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就像评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朱熹,甚至冰火两重天的印象。什么才是朱子本来面目呢?摹写朱子一生,那是一幅苦像。幼年丧父,中年妻亡,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去子。中举之后,仕官仅9载,立朝区区64天,大部分时间官挂“冷于冰”的祠官,执着于读书著述,传道育人,生活常常清苦到告贷地步。有诗可证:“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然而厄运并未到此结束。去世前夕,他身陷“庆元党禁”案,学说被打成“伪学”。

  • 标签: 朱子画像
  • 简介: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问博大精深,著作卷帙浩繁,对后人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年是朱熹诞生880周年,全国许多报刊都载文追思和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将发行一套《朱熹》纪念邮票,以志纪念。

  • 标签: 家训 朱熹 朱子 影响深远 历史文化名人 文化遗产
  • 简介:由于受到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清初朱子在批判王思想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以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李光地作为清初朱子融摄王的突出代表,在理学心性论方面对朱、王两家的心性观作了调和,并提出“理即性”的重要命题,试图以性本体改造传统朱子的理本体,使得作为本体的性与人的情感、意识等经验内容和感性因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再被理解为外在、异己的纯客观原则,进而主张“人欲非恶”,以此缓解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通过对李光地心性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清初朱子融摄王的原因、思路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 标签: 李光地 清初 朱子学 王学 心性论
  • 简介:《家礼.通礼.祠堂》“易世则改题主而递迁”注云:“大宗之家,始祖亲尽则藏其主於墓所。……其第二世以下祖亲壶,及小宗之家高祖亲尽,则迁其主而埋之。”又《丧礼·大祥》“告迁於祠堂”注云:“若有亲尽之祖,而其别子也,则祝版云云,告毕而迁於墓所不埋。”上注“始祖”,显然指大宗始祖别子。

  • 标签: 《家礼》 始祖 朱子 祠堂 丧礼
  • 简介:一幅好画,收藏者印章累累,名家题注连篇,识者争相品评,是为私画;一篇好文,往圣贤注释争先,当代泰斗详解恐后,学人诵读小断,是为经典。

  • 标签: 朱子 汲取 教材 收藏者 名家 圣贤
  • 简介:1.郑和宝船尺度及船队规模的文献依据记录郑和下西洋船队船数、宝船尺度及下西洋官兵人数的文献首推《明史·郑和传>。

  • 标签: 郑和宝船 明朝 船队规模 文献史料
  • 简介:《家礼》五卷,旧题朱子撰,或称《文公家礼》,始出於朱子殁後,宋、明间屡有翻刻,且远播於朝鲜,影响甚巨。然此书是否出自文公手作,白面世以来,屡兴争议。清王懋骇作《家礼考》,断言“《家礼》非朱子之书也”,《四库提要》采信其说,称“是书之不出朱子,可灼然无疑”,王说遂成公论。

  • 标签: 《家礼》 朱子 考辨 《四库提要》
  • 简介:对於四德而言,朱子的讨论包含了三种分析的论述,即“从理看”,“从气看”,“从物看”。但总起来说,应当承认,朱子的思想不断发展出一种论述的倾向,即不再把元亨利贞仅仅理解为理,而注重将其看作兼赅体用的流行之统体的不同阶段,如将其看作元气流行的不同阶段。由於天人对应,於是对仁义礼智的理解也依照元亨利贞的模式发生变化,即仁义礼智不仅仅是性理,也被看作生气流行的不同发作形态。这导致朱子的四德论在其後期更多地趋向“从气看”、“从物看”、从“流行之统体”看,使得朱子的哲学世界观不仅有理气分析的一面,也有流行统体的一面,而後者更可显现出朱于思想的总体方向。

  • 标签: 四德 元亨利贞 仁义礼智 朱子
  • 简介:8月5日,为纪念朱熹诞辰888周年,两岸著名书法家和青年学子相聚一堂,在福州正谊书院拉开了以重走“朱子之路”“朱子之歌·两岸同声”为主题的两岸朱子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

  • 标签: 朱子 书法展 文化交流活动 青年学 书法家 两岸
  • 简介:建瓯城关也称芝城.她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芝城东北向有一条文化古街——磨房前。从宋到明,磨房前一带曾叫作紫霞洲街。历史上紫霞洲街人烟云集、商贸繁盛.千百年来.这里蕴育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集理学之大成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就曾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轶事、佳话。

  • 标签: 文化遗存 建瓯 朱子 博士 文化古城 思想家
  • 简介:本文以西方传统中对论辩或论争的研究为参照,考察《论语》中孔子对于言的态度以及对论辩的态度,并分析《论语》中的某些言语方式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这一研究将为中西思想传统中的哲学论辩比较研究提供必要基础。

  • 标签: 论语 论辩 孔子
  • 简介:<正>历史知识的运用,即历史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应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以往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自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中详细论述,首发其端以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白先生论述说:“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联系历史知识

  • 标签: 盐铁会议 贤良文学 桑弘羊 白寿彝 匈奴 武帝时期
  • 简介:朱子《家礼》中的最后一部分为祭礼,内容包括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忌日祭、墓祭等:"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据汪银辉在《朱子〈家礼〉在徽州的普及与影响》一文中称,"徽州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加上徽商财力的支撑。

  • 标签: 《家礼》 祭礼 朱子 实践 黄龙 祁门
  • 简介:如果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诠释朱子文化·武夷山·台湾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朱子文化对台湾人民的思想建构、价值取向、性格塑造、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武夷山则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

  • 标签: 武夷山 朱子学 台湾人民 中国文化 朱熹 民族精神
  • 简介:8月5日晚上,为纪念朱熹诞辰888周年,两岸青年学子在福州金秋剧场,举行以“朱子之歌·两岸同声”为主题的演唱活动。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群英,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林守钦,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关工委副主任马照南,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朱茂男等出席。

  • 标签: 台湾海峡两岸 朱子 音乐会 关心下一代工作 福建省 演唱活动
  • 简介:朱子《家礼》是自南宋以来影响-最大的“庶人礼书”,它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儒家文化圈内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社会及家庭仪礼的范本。当下的中国虽然已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但儒家文化的影响还是存在,《家礼》中规定和倡导的许多礼仪当代还在传承与实践。

  • 标签: 《家礼》 实践 朱子 儒家文化圈 黄龙 祁门
  • 简介:《论语义》是曾几儒学思想的代表之作,惜乎已佚。本文据朱子《论语或问》辑出21条,分为原文引用与大意引用两类,并将之与《论语集注》相对照,以反映该书对朱子“论语”之影响。由此21条,我们亦能管窥该书推崇洛学、践履独得、说理简约、多所创见之特色,洵为《论语》诠释佳作。该佚文之分析整理,对研究曾几及朱子《论语》思想不无小补。

  • 标签: 曾几 《论语义》辑佚 《论语集注》
  • 简介: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默默)以亡。”说的是三种表现:谔谔,直言争辩;诺诺,卑恭顺从;默默,沉默不语。1965年,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发表后,知识界的反应多为诺诺或者默默,书法大家高二适则率先表示谔谔,奋然提笔,写出《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向郭沫若提出质疑。

  • 标签: 郭沫若 高二适 兰亭论辩 兰亭序 司马迁 知识界
  • 简介:在先秦儒学中,无论是孔子的德治论、孟子的仁政论或荀子的隆礼贵义论,当时都没有受到任何诸侯王的欢迎,当然也不可能作为治国的理论和策略付诸实施。然而到了汉代,儒家经学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并加以极度重视,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儒学进

  • 标签: 汉代 经学 儒家思想 道德哲学
  • 简介:人口多达13亿的当代中国的对外政策有其压倒性的国内功能。事实上,完全可以从悠久的古老中国主流传统、特别是"对外政策文化"主流传统中,找到这一点的颇大部分渊源。在中国的悠久政治经验内,有一种哲理性和现实感兼备的、集中致力于中国自身稳定和繁荣的"战略保守主义"。它完全契合从族裔/文化差异和地缘距离出发的、关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的哲理关系的儒家意识形态,同时非常注重对外目标的适切。]~(relevancy)、可用能力的限度和尽可能最合算的成本效益。这在新的当代历史条件下多少被有机地承继下来,大有利于中国的非常突出的经济成长和社会稳定成就,也大大促进了中国的关于对外政策的审慎的战略文化。

  • 标签: 保守主义 淮南王 罽宾国 贾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