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5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有发热、咳嗽、盗汗、体质量下降、呼吸困难和胸痛等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类型有播散型肺结核、单部位淋巴结核、结核型胸膜炎、单纯肺结核与其他部位结核。主要影像表现有淋巴结肿大、胸膜炎、肺中下叶渗出病变及弥散性粟粒或结节影。CD4+为0.003~0.164×109/L,平均(0.048±0.044)×109/L。其中32例未同时采用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的患者,1年后因结核死亡17例;35例同时采用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1年后因结核死亡6例。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应充分利用多种检查或检测手段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同时给予抗结核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艾滋病与结核病是一对形影相随、狼狈为奸的疾病。一方面,结核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可治愈的相关感染性疾病,也是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成为艾滋病“零死亡”目标的重大障碍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及弓形虫体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临床治疗艾滋病合并症的观察治疗。结果9例艾滋病合并结核及弓形虫体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结核治疗(联合正规化疗方案),并给予抗弓形虫体及抗病毒治疗,2例死于治疗过程中。在存活的7例中完成一年正规治疗结核与弓形虫体全部消失,只有1例。3例涂阳患者治疗三个月后阴转,但七个月中断结核治疗,TO治愈而结核未愈。另3例涂阴患者在治疗六个半月后中断治疗,TO治愈。以上7例艾滋病患者均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艾滋病在CD4+T淋巴细胞少于200个/ul时,时常并发结核及弓形虫体病,正确及时的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治疗措施及其在该疾病的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我院2005年1月~2011年7月的7例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病可以发生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随着CD4细胞计数的下降,肺外结核较多见,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在没有明确的病原学证据之前,血沉检测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PPD试验失去诊断价值。在针对7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的患者进行以上治疗后,5例疗效显著,2例治疗无效死亡,其总体治疗有效率达71%以上。结论结核病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感染,CD4细胞计数和血沉检测对于指导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结核杆菌感染可促进HIV病毒的复制,应尽可能早地进行抗结核与抗HIV病毒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省格尔木市结核病/艾滋病(TB/HIV)双重感染的流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诊的结核病人通过宣传、咨询、知情同意后采集血液做HIV抗体筛查,对已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按艾滋病人管理规范每半年开展一次结核病筛查。结果2007年开展结核病人中艾滋病抗体筛查以来,截止2011年底累计筛查366人,未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在所管理的40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检出结核病人5例,阳性率为12.5%。结论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核、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TB/HIV双重感染筛查率,控制TB/HIV双重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93例患者30~50岁79例,占86%,其中HIV感染途径有性乱史60例(65%),静脉吸毒史16例(17%),静脉吸毒并有性乱史11例(12%),不详6例(6%);临床表现反复发热(92%),咳嗽、咳痰(73%),胸闷、气促(82%),明显消瘦(82%),浅表淋巴结肿大(28%),腹泻(21%)等。X线表现粟粒型肺结核29例(31%),浸润型肺结核52例(56%),结核性胸膜炎8例(9%)。合并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50%),合并结核性腹膜炎(8%),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16%),合并空洞(19%)。肺结核病灶多分布在三个肺野以上。PPD试验多为阴性。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情重,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肺外结核多发,治疗困难。胸部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不典型,易累及多叶多段,血行播散型多见。CD4+细胞的量值和适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通过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HIV/AIDS)随访服务提供方和接受方的视角,初步了解随访干预的影响因素,探讨在吸毒严重的艾滋病流行地区的随访模式。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4名主管艾滋病工作人员,14名随访责任人、40名HIV/AIDS进行个人深入访谈,每人约1~1.5小时。结果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四免一关怀"政策、社区维持治疗、随访工作人员数量、HIV/AIDS的流动、歧视、家庭支持、违法犯罪被公安抓获、交通不便等是影响HIV/AIDS随访的主要因素。结论社区为基础的随访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社会歧视,方便提供心理支持,减少HIV/AIDS暴露的机会,还可以及时地随访到外出流动而失访的HIV/AIDS。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MMT)在HIV/AIDS随访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在艾滋病流行地区迅速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随访模式,发挥MMT的随访管理作用,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在监管场所随访HIV/A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