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实验小学,广东 梅州514100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分支,它不仅仅在于教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担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遵规守纪、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等优良品格,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健康心理;策略;
1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主要以文化课为主,部分小学教师还过度追求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学在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经常组织小学生自由活动,并未严格规范小学生必须参与体育学习。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落后,片面性地认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只是帮助小学生放松心情、缓解文化课程中的压力,或者带领小学生完成简单的动作即可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仅以浅显的语言为小学生讲解基础体育理论知识,使整个小学体育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小学体育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在新课改要求下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存在错误认知,未及时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且学校对小学体育教师的绩效考评和师德师风建设也未予以高度重视,导致小学体育教师未能为小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性作用,严重违背了新课改要求下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可行性
2.1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此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较高,依据其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征,将德育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目前大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孩子,家庭给予的关爱和爱护过度,家长未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因此出现了溺爱的情况。家庭因素有时会给孩子带来了一些不好的方面,比如,有些学生独立性较差,遇到事情就选择逃避责任,不敢承担错误;有些学生在班级小集体里适应能力弱,和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不能做到与同学友好相处,总是会有向老师打报告的情况出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善于与他人分享等等。以上种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守规则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同时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学会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不轻言放弃等意志品质。简而言之,为了满足小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具备可行性。
2.2体育与健康学科具备的独特优势
关于学校体育的相关书籍中写到:“学校体育具有教育、美育等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分支,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互相融合,不仅能发挥其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彰显出德育教育的价值。”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使体育教育具备了独特的优点:第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内容以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学生能全身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种独特的参与方式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既收获了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获得了独特的身体感知,其包括有运动带来的参与感、喜悦感和成就感等;第二,学校体育运动空间没有特殊的限制。体育教学一般是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大,学生的活动热情、运动感受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体现出来;第三,体育课具备丰富的实践性。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亲自体验收获品德等德育教育知识,比如,懂得合作的含义、理解成功和失败的意义等,体育课通过发挥其丰富的实践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明白德育的内容和内涵。综上可知,体育与健康学科包含丰富的运动项目,其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同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2.3国家对学校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
2001年国家在关于课程的文件中指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有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五育”并举的优质型社会人才。国家对学校德育的重视度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等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具备可行性。2005年国家在小学德育的相关文件中指出学生在学校接受五育教育时,德育教育被放在首要位置。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品德等德育教育,将德育与每个科目教学融合起来,依据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融入相关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德育知识,为自身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鉴于国家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大力支持,把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融合起来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实施策略
3.1巧设问题障碍,营造生动热烈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动作示范教学,即要求小学生模仿小学体育教师的动作,掌握其中的要点,但未给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也并未带领小学生探究更高效的运动方式。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其对小学体育课程的认知仅限于该课程的娱乐性特点上,不少小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时,始终抱以松弛、懒散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体育教师在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时,应避免选择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方式和资源,而是以直观立体的方式降低小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直观感受到体育知识。小学体育教师要为小学生详细介绍各种体育动作技巧的应用方法和原因,并让小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巧设问题障碍,营造生动热烈的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知识探索和学习体育的兴趣。
3.2在沟通交流中形成乐观心态
当我们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后,他们能否一直保持着快乐的心情参加活动呢?难免有的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而影响心情。所以教师有必要通过开展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工作,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是学生在班级的依靠,当学生在班里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找班主任沟通。所以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科教学的任务,同时还要做好心理疏导的任务,开展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工作,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并关爱班级每一个孩子。
3.3在体育活动中树立健康心理
融入了班集体,学生建立了自信心后,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户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窄小的教室,冲破种种束缚,走向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们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疲惫的身心。长期在室内学习,由于室内空气的不新鲜,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会产生压抑的情绪,这种压抑的情绪会抑制学生旺盛的活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将烦心事忘却。
4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健康心理具有积极意义,能为小学生日后个人发展提供思想层面的保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年龄和心智尚不成熟,学校不但需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程的讲解,更需要重视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精神品质方面。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入小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元素,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王继峰.建一座心灵之桥——浅谈小学师生间的心理沟通[J].智力,2020(9):141-143.
[2]王静.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健康发展——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新课程(中),2019(1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