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对于先决事项的司法判定在形式、程序、效力、救济途径等方面的空白或缺陷已严重困扰司法实践,特别是随着诉讼模式改革的日渐深化,当事人辩论权的控制力与司法效率的强大压力从两个相向的方向上对裁判权形成挤压。通过解析德国和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中间裁判制度,将其中间裁判的适用对象分解为实体性先决事项、程序性先决事项和攻击防御事项,进而在我国民事裁判体系——判决、裁定和决定——的整体框架,讨论上述三类事项的决定形式。最后重点讨论了实体性先决事项的中间裁判制度,及其与我国现有基本理论和现行制度的协调问题。

  • 标签: 中间裁判 中间判决 裁判文书 判决书 裁判 判决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行为时法、中间法、裁判时法的适用问题属于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或溯及力问题。从旧兼从轻原则、不溯及既往原则,是刑法界比较熟悉的刑法时间效力原则,是处理犯罪行为时和犯罪裁判时法律不一致情况下的法律适用原则,这是新旧两法的选择适用问题。但在近期的刑事司法实践,因涉及适用刑法修正...

  • 标签: 刑事司法 法的适用 时间效力 刑法 裁判 法律适用原则
  • 简介:国际投资领域中的间接征收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注的焦点也从传统的对征收补偿标准的讨论转变为对间接征收的认定。因为兼具投资东道国和对外投资者的双重身份,所以我国在参与制定间接征收规则时处于两难境地。结合国情和司法实践,我国应当充分考虑国际投资东道国和对外投资者的双重利益,从平衡东道国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努力完善间接征收规则。

  • 标签: 征收 间接征收 国际投资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双边投资协定
  • 简介:"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元框架是一种用以表明和展示不同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组合关系与法律地位的理论模式。但是,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发现,那种基于传统利益分析方法而确立的"三元框架"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中间层理论,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对"三元框架"进行重新解读,首先需要研究该框架对主体所作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的主体是否相符;经济法实践的社会中间层主体与其假设之间所存在的反差,可能是导致现有社会中间层理论缺乏应有实效的根本原因。新型社会中间层理论的经济法构建应当明确社会中间层所处领域是一种"场所"、社会中间层之目的在于为实现"政府与市场互动的耦合"提供方法和路径、以及在干预主体和干预受体之中为社会中间层寻求定位并据此确立其权力(利)运行边界等三个基本命题。

  • 标签: 社会中间层 法律维度 经济法主体 三元框架
  • 简介:<正>其他的仲裁中心国际商会在国际仲裁舞台上的优势地位,目前正受到范围越来越大的挑战。由于国际仲裁已变得如此重要、如此经常,并能为任何被选定为仲裁地点的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许多国家现在正在采取步骤使自己能正式成为仲裁中心。瑞士一直被广泛地选为中立的仲裁地点。吉隆坡正在积极争取

  • 标签: 仲裁庭 国际商会 仲裁员 国际仲裁 仲裁长 仲裁条款
  • 简介:<正>1998年8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南市支行一纸民事诉状,把丹阳某集团公司推上了被告席。原告声称:从1995年4月到1996年10月,丹阳某集团公司从原告处分3次借走了1300万人民币,均未按照约定期限归还。原告要求法院判令丹阳某集团公司归还这笔欠款及

  • 标签: 信贷资金 丹阳 法定代表人 民事诉状 原告要求 撤回起诉
  • 简介:<正>70年代以来,苏联刑事立法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制定了一些新的缓刑制度,即判处剥夺自由、宣告缓刑并强制被判刑人劳动和延缓执行判决,并修改和完善了原有的缓刑。这两种新的缓刑制度与原有的缓刑同时并存、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而使苏联对中等危害程度以下的犯罪作出反应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现分而述之。

  • 标签: 执行判决 刑事立法 考验期 缓刑制度 互相配合 犯罪人
  • 简介:<正>合同订立的过程就是当事人间就合同主要条款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的过程。分析任何一种合同,实质上都是由要约和承诺两种意思表示趋于一致而成立的。要约,是要约人对订立某一合同的一种提议,目的在使对方作出相应的承诺,从而成立合同,因此,要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约的内容必须包括合同得以成立的必要条款。譬如,一项买卖合同的要约必须写明货物名称、规格质量、价格、数量等等内容,且条款的意义必须十分确定,不

  • 标签: 意思表示 合同订立 买卖合同 主要条款 当事人 要约人
  • 简介:<正>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是离不开问题的,可以这样说,办案始于问题出现,终于问题的解决。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办案的问题,可以给它下这样一个定义:办案问题指司法人员在侦查犯罪过程和审判罪犯过程遇到的疑难,是司法人员从已知的犯罪事实探索犯罪原过程的思维差距。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是:“办案问题”的一般形式结构,“办案问题”的问答域预设,“办案问题”推理,以期引起同行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 标签: 一般疑问句 提问题 选择疑问句 办案 问题逻辑 司法人员
  • 简介:<正>《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周密完备的一部法典。它不仅是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法典的蓝本,而且对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法律制度也产生过很大影响。尽管《唐律》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不可否认,有些是合理的东西。

  • 标签: 赃罪 封建社会 数罪并罚 唐律 法律制度 枉法
  • 简介:<正>本来,陷害教唆是大陆刑法共同犯罪理论的教唆犯问题,而警察圈套则是英美刑法辩护规则合法辩护理由问题。二者是分属于不同法系、不同理论体系的两个问题.但由于这两个问题涉及的情形有其相似或相同之处,只是着重点有所不同,故本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加以研讨和比较。

  • 标签: 陷害教唆 警察圈套 英美刑法 大陆刑法 两个问题 刑事诉讼
  • 简介:在法庭审判,预设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预设因其隐蔽性和主观性成为巧妙提问的一个重要手段。法官、检察官、律师常常在问话带上"预设"命题,从而支配答话人,使答话人的答话满足自己推理的要求。预设在形式上都只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句式来预设,另一种通过句子的某些成分来预设。预设还可构成陷阱。预设的识别和破解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本文从预设的一般含义、法庭预设的主要表现形式、预设的功能和预设的识别等方面,来论述预设在法庭审判的重要性。

  • 标签: 预设 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 法庭话语 可辩驳性
  • 简介:社会由社会观念、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三者构成,三者互动导致社会变迁。此模型解释了三种社会变迁的模式以及相应的合法性。法律制度化是解释社会变迁与法律转型关系的关键。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法律转型应朝着法治方向发展。

  • 标签: 法律制度化 社会变迁 合法性 法治
  • 简介:<正>权威是基于一定的影响力而形成的支配性社会地位。根据影响力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权威分成三种:法律权威、道义权威和技能知识权威。法律权威体现的是根据国家依法授予的职权而产生的对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的支配权,在行使这种职权的时候是以国家的强力为后盾,当出现侵犯或蔑视这种权威的现象时,权威拥有者将依据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反权威行为的实施者给予一定的法律制裁;道义权威体现的是因权威拥有者所拥有的得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人们认同的道德素质而处于被一定的对象加以敬仰的地位,或因权威拥有者代表着一定的通行的社会习俗,当蔑视这种权威的时候,这种反权威行为的实施者会

  • 标签: 反权威 法律权威 罪犯 知识权威 管教 拥有者
  • 简介:《墨子》证明我国早在先秦已经产生了价值极高的宪法思想萌芽,即关于政权产生、监督、更替的思想,治国方略,基本人权保障,权力制约:这些宪法思想萌芽是中华思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宪政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

  • 标签: 墨家《墨子》 宪法思想 思想萌芽
  • 简介:故意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责任要素,当然也有学者将其纳入构成要件,作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以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相对应。这个问题,涉及故意的体系性地位,有必要加以探讨。故意是一个涉及心理学与刑法学的复杂课题.其本体要素的界定以及在司法实践的认定都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需要研究,从而为主观归责奠定基础。

  • 标签: 故意 认识 意欲 明知 应知 希望
  • 简介:管理层收购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要真正实现管理层收购的最终目的。就必须有规范而理性的法律制度来引导约束管理层收购的整个过程。

  • 标签: 管理层收购 企业经济效益 MBO 代理成本 企业发展 问题
  • 简介:简言之,“矜恤”即是同情、怜悯、不忍和予以帮助的愿望及行动。中国传统上的“矜恤”观念有着十分深厚的思想渊源,而儒家思想无疑是其最为主要的支撑。

  • 标签: 赈济 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 儒家思想
  • 简介:一、严格责任的来由与含义(一)严格责任的来由在刑法发展史上,罪过并不是从来就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的.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无罪过刑事责任原则."从比较刑法史的观点来考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封建主义刑法,……概无例外."[1]英国的古代普通法采取的也是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为责任唯一根据的归责方式,它不考虑被告人的内心状态,只要证明被告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就科处刑罚.在12世纪的英国法律和习惯汇编中曾有这样的格言:"无意中干了坏事的人,必须有意地对此作出赔偿."应当说,这既是当时人类还未能全面认识到"罪过"概念而单纯以客观结果归责的报复刑产物,也是与当时民、刑不分以及赔偿刑联系在一起的.

  • 标签: 刑法 严格责任 刑事责任 罪过 公共福利犯罪 道德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