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石岩湖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8
摘要:教师教育科研不仅保证自身成长,也不断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广泛存在“四化一低”,即:教育科研形式化、教育科研从众化、教育科研虚浮化、教育科研功利化、研究成果转化低。本文对“四化一低”展开分析,希望形成的内容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教育科研;问题分析
前言:教育科研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是理论学习、创新教学、成长自我的有效手段。但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三种态度,其一是积极响应;其二是无所谓;其三是排斥。三种态度之后实际上隐藏着教育科研存在的“四化一低”问题,即:形式化、从众化、虚浮化、功利化、转化低。这意味着积极响应不见得是真的想要提升自我,排斥也不见得是不屑学习,必须要综合分析“四化一低”才能确保教育科研健康开展,让教师愿意参与,并且能够做到实理结合,为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指导。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常见问题分析
1.教育科研形式化
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工作一共接受课题申请639项,而最终立项课题190项,其中中学各类课题总计40项,小学各类课题总计20项。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积极性并不高。主要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在“申请课题-课题招标-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这个流程中,结题报告太过随意,很多内容都存在一定的拼凑迹象。这种拼凑的结题报告,可以认为教师缺乏具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导致数据缺失缺乏权威性[1]。另外,因为教育科研形式化严重,中小学不够重视,导致了科研人员少,科研活动难以开展。
2.教育科研从众化
以信息化教学为例,2018-2020年已经有424项过审,而2019年包括大中小幼各类课题加一起过审的才有190个项目。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成为了教育科研热门课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教育科研从众化表现。之所以从众化是因为这类课题容易过审。但过审后具体的研究又如何呢?从目前教育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来看,大部分课题围绕互联网、新媒体以及课堂一些教学方法展开研究,缺乏创新性[2]。
3.教育科研虚浮化
一些课题本身存在较大的发挥空间,甚至于在网络上就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料,通过拼凑就可以形成一片论文,而论文中的数据都是未经过认真思考推理的,属于直接的“拿来主义”,和当地情况并不相符。或者为了论文过审,会主观更改数据,并未经过自身去实践验证的数据,根本不可能对教学活动有总结性和指导性。
4.教育科研功利化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大部分直接和教师本人评职称、评名师等有关,这才导致了很多中小学教师趋之若鹜,其并未将教育研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的结果是课题完成后便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
5.研究成果转化低
导致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是:课题本身和学校情况不相符,不具有一转化的基础;课题数据虚假,对实际教学缺乏指导;学校管理当局不重视,研究是一回事,利用却是另外一回事[3]。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策略
“四化一低”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科研普遍现象,教育科研具有的理论学习、实践创新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甚至于造成了教育行业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故而治理“四化一低”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四化一低”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给出如下应对策略:
1.全程监督,确保教育科研实效化
即在“申请课题-课题招标-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整个流程中都要设置监督环节,保证教育科研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不受不良风气影响,是本着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这一宗旨而开展的。尤其是要对结题报告环节提高监督,除了规定结题报告重复率之外,还需要对解题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反复观察、推敲,并且设立专门的询问环节例如现场答辩来进行监督。总的来说,通过每一环的监督,可以改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态度,能够切实地区调查、研究,避免形式化。另外,鉴于中小学科研人员少、经费缺的现状,地方教育局需要积极地划拨资金,保证中小学科研活动得以健康开展。
2.创新思维,确保教育科研实际化
即教师课题内容需要避免蹭热度,必须要符合本地教育情况:当地教育短板、当地教育资源、当地教育政策等来展开创新思维,力求研究结果对自身教学、当地同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某地区有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较为特殊的教育及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将此作为课题展开研究,对非遗文化如何进入校园、民俗文化如何有效被教师利用等展开研究分析,这样的研究具有实际化特点。
3.落实调研,确保教育科研数据化
在教师教育科研的过程里,从主办方、各个中小学都必须要统一认识,能够落实调研精神,鼓励教师积极地采集数据甚至于进入基层扩大信息采集范围,能够获得第一手详实资料,从而提高研究的权威性、真实性。例如在小学生心理调查方面,就必须要建立详尽的调查问卷,切实地开展调查活动,不能主观地去捏造数据。对于资料引用的数据也必须要注明来处,对于缺乏权威的数据要求减少引用。
4.多元激励,确保教育科研本质化
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让教育科研回顾本质,为教育改革助力、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需要改变过去评职称、评先进、评名师的单一激励方式,能够创新激励,以福利、奖金、外出深造、旅游等多元化的激励来对接不同主体的需求,而且能够对课题组进行合理奖励,不能只奖励主要负责人,而是要按照贡献值实现公平的奖励机制,避免非主要负责人的积极性被打击。
5.结合教学,确保教育科研普遍化
即现在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必须要力求和实际小学结合,在申请课题、课题招标、开题报告三个环节里都必须提到遵从实际,对离题的结题报告不予通过,对没有实践性的结题报告不予通过。通过这样的严格筛选,保证教育科研和教学结合。而且鼓励中小学开展广泛的科研活动,最好能够对接本校实际问题形成科研。
总结: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作为教师成长、行业优化的关键抓手,必须要从根源上力求实效化、实际化、数据化,能够让其回归“为问题而科研”的本质,并且结合本校的问题或者本地区常见的共性问题来展开科研,以期教育科研和教学结合,发挥其根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宪军, 王延玲.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8, 034(001):24-27.
[2]陈国民, 范楠楠, 祝怀新. 异化与归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探析[J]. 教师教育论坛, 2020(8):16-18.
[3]顾秀林.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科学性[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3):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