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梁金山小学 529300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有效的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观察、大胆猜测、互相交流、认真推理、反复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
【关键词】活跃思维、做、运用
要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探索、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理解数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数学思考的能力。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供‘做’数学的一切机会。
(1)设计一些简单问题,通过“阅读”、“思考”、“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试验、分析、理解,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回想车轮的形状,带着“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这个疑问去阅读有关的知识。猜想“车轮如果是其它形状时会是怎么样的结果”? 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动手尝试用其它形状的图形代替圆做车轮,结果发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颠簸起伏,这样人坐在那里就不舒服。学生从‘做’ 的基础上,理解、明确了教学的相关知识。
(2)学生通过亲手去‘做’,在操作中去体验数学,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不规则图形体积》时,让学生在装水的长方体透明容器中标记好原来水的高度,将不规则石头放入容器中,观察容器中水位的变化,在变化的高度上画线,再把石头拿出来,再观察容器中水位的变化。反复用不同大小的石头做实验,利用“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实验”、“ 分析与解答”等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后去理解、探究知识。得出:“水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石头的体积”。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不规则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从‘做’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3)利用“教学活动”和“课题学习”,为学生提供较多‘做’数学的机会。
在教学《位置》时,我叫单号数的同学先起立,向后退四步,记好位置,再向前两步,记好位置,和原来的位置相比较;然后让双号数的同学起立,向右两步,记好位置,再向左三步,记好位置,和原来的位置相比较,最后单双号同学交换刚才的互动。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位置变化,利用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思考去理解、探索知识,从互动中得出了:“物体向上或向下运动时列不变行变,向左或向右运动时列变行不变”的结论。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言堂”,整一节课都是由教师包办,不让学生从自己的动手参与中获取知识,而是直接给出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研究”和“课题探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大胆猜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到人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数学的重要价值。在教学《图形的运动》后,我指导学生将自己手上的图形,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由数学课变成美术课, 同学们兴致浓厚,积极参与。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拿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比赛,挑出最美丽的图案为下期黑板报的评比增添色彩。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的魅力不但体现在学习中,更体现在实际生活上。
小学生的思维要形象、具体、和现实化。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要想活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拓展创造性思维。这就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例如:体育老师用一根绳子做长、短两种跳绳,如果全部做短绳可以做15根,如果全部做长绳可以做10根,体育老师先做了9根短绳,剩下的还可以做多少根长绳?学生就会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分析、研究,在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中对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的,并选择最简便、最巧妙的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开发了智力,还提高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优化》后,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从早上起床到上学这段时间,在家里要完成叠被子、听广播、换衣服、刷牙洗脸、煮早餐等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一个最优化的方案,每天按最优化的方案执行。让学生明白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间是学习的保证。要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领头羊,做时间的主宰者。 “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仅促使学生更喜欢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热爱生活。
三、‘做’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前提。
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只有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通过思考、分析、实践,才能加速大脑运功,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意识。在师生互动中,我把老师的教都变成学生各种的‘做’,学生当主角,老师当配角。让学生在当主角的过程中发现疑难、解决问题、获取成功、体验快乐。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学生想学数学的欲望,要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给予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做’,自己去操作、实践,在畅游知识的海洋中体验“碰壁”的苦恼,获取“成功”的乐趣。学生只有体验过“碰壁”的苦恼和“成功”的乐趣,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积极动手,分别用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三角形进行操作。学生根据大脑的指挥,‘做’出了五花八门的图形,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却不能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这就促使学生寻求其它办法,积极的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究,互相讨论,通过反复的操作试验、重新拼图、分析理解,终于掌握到要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三角形必须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再分组操作验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相同点:底和高是一样;不同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两倍,而这两个三角形必须完全一样。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结合所学的知识,直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种知识一旦掌握,学生已牢牢记在心里,终身难忘。凡是学生能够做的,教师决不能包办,而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学数学。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做’得过程中理解、体验数学,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趣激‘做’、以‘做’促思、以思督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大胆猜测、合作探究、认真推理、反复验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形成“ 以生为本、师退生进”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我们也越来越发现:学生从‘做’中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齐伟,卢银中,黄斌.小学思维导图丛书(小学数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
[3]《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教学研究》,朱乐平主编,朱蕾,罗永军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