偶尔显得不着边际。教师应学习并总结此学龄适用的发散思维模式,与课堂内容结合,培养学生清晰的多路思维,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如何布置。
1.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自觉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例如,学习二年级下册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可将“植树”这一活动上升到多个层面,从而构成发散且立体的知识体系。讲解植树节的由来是历史层面,讲解植树对环境的保护是生物、地理层面,讲解树木的种植是环保层面,讲解滥砍滥伐现象则是社会、道德层面。 2.逆向思维 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
例如,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雷锋叔叔,当时我会怎么做?我还能怎么做?我为什么(不)这样做?”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 3.侧向思维 指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学生懂得了记住他人的恩惠,不能忘恩负义。此时教师可以搭建其他故事情景,例如:“小白兔经常帮小灰兔挖胡萝卜,当小白兔需要帮忙挖自己的胡萝卜时,小灰兔应该帮助它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在天真烂漫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需要理解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及特点,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维的创造与构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有效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三、运用思维导图,改变教学模式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如何发散思维,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实践,且按照教学流程制定出相应的新教学导图,改变教学模式。
1.自我评估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技能、风格有清晰的定位与认知。通过做分析自我的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自我评估。评估并不局限于静态结果,也可以发展为动态演进,例如设定一周、一月或者一年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回顾,预判风险,弥补过失,早日实现教学目标。
2.备课讲义
思维导图是制作课堂讲义的完美教学工具,思维导图固有的色彩、图片和有吸引力的布局能抓住学生们的眼球,简洁的主题概要让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增强趣味性。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来做教学计划,可以减少笔记数量,直接生成清晰简洁的计划。 3.课堂授课
思维导图是教学概念展示的理想方式,让学生们有效集中注意力,直接展示课程概要,去除冗余信息,特别是引入新课题时,易于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去引导,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与独立思考,思维导图也是课堂讨论的绝佳协作工具,可以激励学生们建立不同课题间的连接关系,同时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延迟评判 教师应该具有长远眼光和包容心,当学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想法后,不要立即主观地评价,更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判,而是要鼓励其奇思妙想,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小扼杀学生的个体差异,只会刻画出大批思维僵化的傀儡。
在小学低段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思考环境,包容学生的异体思维,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倾听学生发言,促进学生创新创造。更要循循善导,以学生为主体,指引他们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同时也要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风趣灵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昱希.深度挖掘教材,渗透开放性思维[J].基础教育论坛,2020(10):71-72.
[2]吴发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9(0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