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河桥,即黄河桥。中国古代在黄河上建桥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五四一年,即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当时,秦国为了通秦晋之道。“造舟于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建起了第一座见于文字记载的黄河桥。尔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政府都曾在黄河上建桥。然而,由于黄河落差大,水流激,而且河床经常改道,在黄河上建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宋以前的各朝在黄河上修建的桥梁都寥寥可数,就是极为繁荣富强的唐王朝,据文献记载,也只有三座黄河桥。入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特殊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政府修建的黄河桥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代,而且,地域分布之广也为历
简介:摘要:径河五路跨径河桥工程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北接径河五路与滨河北路交叉口,南接黄狮海东路与滨河南路交叉口,全长349.922m,其中桥梁部分长约287.300m,路基部分长62.622m,路线平面为直线,与径河正交。其中径河五路及其与滨河北路交叉口已进入施工阶段,黄狮海东路及其与滨河南路交叉口和本项目同期设计。桥梁跨径布置为2×(4×35)m等宽宽桥。大悬臂展翅连续箱梁,设计为大展翅造型连续梁桥,桥梁两侧采用规律的隔板和椭圆形镂空处理,结合桥下V型墩身,犹如大鹏展翅,力感十足。全桥线形流畅,体现了桥梁作为交通通道的速度感与力量感,大展结构的律感强烈,桥下视野通透,墩、梁造型和谐统一。桥型设计体现了简洁、明快、不张扬的设计理念,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水面一种静悄悄的状态。
简介:摘要:为保证桥梁通行安全下开采济河桥压覆煤炭资源,根据矿区多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成果,采用概率积分法对桥体下沉、倾斜、水平变形等参数进行科学预计。为制定桥体安全、经济、合理的维修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桥梁变形阶段定期进行影响监测,确保桥梁通行安全。
简介:<正>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和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和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和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天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