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道德的可能性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性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性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性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性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性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性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言行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前嚣张。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分子不甘失败,又以新的手法、面目继续出现,这正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科学认清、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是背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唯心史观,又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还要看到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 标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施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 标签: “施蒂纳-尼采”问题 虚无主义 唯一者 超人
  • 简介:中国学界往往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解读为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启蒙辩证法只有这一条不归路径。这种颇成问题的解读与讲究操作和手段的当代中国操作主义思维相结合,促生和加重着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按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解读《启蒙辩证法》,对于正确理解《启蒙辩证法》、中和日趋严重的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解读 操作主义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
  • 简介:刘仓在2015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丑化毛泽东的民族英雄形象和抛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来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道路的政治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四项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 英雄形象 政治目的
  • 简介:张明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前毛泽东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影响的持续性“在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经验事实到思想基础两个维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否定处理,其中基于感性经验与具体史料层面所展开的情感宣泄、道德谩骂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判 大学学报 两个维度
  • 简介:尼呆基于价值论视角将虚无主义界定为“最高价值的废除”,海德格尔由“存在”的遗忘进而将虚无主义描述为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状态。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于引导人类走出虚无主义更具现实针对性。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经验世界,并揭示了经验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人的物质实践,从而克服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力图透过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而透视资本的虚无化本质;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运动、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统一,是虚无主义的积极克服。

  • 标签: 虚无主义 马克思 资本 共产主义
  • 简介:从马克思的视角看,“物”具有自然之物、社会之物、异化之物、拜物教之物的四重含义。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物的对立,最终形成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物的统治瓦解了专制和神权,也消解了神圣、崇高、理想、彼岸、绝对价值,导致超感性世界的腐烂,诱发人们的各种感性欲望,造成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现象的流行。克服虚无主义的出路在于,一是遏制物化逻辑的泛化,乃至最终消除劳动的雇佣性质,实现去资本化;二是注重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的建造,避免唯经济主义的误区。

  • 标签: 马克思 意义世界 价值虚无主义
  • 简介: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它不是一般的过去,而是有意义的、能被我们所理解的过去。而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这种整体意义的一般否定。虚无主义并不是泛泛地关注于“无”本身,而是要将一切存在者在根据或结果上归结为“无”。它是一般的、普遍的东西,是消灭了内在结构与自身发展的东西,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最为一般的无规定性的东西。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种类 整体意义 生存活动 一般否定 内在结构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深刻揭露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而且立足实际,指导党内外有效组织开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工作,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党和国家领导人 意识形态领域 抵制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福柯打着'我控诉'的战斗口号,否定一切善恶与人道主义;宣传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令人生畏的观点;认为人世间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罗盘.围绕'生死爱欲、抒情内核、生命顶点和肉体黑箱',通过同性恋、施虐/受虐性行为,及至可怖的艾滋病的'极限体验'来认识扑朔迷离的性本性,发现未曾感受过的性快感;向陈旧腐朽的道德观、性爱观挑战;以将传统观念中各种'邪恶的'性行为变得可以接受;推动性意识、性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通过性话语转向性科学.

  • 标签: 性话语 性权力 同性恋 极限体验
  • 简介: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思潮 本质 “去政治化” 学术讨论
  • 简介: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这三位思想家以其各自独有的方式揭示了现代世界的虚无主义本质,他们三人都在现代文化之中看到了某种走向毁灭和衰落的趋势。将尼采、海德格尔与福柯的不同观念联结的线索是这样一个信念:虚无主义是现代性自身的结果,更是内在于西方历史之中的各种不同的遮蔽和遗忘的结果。这些遮蔽或遗忘在尼采那里被表达为在我们的道德化解释模式背后的被压抑了的谱系,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则表现为西方形而上学中对"存在"问题的取消。福柯和海德格尔都在尼采的著作中发现了超越虚无主义的最有效的早期表达,尽管他们三人的路径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解蔽的"治疗"属性,并立志通过揭露被西方哲学传统掩盖起来了的原始经验来克服虚无主义的危机。

  • 标签: 尼采 海德格尔 福柯 虚无主义 现代性 形而上学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的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的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的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的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孙帅在《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或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来否定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地位和伟大贡献;或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 标签: 毛泽东思想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国外学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批判 思潮
  • 简介:在理解传统中国的时候,“多元和一体”的说法被很多学者提到过,著名者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和考古学家严文明等。这个提法的重要性尤其在于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其背后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呈现出来的创造性。无论是上古时期的各个古代文明,还是先秦诸子,或者儒释道三教,都是这种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 标签: 意义 虚无 古代文明 儒释道三教 传统中国 考古学家
  • 简介:在我们老家,千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家里生了男孩,长辈都要在院子四周种上几棵树。家里人对这几棵树像抚养孩子一样上心,及至孩子长大成人,建房娶亲了,树也长成材了。选一两棵成树伐了,做梁做柱,做檩做椽——人与树,俱成大器。

  • 标签: 树植胸 胸间
  • 简介:性论是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的性论的哲学路线。对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性论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性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和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的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的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论的来源。苏格拉底的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的,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信神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信神的思想在各个民族中根深蒂固。中国古书里的上帝和天,就是指的是一位至尊、至大的神明。中国古人信在宇宙之上,有一造生万物的上帝。这位上帝统治宇宙,赏善罚恶,至尊至圣,无始无终。他创造了宇宙,又掌管宇宙,袍远远超出宇宙之上,又在宇宙之中。他有绝对的自由,但他的意志决不变换,他是唯一的真神,却又是三位一体。这一切的概念,不是人的理智可以连贯在一个主体上的,这就是神明自有他的奥秘,不是人的理智所能完全了解的,所以说是“不可道”,“不可名”的。

  • 标签: 宇宙 神明 三位一体 上帝 中国 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