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第二小学 河北邢台 054300
摘 要: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提出,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使其能逐步成长为社会建设的攻坚力量。而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需要班主任积极发挥教育作用,重新调整自身工作方向,确保教育过程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兼顾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的目标。为此文章从认可每位学生、规范班级管理、提升个人素养三个角度,对小学班主任带班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带班管理
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不仅是日常秩序的维护者,也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需要做好家校与学生等多方之间的协调沟通,其带班方式和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成长。而对于小学阶段来说,班主任应抓住学生思想启蒙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其主观能动性,指引其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变,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成长模式。为此班主任应全面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规律,制定更适合其成长规律的教育计划,做好督促与辅助的工作任务,保持高度的耐心陪伴学生,促使其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健康成长,确保学生终身受益。
一、认可每位学生,保持平等教育心态
班级中每位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其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之间差距较大,在短暂的时间内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接受着相应的家庭教育,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优势与不足。为此小学班主任在带班管理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挖掘与认可每位学生的优势,从肯定其长处入手纠正其学习态度与行为。不能由于学生在某方面的弱势表现较为明显,就全盘否定其学习成果,应更多地用科学观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其改善不足和劣势,在班主任的有效激励下逐步完善自我[1]。尤其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和渴望得到关爱的学生来说,更需加强表扬、赞赏与认可,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展现自身,确保其能始终保持专注和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
而且班主任应将平等的态度贯穿于带班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未来发展情况的唯一指标,需对全体学生采用同样关系的态度,避免出现歧视与偏袒的行为。同时给予后进生更多耐心和关注,挖掘和赞扬其进步之处,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激励其获得全面化发展。并且班主任需从多角度分析后进生产生学习问题的原因,了解阻碍其学习的多种因素,关注其敏感脆弱的情绪态度。面对班内学生的问题时,应合理控制批评的语言与场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调整自身言行与学习态度,注重带班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二、规范班级管理,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只有充满和谐与温馨的班级氛围,才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增强其在陌生环境中的安全感,促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带班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有效发挥外部环境潜在的教育力量,给予学生正向的思想熏陶,助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班级文化存在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普遍以不同主体协商约定的方式存在[2]。
对此班主任需与学生一同设计班级口号、标语或秩序规范等,带领班级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提示班内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同时班主任需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利用班会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班级行为规范,以周或月为单位组织评选活动,将日常学习状态与言行举止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激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励其主动参与班级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从而锻炼自身多项能力素养,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
三、提升个人素养,做好家校多方沟通
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模式下,各领域的发展形势变化较快,个体应避免故步自封,需将终身学习作为总体性要求,积极调整自身心态与行为。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带班管理的过程中,应应阅读教育书籍作为爱好,抓住机会向前辈请教教育经验,始终保持虚心的态度,在总结和反思教育经验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且班主任还需做好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将各种新的教育观点向家长传递,确保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能形成清晰认知,更加理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便能自觉配合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方案,全面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中的学习成长情况,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实现对多项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家校育人的合力作用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开展小学班主任带班管理,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和效果,能用爱架设桥梁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学生,真正发挥班主任的育人功能。为此班主任应始终采用包容、耐心的教育态度,以沟通为媒介处理学生问题,逐步走近其内心深处,切实增强学生自觉性与参与感,关注其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构建高质量的带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欢.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7):67-69.
[2]牛金平.家校合作模式在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0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