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hBNP对急性冠脉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冠脉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BN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心功能指标LVEF、LVESVI、LVEDVI、NT-proBN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及NT-proBNP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NT-proBNP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BNP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急性冠脉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品管圈降低冠脉介入患者电子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6周内120份冠脉介入患者电子护理记录为研究资料,对所有护理记录的缺陷率进行调查和计算。成立品管圈小组,并根据调查所得结果设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对策,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管理前的电子护理记录缺陷率为78%,管理后为35.5%(P<0.05);应用品管圈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责任感均明显优于管理前(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可降低冠脉介入患者电子护理记录的缺陷率,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维护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探究其一致性。方法自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6例参与本次探究,给予所有患者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对比其一致性是否统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统计学存在意义(P<03.05);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结论冠心病心电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无创性,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救治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均直接行急诊PCI治疗,在治疗期间对120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99.17%,术后2例出现室性早搏,2例出现低血压1例穿刺部位渗血,1例死亡。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明显,术后创伤小、痛苦少,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是PCI技术成功的关键,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提高存活率,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提高心脏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sCAM)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心电、心肌酶变化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组,2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2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SAP组)及非冠心病健康者2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所选试验对象血清sCAM浓度变化。结果ACS各亚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I(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I(sVCAM-1)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sICAM-1、sVCAM-1浓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发生发展与sCAM有密切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hcy等致病因素在冠脉冠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本文选择冠心病(CHD)患者121例,根据冠心病临床症状分组,心痛组71例,急性心肌梗塞组50例,选取95例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为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细胞(EC),内皮素(ET),烟酸,维生素B12等指标。结果冠脉狭窄患者各组Hcy,EC,ET、烟酸,维生素B12等指标随冠脉狭窄程度的改变而改变,狭窄程度愈严重Hcy,EC,ET等指标增高越明显(P<0.01)。CHD组Hcy,EC,ET等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研究同时发现血清Hcy与EC水平呈正相关(r=0.61);Hcy与ET呈正相关(r=0.55),Hcy与烟酸呈负相关(r=-0.62),Hcy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58)。结论Hcy,EC,ET水平的增高,烟酸,维生素B12水平的降低等因素在冠脉内膜损伤,斑块形成,导致冠脉狭窄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动脉穿刺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一些特殊患者应用的意义以及经肱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中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6例肱动脉穿刺在冠脉介入治疗中介入路径选择,患者平卧位,右手掌心向上,穿刺点在肘部肱动脉分支前,选择动脉搏动最强处,先在穿刺点用利多卡因局麻,用桡动脉穿刺针取45°角穿刺进入肱动脉,送入导丝,拔除穿刺针,送入6F桡动脉血管鞘,术后拔除鞘管,压迫止血10min,再用绷带加压包扎。6~8h后可解开绷带,术后无须严格卧床休息。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肱动脉穿刺并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肱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熟悉肱动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对部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有禁忌的患者,肱动脉穿刺的介入路径,不失为一较理想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7月-2016年07月收治的冠脉介入手术患者107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52例以及对照组55例患者分组依据为冠脉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有无进行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未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比护理风险发生率以突出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干预价值。结果在护理风险出现概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冠脉介入手术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脉介入手术患者,有效开展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可以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显著提高,针对护理安全隐患可以进行有效明确,并且可以研究有效措施降低出现护理风险的概率,针对冠脉介入手术的治疗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冠脉CT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脉CT检测。以冠状脉动造影为参照,分析冠脉CT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次严重中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狭窄216支,冠脉CT检查发现的狭窄为238支。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脉CT检测中冠脉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狭窄54支、62支,中度狭窄97支、106支,重度狭窄65支、70支。结论在冠心病诊断和检查中,冠脉CT检测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可以进行冠心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所以冠脉CT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将其广泛的应用在临床诊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