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氟斑牙发生风险与骨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抽样选取适龄儿童纳入本次研究,总计例数为200名,研究对象收集起止时间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之间。200名入组对象中,发生氟斑牙总计16例。空腹状态下采集200名儿童晨起血液及尿液样本,接受实验室检查,并对比发生及未发生氟斑牙实验室指标差异,进而评价氟斑牙发生风险和骨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儿童在性别、身高、体重、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和未发生氟斑牙儿童相比,发生儿童尿氟指标更高(P<0.05)。两组儿童在磷和股钙素上对比差异显著,发生组均低于未发生组(P<0.05)。结论 儿童氟斑牙情况和骨代谢指标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骨钙素影响较大,临床需要特别关注此项指标,值得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女性乳腺X线密度(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参加乳腺健康体检女性2 027名,乳腺X线诊断分类均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1~2类,使用Quantra软件评估绝经前后女性乳腺纤维腺体体积(VFG)、乳腺体积和乳腺纤维体积密度百分比(VBD),最后计算出乳腺非纤维腺体体积(N-VF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 027名健康女性中绝经前1 149名(56.7%),其中生育女性占96.3%(1 107名);绝经后878名(43.3%),其中生育女性占97.6%(857名)。1 149名绝经前健康女性中,与未生育女性比较,生育过的女性有较低的VBD(P=0.036);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BD下降1.12%(P<0.001)、N-VFG增加27.01 cm3(P=0.043),生育≥3次女性VBD下降2.02%(P<0.001)、N-VFG增加90.10 cm3(P<0.001)。878名绝经后健康女性中,与未哺乳女性相比,随着哺乳时间延长,女性VFG和VBD呈下降趋势,当哺乳时间≥24个月时,VFG降低17.25 cm3(P=0.004)、VBD降低3.23%(P<0.001);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FG和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FG降低11.88 cm3(P=0.001)、VBD降低2.49%(P<0.001),生育≥3次女性VFG降低21.26 cm3(P<0.001)、VBD降低4.19%(P<0.001)、N-VFG增加52.88 cm3(P=0.019);随着头胎生育年龄增长,女性VFG和VBD呈增长趋势,与头胎生育年龄≤24岁女性相比,头胎生育年龄25~29岁女性VFG增加8.47 cm3(P=0.010)、VBD增加1.16%(P=0.013),头胎生育年龄≥30岁女性VFG增加16.25 cm3(P=0.018)。结论健康女性随着月经状态不同,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透通路中心移除TCC的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用于模型建立)和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参照2019年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CRBSI诊断标准,将训练集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分析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变量的比值比(OR)值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该模型的评估能力。结果共纳入254例HD患者。训练集179例,男女比例为1.36∶1,年龄(55.81±15.95)岁,中位透析龄18(8,27)个月,中位TCC留置时间15(5,24)个月,确诊CRBSI的HD患者有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2.711,95% CI 1.174~6.258,P=0.019)、3个月内导管相关感染史(OR=3.674,95% CI 1.541~8.760,P=0.003)、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OR=3.128,95%CI 1.343~7.283,P=0.008)和中心静脉病变(OR=2.572,95%CI 1.130~5.854,P=0.024)是HD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变量的OR值取整转化为风险模型的赋分值,在训练集中将各个因素对应的分值相加得到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0.683~0.839),最大约登指数为0.461,此时对应的截断值为6分,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56.1%;在验证集中验证该模型,AUC为0.794(0.674~0.914),截断值为6分时,敏感度为61.6%,特异度为82.5%。结论合并糖尿病、3个月内导管相关感染史、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和中心静脉病变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CRBSI预测具有良好的效能,可为HD患者发生CRBSI的防治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7例血液肿瘤患者根据有无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无感染组65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职业状况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明显联系(P>0.05);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2月、免疫功能低下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有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肝细胞癌预测评分(PAGE-B)和改良肝细胞癌预测评分(mPAGE-B)预测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经NA治疗的707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PAGE-B(纳入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年龄、性别)、mPAGE-B(纳入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年龄、性别、白蛋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预测5年内肝细胞癌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并对mPAGE-B和PAGE-B进行风险分层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Mann-Whitney U检验和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7例患者年龄为(46.7±12.2)岁,其中男567例(80.2%)、女140例(19.8%);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为56.4%(399/707);PAGE-B为(15.90±4.24)分,mPAGE-B为(12.39±3.58)分,CTP评分为(6.88±2.15)分,APRI为1.80分(0.85分,3.79分)。707例患者随访(38.14±20.97)个月,肝细胞癌发病率为8.1%(57/7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血小板计数降低和HBV DNA定量降低是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20.44、5.64、9.25,HR(95%置信区间)为1.056(1.031~1.081)、0.994(0.989~0.999)、0.769(0.649~0.911),P<0.001、=0.018、0.002]。PAGE-B、mPAGE-B、CTP评分、APRI预测5年内肝细胞癌发生的AUROC(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08(0.639~0.778)、0.724(0.657~0.778)、0.576(0.500~0.652)、0.516(0.443~0.589)。mPAGE-B与PAGE-B预测5年内肝细胞癌发生的AUROC比较,APRI与CTP评分预测5年内肝细胞癌发生的AURO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P评分预测5年内肝细胞癌发生的AUROC小于PAGE-B和mPAGE-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0、3.79,P=0.003、<0.001);APRI预测5年内肝细胞癌发生的AUROC均小于PAGE-B和mPAGE-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5、5.46,均P< 0.001)。经PAGE-B评估为低危(<10分)组、中危(10~17分)组和高危(>17分)组分别为51例(7.2%)、394例(55.7%)和262例(37.1%),肝细胞癌发病率分别为0(0/51)、4.8%(19/394)和14.5%(38/262),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1.6%和5.5%,肝细胞癌5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7.3%、31.3%,高危组患者的肝细胞癌5年累积发病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log-rank检验值=19.27, P<0.001)。经mPAGE-B评估为低危(<9分)组、中危(9~12分)组和高危(>12分)组患者分别为97例(13.7%)、246例(34.8%)和364例(51.5%),肝细胞癌发病率分别为2.1%(2/97)、3.7%(9/246)和12.6%(46/364),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6%、1.1%和4.7%,肝细胞癌5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4%、5.1%、26.7%,高危组患者的肝细胞癌5年累积发病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log-rank检验值=18.64,P<0.001)。结论PAGE-B和mPAGE-B均可预测抗病毒治疗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5年内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筛查出肝细胞癌高风险的肝硬化患者,并指导临床医师应用更积极的筛查策略。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是置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PICC-RVT发病率高,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延长了住院时间。PICC-RVT可防难治,转变既往"重治疗、轻预防"的临床思维,开发针对肿瘤患者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有助于PICC-RVT的分层防治,降低PICC-RVT发病率并改善其不良结局。本文就国内外已发表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基于各专科病种特点选择合适的血栓风险预测工具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经典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除、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去除黄斑前玻璃体皮质、内界膜剥除以及眼内气体填塞,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细微的操作变化,包括不剥除内界膜或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采用或不采用气体填充、硅油长期填充等。各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手术后可实现黄斑劈裂全部或部分缓解,视力得以不同程度提高。但值得重视的是,此类手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手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甚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针对此类并发症风险,通过采用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可使多数患者取得安全有效的结局,对于手术者有顾虑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高危病例,可采用硅油长期填充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以防范手术相关黄斑裂孔形成的风险。未来应继续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黄斑劈裂术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与更少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年居民不同血压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2015—2019年在河南8个县区开展心血管病高危筛查与干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和身体测量等信息,通过实验室检测获得空腹血糖和血脂。采用R 3.6.3软件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结果共有120 040例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研究,糖尿病检出率为23.5%。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人群间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4%(OR=1.34,95%CI:1.30~1.37)和85%(OR=1.85,95%CI:1.81~1.89)。高血压控制组糖尿病患病风险是正常血压组的1.81倍(95%CI:1.77~1.85),高血压未控制组是正常血压组的2.17倍(95%CI:2.06~2.28)。亚组分析显示糖尿病患病风险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增加的趋势未发生改变(P<0.05)。结论血压升高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高血压得到控制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与结肠癌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构建结肠癌预后风险模型。方法数据提取时间:建库至2022年3月1日。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理结肠癌转录组数据,构建配对样本lncRNA表达矩阵,利用“edgeR”R包筛选获得差异表达lncRNA(DElncRNA)。对DElncRNA先后行COX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Lasso回归分析、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获取预后相关lncRNA。依据多元COX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构建结肠癌预后风险模型。通过C指数值、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ROC下的面积(AUC)及K-M生存分析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对模型中lncRNA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对相关的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大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探索lncRNA影响结肠癌进展的机制。结果整理转录组数据得到5 460个lncRNA,配对样本分析获得DElncRNA 868个,其中上调548个、下调320个。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后获得40个lncRNA,经Lasso回归分析过滤共线性因素,得到lncRNA 34个,K-M生存分析后,得出14个候选lncRNA。再进行多元COX回归分析,得到7个预后相关lncRNA(下调:LINC01132;上调:ELFN1-AS1、RP5-884M6.1、LINC00461、RP1-79C4.4、RP4-816N1.7、RP3-380B8.4),依据回归系数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模型的C指数值为0.82;3年和5年的AUC值分别为0.79、0.84;进行K-M生存分析提示高低风险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随后构建ceRNA网络,通过KEGG富集分析提示下调lncRNA可能是通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癌症中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等抑制结肠癌进展,上调lncRNA可能是通过细胞粘附分子、局灶性粘连、吞噬体等通路促进结肠癌进展。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7个lncRNA的结肠癌预后风险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患者生存预后准确性,每个lncRNA是潜在单独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对临床上结肠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尿常规检验准确性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建议。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接受尿液常规检验的尿液样本总计1000份,对入组对象检查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尿常规检验准确性相关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供工作优化建议。结果 1000份样本中,总计有35例不合格样本。其中门诊、住院部和体检样本中分别为17份、10份及8份。因为样本被污染、采集时间不得当、标本采集量不足、延时送检、标记不规范、运送过程污染导致样本不合格占比分别为22.86%、14.29%、17.14%、5.71%、25.71%、14.29%。结论 尿常规检验准确性的相关风险因素众多,需要确保各个环节规范度,方可获得准确尿常规检查结果,可定期进行工作总结,提出有效改善措施。
简介:摘要:对于国内外化疗相关性恶性呕吐的影响因素和风险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对于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症状,对其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包括了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以及妊娠相关等个人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化疗的方案、恶性肿瘤的分期、既往是否出现过化疗相关性恶性、呕吐症状与治疗的相关因素有关系。化疗相关性恶性、呕吐风险评估工具会对相应的风险因素进行赋值,并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将其判定为高危;或者是患者满足了其中某几项的相关标准则将其划分为高危。现针对该研究报告的内容进行综述,主旨是为了能够将进行化疗治疗的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到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