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论文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可持续性评估与优化设计为研究主题。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强调了其对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接着对建筑工程环境可持续性评估的内涵、范围、方法与指标进行了详细论述,明确了评估的内容与标准。同时,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优化设计的目标、原则、策略与技术,为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设计方向。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可持续性评估与优化设计的关联,包括评估对优化设计的指导作用、优化设计对评估的反馈与改进,以及两者协同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实施过程所面临的技术、经济、政策等困难与障碍,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政策支持、提高行业意识等应对策略与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肾盂积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311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CT示恶性肾盂积水者39例。生存期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恶性肾盂积水的发生率为12.5%(39/311),男26例,女13例,年龄23~74岁,中位年龄43岁。全组39例肾盂积水患者中,单侧肾盂积水29例,双侧10例。初诊时即出现肾盂积水11例,复发或肿瘤进展后出现肾盂积水28例,发生肾盂积水的时间为4~62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接受一线化疗患者,初诊伴肾盂积水和一线化疗时无肾盂积水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8%和84.6%)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和7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恶性肾盂积水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为影响患者发生肾盂积水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恶性肾盂积水的发生不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一线化疗疗效及一线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脉管瘤栓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恶性肾盂积水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参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生及作用机制。方法①收集2017年至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NEC患儿和140例同期诊断的非肠道炎症性疾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96例NEC作为患儿NEC组,男58例,女38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62例;出生体重为(2.85±0.75 )g;入院日龄为(11.87±9.96) d; EO绝对值为(0.27±0.23)×109/L。将余140例作为患儿对照组,男93例,女47例;早产儿16例,足月儿124例;出生体重为(3.28±0.52) g;入院日龄为(20.57±16.32) d;EO绝对值为(0.19±0.15)×109/L。患儿NEC组根据Bell分期分为Bell Ⅲ期组17例及Bell Ⅱ期组79例。从Bell Ⅲ期行手术治疗患儿术中切取NEC炎症损伤的肠壁全层作为患儿实验组,其附近损伤较轻的肠壁切缘全层作为患儿自身对照组。比较Ⅲ期组和Ⅱ期组患儿确诊后24 h内第一次血常规检查所得EO绝对值,对可能参与NEC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EO绝对值对NEC病情评估的作用。②动物造模选用7日龄C57BL/6J小鼠共75只,通过高渗配方奶灌胃+缺氧的方法构建NEC小鼠模型,分为小鼠对照组(15只)和小鼠NEC组(60只)。接着分别通过腹腔注射DMSO、DMOG和SB297006处理NEC组小鼠(共45只),分为DMSO组、DMOG组和SB297006组(各15只)。③检测患儿实验组和小鼠NEC组肠组织的缺氧诱导因子1A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1,CCL11)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oxidase,EPX)的表达。腹腔注射DMOG、SB297006处理小鼠NEC组,检测肠道屏障完整性、肠组织炎症程度及Epx、Hif1α、Ccl1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在外周血EO绝对值与NEC的相关性方面,患儿NEC组与患儿对照组相比,外周血EO绝对值较高,为(0.27± 0.23)×109/L比(0.19±0.15)×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Ⅱ期组患儿EO绝对值高于Ⅲ期组,为(0.30±0.22)×109/L比(0.13±0.22)×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OR=0.44, 95%CI:0.24~0.82)、EO绝对值(OR=9.72,95%CI: 2.08~45.36),是参与NEC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EO绝对值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4%和72.15%。②在HIF1A通过调节CCL11参与NEC的发生方面,相较于患儿自身对照组,在患儿实验组肠组织中HIF1A、CCL11的表达增高,患儿实验组和患儿自身对照组HIF1A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 961±0.1 489比0.1 001±0.0 770,HIF1A蛋白表达水平为0.7 507±0.2 276比0.0 537±0.0 210, CCL11 mRNA的表达水平为0.0 512±0.0 590比0.0 099±0.0 091 ,CCL11蛋白表达水平为0.7 352±0.1 987比0.1 589±0.0 802。③NEC模型小鼠肠道绒毛短且细胞排列紊乱,绒毛核心分离,肠道黏蛋白减少,小鼠NEC组肠组织中肠屏障相关蛋白Cldn1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炎症因子Tlr4的相对荧光强度增高。Cldn1在DMOG组表达升高,SB297006组表达下降;Tlr4在DMOG组表达下降,SB297006组表达升高。在DMOG组与DMSO组相比,小鼠肠组织中Hif1α和Ccl11的表达水平升高,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为1.0 310±0.3 428比0.5 854±0.1 084,Ccl11 mRNA的表达水平为0.0 331± 0.0 373比0.0 028±0.0 025, Ccl11蛋白表达水平为0.8 196±0.2 145比0.3 543±0.2 638。结论EO可能受到HIF1A调控后参与NEC的发生,具有用来评估NEC病情严重程度的潜在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肾盂积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311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CT示恶性肾盂积水者39例。生存期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恶性肾盂积水的发生率为12.5%(39/311),男26例,女13例,年龄23~74岁,中位年龄43岁。全组39例肾盂积水患者中,单侧肾盂积水29例,双侧10例。初诊时即出现肾盂积水11例,复发或肿瘤进展后出现肾盂积水28例,发生肾盂积水的时间为4~62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接受一线化疗患者,初诊伴肾盂积水和一线化疗时无肾盂积水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8%和84.6%)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和7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恶性肾盂积水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为影响患者发生肾盂积水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恶性肾盂积水的发生不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一线化疗疗效及一线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脉管瘤栓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恶性肾盂积水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安罗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Ⅱ期临床研究和安罗替尼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晚期肾细胞癌的Ⅱ期临床研究的单中心数据,评价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共纳入36例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其中19例患者未接受过靶向药物治疗,12例患者接受过舒尼替尼治疗,5例患者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全组患者中位治疗16个周期。11例(30.6%)患者获得部分缓解,24例(66.7%)患者获得疾病稳定,疾病控制率达97.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80.6%,中位生存时间为22.2个月。至2020年1月,3例患者未进展,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2.6、65.0和66.7个月。安罗替尼治疗的3~4度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19.4%)、手足皮肤反应(11.1%)、蛋白尿(5.6%)和贫血(5.6%)。结论安罗替尼在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血液学不良反应低,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乏力、手足皮肤反应等与舒尼替尼和帕唑帕尼等药物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