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难治性危重症。临床医生运用相关指标结合脓毒症患者生理状态和个人经验来监测病情并评估预后,有助于防止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且改善患者预后,新的脓毒症诊治指南不断出现,然而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及预测预后仍很困难。目前,一系列有关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层出不穷,但仍缺乏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标志物。近年来,将核酸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测预后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细胞游离DNA(cf-DNA)、血浆线粒体DNA(mtDNA)、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脓毒症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脓毒症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寻找评估脓毒症病情和预后的标志物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显带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伴骨髓转移的NB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预后,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共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18个月者98例(81.7%)。染色体正常组60例,其中56例(93.3%)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余4例为INSS-Ⅳs期;低危(LR)2例,中危(MR)9例,高危(HR)49例(81.7%);7例患儿MYCN基因扩增。染色体异常组60例患儿均为INSS-Ⅳ期,MR 1例,余59例(98.3%)均为HR,14例MYCN基因扩增。2.染色体异常患儿60例中单纯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者分别为4例、14例,42例患儿同时合并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数目异常方面,21号、10号、11号染色体缺失最为常见;结构异常方面涉及11q、1p、3p区段的异常发生率高。3.染色体正常组患儿随访时间为4~44个月,17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染色体异常组患儿随访时间2~42个月,其中31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所有患儿3年累积总生存率和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0.0%、48.4%;染色体正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74.2%,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5.7%;染色体异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47.5%,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24.9%;出现进展或复发患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以10号染色体缺失常见,结构异常以11q、1p、2p区域较多。结论NB患儿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率高,但重复率低,个体间差异明显。10号染色体缺失、11q、1p、2p区域结构异常可能为提示NB预后不良因素;通过骨髓标本进行肿瘤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行,可为更精准的危险度分层和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局部神经活动变化特征及其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DSM-5单相抑郁诊断标准, 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分>20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12分的15例产后抑郁患者(PPD组)及与之年龄等相匹配的16名产后健康产妇(对照组),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值,将差异脑区的ALFF值及ReHo值与HAMD24、EPDS评分分别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PD组右侧小脑前叶(山顶)和左背外侧前额叶ALFF值增高,右顶叶ALFF值减低(单个体素P<0.005,体素值>10,Alphasim校正);PPD组左侧眶部额上回、眶部额下回、额上回、额中回、楔前叶及顶下小叶ReHo值增高,右侧枕下回、额下回、额叶和左侧小脑下半月小叶的ReHo值减低(单个体素P<0.005,体素值>10,Alphasim校正);左背外侧前额叶ALFF值与PPD组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585,P=0.022),校正年龄、教育程度和体重指数后,偏相关系数依然有统计学意义(r=0.561, P=0.046)。结论PPD患者存在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神经活动改变;左背外侧前额叶ALFF值越高的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