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交叉式箱型转换桁架连接节点制作技术。该桁架节点单腔体截面小、板超厚、构造复杂、焊接量大、变形大。如何保证构件的制作精度、提高一次成品合格率成为制作板块的难题。本文对节点装配方法、焊接工艺、焊接坡口进行分析发现,合理的装配顺序能够实现小截面腔体的焊接,正确的焊接工艺能够降低焊接变形,准确的焊接坡口是实现坡口一级全熔透的关键。通过对三个方面的控制节点的制作精度高、一次成品合格率高,为类似构件制作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通过前交叉锚替代前八字锚,船向及船位偏离预定船向或船位时能很快被校正,在施工中收到很好效果。
简介:基于等级特征与可变信息板(VMS)研究了交叉巢式Logit(CNL)模型及网络交通流分配。综合幂函数与指数函数表示方法给出新的信息效用衰减因子,结合道路等级特征表示VMS对车流的影响系数及CNL模型的分配系数;给出等级结构道路网络的随机用户均衡条件下的交叉巢式Logit路径选择模型及其等价数学规划,并设计网络流分配算法。通过实例网络的计算与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等级结构越显著的路网总出行时间费用越低且其分散参数(θ)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具有较强随机性的实际路网,若增加一定的确定性则节省更多网络总出行时间;道路网络中设置了VMS时总出行时间受分散参数的影响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3~60岁[(39.6±5.7)岁]。缺损面积为10.0 cm×4.5 cm~21.0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5 cm×10 cm。Ⅰ期切取游离皮瓣覆盖患肢创面,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桥式交叉吻合,其中旋股外侧动脉皮瓣6例,旋髂浅动脉皮瓣1例,背阔肌肌皮瓣1例,同时切取健侧小腿内侧带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或任意皮瓣包裹血管蒂。术后双小腿平行伸直体位。Ⅱ期断蒂后,胫后动脉与远端动脉重新吻合,带蒂皮瓣缝合于原位。观察Ⅰ期术后是否发生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该体位的接受程度。Ⅱ期断蒂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患肢功能、对健侧小腿的影响,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总体功能及Kofoed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3±1.8)个月]。Ⅰ期术后未发生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体位无抵抗。Ⅱ期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及患肢功能均良好,健侧小腿未受任何影响。患肢LEFS和足踝Kofoed评分分别由修复前的(31.5±6.9)分、(51.0±10.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51.7±9.8)分、(84.8±8.1)分(P<0.01)。结论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术后患者体位相对舒适,健侧小腿的功能不受影响,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式护理模式对急诊静脉采血交叉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样本医院2023年7月-2024年6月期间进行急症静脉采血的患者,共计96例,采用随机数值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于常规预防急诊静脉采血交叉感染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式护理模式。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不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出现概率(4.17%)小于对照组(27.50),差异具有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PDCA循环式护理模式对急诊静脉采血交叉感染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同时降低患者出现不良情况的概率,进一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叉式学科性营养管理对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接诊收治的80例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交叉式学科性营养管理;比较两组进食过程中刺激性呛咳、拒绝进食行为发生情况、每餐进食时间、干预前后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刺激性呛咳、拒绝进食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每餐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开展交叉式学科性营养管理,能降低患者刺激性呛咳、拒绝进食的发生率,缩短进食时间,降低吸入性肺炎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