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北齐书.崔昂传》载北齐初年立法之况:天保元年,“诏删定律、令,损益礼乐,令尚书左仆射薛淑等四十三人在领军府议定。又敕昂云:‘若诸人不相遵纳,卿可依事启闻。’昂奉敕笑曰:‘正合平生之愿。’昂素勤慎,奉敕之後,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其述四十三人与议,增损十有七八,是北齐法律所以明审简要,影响深远,①关键盖在此时。然诸史载其事颇与《崔昂传》出入,要者如:

  • 标签: 北齐初年 立法 《麟趾格》 中国 法律制度
  • 简介:<正>对于北齐境内的户口数,《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记载:(北齐)洎乎国灭,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户三百三万。《通典》卷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北齐)至崇化三年(当作隆化二年,即公元577年),为周师所灭,有户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又,《周书》卷六《武帝纪》云:建德六年(577年,关东平,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干六百八十六。根据上述文献的记载,有些学者曾考证: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有户三百三万余;隋大业初,北齐旧境有户五百四十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增长率约为78%。然而,据我们考证,《隋书》、《通典》。等文献所记载北齐的户口数,其本身并非北齐境内的总口数,只是其境内的在籍民户,北齐境内的实际户口要远高于此。

  • 标签: 北齐 李德林 逃户 户口数 天保 苏威
  • 简介:一、地理概况及原因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这里属太行山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的腹地,自古就为"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北齐时,这里是邺都与晋阳两都之间的必经之地。

  • 标签: 北齐 涉县 调查 石窟 南北朝时代 地理概况
  • 简介:一、墓志释文:大齐平阳王国故昭妃冯氏墓铭妃姓冯,讳娑罗,长乐信都人。基构崇深,原流[水睿]远。冠冕继轨,德行相承。四叶公门不独盛于往日,九世卿族岂足比于当今。高祖魏大司马,假黄钺。昌黎武王。曾祖侍中,尚书,东平公。祖司空公。并以积行累功自致贵仕。匡时励志。为前代良臣。父光禄大夫。体度冲遂。识怀悼厚。妃生于深闺,克挺正气,禀家风而自远,习世业以大成,职是女工,

  • 标签: 墓志 考释 北齐 大司马 王国 侍中
  • 简介:南北朝(420-589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南北分裂,政权更叠,战火不断,长期动乱。但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南移及玄学、佛教的发展等都为后来唐宋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在货币方面。

  • 标签: 北齐 货币 中国 流通管制
  • 简介: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万里长城的南侧还曾经建有一条长约200公里的土长城,在经历了1400年的风吹雨打后,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一直"隐身"在通州的窑厂村中。长城墙体长约150米左右,城高七八米,残宽最窄处9米,外部包着厚厚的黄土。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墙体轮廓已经不太清晰。在长城上方,坐落着十几间民房,院子中的大树已经在长城中深深扎根。

  • 标签: 北京发现 发现古长城
  • 简介:北齐天保七年(556),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马敬德等人校勘宫廷所藏五经诸史的书籍。樊逊受此重任,极为认真负责。史载,他依据汉时刘向校书的方法,就北齐境内所有公私藏书收集致全,精心校阅。除当时官家藏书外,“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疑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一定贡献。

  • 标签: 北齐 校书 赏析 古代典籍 私藏书 五经
  • 简介:《北史·齐文宣帝纪》:“及产.命之曰候尼于,鲜卑言有相子也.”此云北齐文宣帝高洋的鲜卑语本名是“侯尼于”。然《太平御览》卷七三0引《三国典略》云高洋名“俟尼干”,《册府元龟》卷一八二又云名“俟尼”。“侯”、“俟”形近,必有一为,“于”、“干”亦未能遽定孰是。

  • 标签: 鲜卑 北齐 《三国典略》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于”
  • 简介: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 标签: 东魏 北齐 史官制度 史馆 官修史书
  • 简介:北齐绿彩黄釉瓷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这河砦村。据同时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为北齐车骑将军、豫州刺史李云及其妻郑氏。李云,字惠云,齐黎阳卫国人。其曾祖父李方叔为北魏文成皇元恭后之父,为魏、齐勋戚世家。李云死于武平六年(575年)八月,寿七十九岁,次年十一月葬于卫国(今濮阳)。其妻郑氏先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四月卒于邺,李云死后迁来合葬。南北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由于连年战乱,制瓷业起步较晚,直到北魏孝文帝迁

  • 标签: 绿彩 瓷罐 黄釉 北魏孝文帝 车骑将军 制瓷业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故自宣武以后,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其后高欢得六镇流民之大部,贺拔岳、宇文泰得其少数,东西两国俱以六镇流民创业,初自表面观察,可谓魏孝文迁都洛阳以后之汉化政策遭一大打击,而逆转为胡化,诚北朝政治社会之一大变也。”

  • 标签: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东魏 政权 鲜卑 北齐 汉化政策
  • 简介: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载:“有欵军门者,绦巾袍,自称梗杨驿子,愿厕左右。访之,则以力闻,常於并州市搭杀人者,乃署为亲信。”“搭”字,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释为“击,打”,

  • 标签: 北齐 《唐五代语言词典》 杀人者 江蓝生 自称
  • 简介:拜读《书法》二○一三年第九期谷国伟先生所撰《新出土北齐〈和子源墓志〉》(以下简称谷文)展示的精湛书法艺术,颇受教益,但发现文中存在一处错误尚需考辨纠正。谷文称:“墓主人和子源,卒于天统三年(五六七)二月八日,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葬于横河(广东博罗县的西北部)西二里。”由志文知,和子源生前官拜北齐“幽州范阳太守”。如此则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 标签: 北齐 墓志 辨正 南北朝时期 书法艺术 《书法》
  • 简介:刘珉在北朝书法史上地位重要,他对于北齐、彭城丛亭里刘氏、欧阳询书法研究都有关键作用。对于这样一位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书家,历来研究者却甚少重视,近年出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书法史论著中,有关刘珉的内容,均极简略。其实,将散见于各处的材料综合起来,是可以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北齐书家刘珉的形象的。

  • 标签: 北齐 刘珉
  • 简介:《文物春秋》2007年第3期刊发了杨卫东的《北齐卢誉墓志考》,本文分别就卢誉的官衔品秩、职属,作为范阳卢氏一支的卢誉此房的地位,以及卢誉墓志中所反映出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等,阐述了作者对《北齐卢誉墓志考》一文中相关论述的不同看法。

  • 标签: 北朝 卢誉墓志 范阳卢氏
  • 简介:《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创了中国文化的石经传统。北齐立国前高澄将洛阳太学门前的石经运至邺城,影响所及,使北齐在朝野崇佛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刊刻佛经风潮,除南北响堂山、中皇山等石窟壁经和山东摩崖刻经之外,还有石碑刻经现象出现。本文着重对邺畿今存涉县《七级石浮图观音经碑》《石垂教经碑》、邢台《郭显邕造经记》形制、碑文、书风等进行了考察,实证了北齐刊刻石佛经碑现象,认为其在刻经文字书法上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复兴隶书,追溯漠魏正统;2.杂糅篆法异体,追求古意多变;3.隶楷错变交融,顺应实用时势;4.用笔结字整合,开启隋唐先声.

  • 标签: 北齐 石经碑 隶书复兴 隶楷错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响堂塔形窟虽然接收了敦煌、云冈塔形龛窟及仿木构建筑形式的影响,(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一、响堂山北齐塔形窟按其形制可分为覆钵式和楼阁式两种

  • 标签: 响堂 堂山 山窟
  • 简介: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白鹿山上玄极寺西侧有一块北齐时期残碑。它为我们研究北齐历史、百姓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口,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太行山一带乃至我国北齐时期历史、宗教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存史价值。

  • 标签: 白鹿山 北齐时期残碑 历史研究 宗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