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将促进高中育人方式的底层逻辑变革,同时恰当使用和实践高考评价体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方法路径。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学、评一致性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和内化于心的教学理念。实验教学过程需要通过教、学、评活动的统一设计实施让“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更加明确的学习活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现状,从传统实验教、学、评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从新高考实验教学理念转变、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服务体系相互融合的角度分析高中阶段理科实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以期能对化学实验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思路提供有效参考。
简介:摘要:为提升高中理科实验教学效率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掌握思维方法过程中体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教师不仅应高度关注高中理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性,同时教师要在理科实验教学中根据现有的条件采取稳步推进,螺旋式上升的科学方式,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操作、观察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的过程等和对应的评价体系;还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及学习方式和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独立自主、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阐述我校改进的高中理科核心素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和对应的理科实验教学课例。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去势治疗(ADT)前列腺癌患者长期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1例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接受ADT的患者设为ADT组,将未采用ADT的患者设为非ADT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及中文版癌症治疗功能评估-认知功能量表(FACT-Cog)进行调查,纵向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6个月后、12个月后、24个月后的认知功能情况变化,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接受ADT前列腺癌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24个月随访结束时共123例患者完成调查,其中ADT组55例,非ADT组68例。ADT组患者入组时、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FACT-Cog得分分别为(110.3±10.2)、(107.6±10.2)、(106.1±9.9)、(103.1±9.5)分,非ADT组患者入组时、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FACT-Cog得分分别为(111.1±10.0)、(108.7±10.3)、(107.0±9.4)、(106.4±9.5)分。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年龄、PHQ-9得分是前列腺癌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长期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认知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ADT、老龄化和抑郁状况是认知功能下降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护理工作者应早期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针对危险因素予以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认知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氨肽酶(ERAP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TNFR-Ⅱ)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2015年至2017年期间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石蜡组织标本共20例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其组织中ERAP1、TNFR-Ⅰ、TNFR-Ⅱ的表达,并检验其相关性。结果⑴正常皮肤组织中,ERAP1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ERAP1呈弥漫阳性表达。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ERAP1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多于正常皮肤组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70,P<0.001)。⑵TNFR-Ⅰ在正常皮肤组织呈弥漫阳性表达。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中,TNFR-Ⅰ主要表达于表皮棘层,表现为上强下弱型,棘层的表达较基底层强,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40,P<0.001)。⑶正常皮肤组织中,TNFR-Ⅱ不表达;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中,TNFR-Ⅱ在基底细胞层及棘层呈不同程度弥漫阳性表达,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0,P<0.001)。⑷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中ERAP1的表达与TNFR-Ⅰ呈负相关(rs=-0.662,P=0.001);ERAP1的表达与TNFR-Ⅱ无明显相关性(P=0.139)。结论ERAP1、TNFR-Ⅰ、TNFR-Ⅱ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调节靶细胞增殖和凋亡,以维持寻常型银屑病表皮的异常增殖及良性增生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步照射法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疼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皮肤科行ALA-PDT治疗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照射,光输出强度65 mW/cm2、20 min;观察组给予起始光输出强度40 mW/cm2、8 min,照射至20 J/cm2,继以光输出强度65 mW/cm2、15 min,使光照总能量达78 J/cm2,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整光照强度,每2周照射1次,连续3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开始出现疼痛时间和照光开始后5、10、15、20、25、30、50 min时的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评估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疼痛开始时间为(10.40 ± 1.13)min,对照组为(3.95 ± 0.7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919,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均随着照光时间点的变化出现显著波动(F = 323.631,P < 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的波动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9.338,P < 0.01),时间点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 24.059,P < 0.01)。在照光开始后第5、10、15分钟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14、28.407、28.286,均P < 0.05);在照光开始后第20分钟时,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05,P > 0.05);在照光开始后第25分钟(观察组照光结束2 min、对照组照光结束5 min)、30 min、50 min(冷敷结束时)时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06、1.038、0.344,均P > 0.05)。两组光照结束时(观察组照光开始后第23分钟,对照组光照开始后第20分钟)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68,P = 0.149)。3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77,P = 0.706)。两组患者水疱、红斑水肿、干燥脱屑、瘙痒、反应性痤疮及色素沉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步照射法能有效控制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过程中的相关疼痛,特别在治疗初始阶段,使患者可以顺利完成3次ALA-PDT治疗,并保证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