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7例。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我们注重了预防,仅发生3例。我们体会大部分切日脂肪液化是可以预防的,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切口脂肪液化 防治 外科手术后 预防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形成的危险因素,总结其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73例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切口引流或局部持续负压吸引,间断换药,切口局部微波理疗等方法,术后12~16d切口愈合,患者术后13~21d痊愈出院。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高渗盐水纱条引流,或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可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问,进一步提高手术的质量和成功率。

  • 标签: 切口脂肪液化 老年患者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一按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治疗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了解患者出现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针对合理因素制定合理的预防对策。结果:根据分析,影响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产程停滞、贫血、手术操作、手术时间。根据以上原因制定预防对策,为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为剖宫产手术治疗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分析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引发切口脂肪液化的高位因素,掌握患者机体健康,制定合理的预防对策,提高术后机体康复。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切口 脂肪液化 原因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间我院患者80例,均实施血液化验、采集血液标本,对比不同放置时间下化验结果差异。结果:放置3h和6h后血液指标和生化指标均发现明显变化,且放置6h标本化验结果和放置3h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女,37岁,于今年1月25日行肾移植手术,术后数日开始发热,体温在37~38℃不退。2月12日体温38.2℃,呼吸18次/分,脉搏114次/分,血压24/14kPa,化验白细胞3.3×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并做血培养,经鉴定液化沙雷氏菌。2月15日做便培养,经鉴定与血培养同

  • 标签: 液化沙雷氏菌 青霉素 血培养 中性粒细胞 丁胺卡那霉素 生物学特性
  • 简介:从云南土壤真菌07-11号菌株的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鉴别和光谱测定,鉴定两化合物分别为N-(4-羟基-2-甲氧苯基)乙酰胺(1)和麦角甾7,22-二烯-3,6-二酮(2).化合物1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是从同属真菌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1的光谱数据以及化合物2的全部氢谱数据均为首次报道.

  • 标签: 首次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化合物 乙酰胺 分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80例经妇产手术治疗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实施红外线照射治疗方案,后者实施传统治疗方案。对比两种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妇产手术治疗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效果较传统治疗方案更加显著,能够使患者的痛苦得以大幅度减轻。

  • 标签: 妇产手术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腰椎术后患者实施加压包扎+康复新液换药对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患者18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入院后依据随机法进行分组,一组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换药护理,一组设为试验组,实施加压包扎换药+康复新液换药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换药次数。结果 对比两组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对于换药次数,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压包扎换药联合康复新液对腰椎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加压包扎换药 康复新液 腰椎手术 切口脂肪液化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