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一套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健康行动过程取向)为指导,有利于增强膀胱癌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方法选取58例膀胱癌行泌尿造口手术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康复护理。于患者出院后1年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造口自我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除5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不能参与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价外,其余53例患者中,自我效能评分:优(31~40分)32例,良(21~30分)15例,一般(10~20分)6例,优良率为88.68%;44例(83.02%)患者能独立完成造口护理,46例(86.79%)患者没有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结论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为指导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康复护理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睾丸肿瘤分子标志物(LDH、β-HCG、AFP)结合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在睾丸肿瘤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1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中,彩超和肿瘤分子标志物均提示肿瘤为恶性者21例,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为睾丸恶性肿瘤;彩超和肿瘤分子标志物均未提示肿瘤为恶性者5例,选择阴囊切口,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均提示良性病变,行睾丸部分切除术;彩超或肿瘤分子标志物提示肿瘤为恶性者25例,选择腹股沟切口,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结果睾丸恶性肿瘤22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睾丸结核1例-予切除睾丸,良性病变2例(错构瘤、血管纤维瘤各1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结论彩超、肿瘤标志物结合术中快速病理可较精准诊断睾丸肿瘤,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有利于降低转移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最大限度保留睾丸组织及其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肾功能评估方法的相对准确性,寻求更为简便、快捷的肾功能评估方法。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CKD)患者80例,分别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同时检测患者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根据SCr分别用Cock-croft-Gault(C-G)方程和简化MDRD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eGFR1、eGFR2)。按GFR值将患者分为4组,即A组:CKD1期;B组:CKD2期;C组:CKD3期;D组:CKD4期;排除CKD5期的患者。观察所有和各组患者eGFR1、eGFR2、SCr、CysC与GFR的相关性。结果总样本中,eGFR1、eGFR2与GFR呈正相关,SCr、CysC与GFR呈负相关(P〈0.01)。在各组中,A组:eGFR1、eGFR2、SCr与GFR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B、C、D组中eGFR1、eGFR2与GFR呈正相关(P〈0.01),SCr与GFR呈负相关(P〈0.05);CysC在A、B、C、D各组中均与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CKD2、3、4期患者eGFR1、eGFR2、SCr与GFR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论何期CKD患者,CysC均能准确反映其肾功能状况,且更加简便、快捷。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前列腺活检与MRj检查的间隔期对肿瘤简单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并探讨前列腺活检后MRI检查的最佳时机,以指导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本研究未制定前列腺活检后常规行MRI检查的方案,共184例患者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前行MRI检查,从活检至MRI的平均间隔期为30.8±18.6天。MRI对肿瘤进行简单定位(右、左、双侧、无)的准确性为44.6%。在病理与MRI存在差异的病人中(差异组),最常见的情况是MRI提示单侧肿瘤,而病理报告为双侧病变(58.3%),其次为MRI未见而病理报告前列腺癌(32.0%)。多变量分析显示:与结果一致组相比,差异组在MRI检查前的间隔期更短(25.0±14.3vs.38.1±20.6天,P〈0.01),MRI发现的出血率更高(80.4%vs.54.8%,P〈0.01)。在ROC分析中,MRI间隔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对肿瘤定位的准确预测值是0.707(P〈0.001)。MRI间隔期为28.5天时,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63.7%。MRI间隔期短于28天时,累积准确率仅有26.1%(23/88):间隔期大于28天时,累积准确率则为61.5%(59/96)。本研究表明:前列腺活检后至少4周行MIu检查能为手术提供精确的参考。
简介:目的比较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L组),45例采用输尿镜钬激光碎石术(LL组),47例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RLU组)治疗。对三组结石清除率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种微创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三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PL组78.9%(30/38),LL组95.6%(43/45),RLU组100%(47/47)。LL组及RLU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LL组及RLU组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及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需要全面的腹腔镜技术训练。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CHD)和高通量血液透析(HFD)对尿毒症中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探讨HFD治疗的临床必要性。方法将CHD患者4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F60透析器进行HFD,对照组采用F6透析器进行CHD,透析时间为4h,透析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尿素氮(BNU),肌酐(SCr)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将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FD组和CHD组透析前,后血BUN,SCr的下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FD组和CHD组血iPTH,下降率分别为(72.07±13.40)%,(12.12±5.16)%,HFD组iPTH下降率极显著大于CHD组(P<0.01)。结论高通量透析对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的的清除作用优于常规透析,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两者无明显差别。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软性膀胱镜检查的疼痛情况及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探讨软性膀胱镜检查麻醉方法的选择。方法2011年至2014年行软性膀胱镜检查男性患者150例,年龄18∽91岁。软镜检查的麻醉方式包括2%利多卡因注射液20ml尿道灌注并保留3min(A组)、利多卡因凝胶尿道灌注后保留3min(B组)及无麻醉(C组)三种方式。麻醉方式按照检查次序交替选用,各组均50例。对不同麻醉方式下软性膀胱镜检查的疼痛、检查完成率、病灶检出率、输尿管口发现率、检查后血尿及检查后疼痛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软性膀胱镜检查疼痛的影响。结果三组在疼痛评分、检查时间、检查完成率、病灶检出率、输尿管口发现率、检查后血尿及检查后疼痛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软性膀胱镜检查疼痛轻微,单纯软性膀胱镜检查可以考虑不用任何麻醉。
简介:随着慢性肾脏病的高度流行,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病人患病率明显增加,血液透析是目前ESRD肾脏替代治疗的最主要方法。干体重是血液透析病人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临床问题之一。肾脏科医师应予以更大的关注。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管理好患者干体重极其重要,然而干体重相对隐匿,需要根据临床经验、监测患者透析中不适表现、观察患者透析后的症状、血压、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由于当前临床上评估干体重的很多客观方法并不能常规应用。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仍是基于临床标准。然而确切的干体重评估仍是一个重大挑战。干体重的多种评估方法存在各自优劣,本文讨论干体重的认识过程与实验室评估方法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