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寻求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择期及急诊小儿上肢手术335例,经肌注氯胺酮(5mg/kg)基础麻醉,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通道,按利多卡因总量4mg/kg,左布比卡因1mg/kg,配成容量为0.8—1ml/kg,用7号针头采用肌间沟法单次注药。结果全组335例麻醉效果好,肌肉松弛,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并发症少。结论基础加神经阻滞是小儿上肢手术的种比较理想的临床麻醉方法。

  • 标签: 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 儿童 上肢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阻滞麻醉手术患者超前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肱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患者神经阻滞前10分钟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II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术后测定2、4、8、12、24h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最痛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II组VAS评分高于I组(P<0.01)。I组患者出现最痛时间较II组迟,持续时间较II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I组镇痛满意度高。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减轻肱骨内固定手术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地佐辛 臂丛阻滞 超前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腋路双针法神经阻滞和经腋路单针法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针组合单针组,各80例,评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双针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单针组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支神经阻滞的总成功率双针组明显高于单针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路阻滞双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双针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针法,阻滞更完善,双针法临床更易操作且安全性更高,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经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双针法 单针法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应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研究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的效果对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需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0例,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500例与对照组500例,神经阻滞麻醉时,观察组用药为0.5%的罗哌卡因,对照组用药1%的利多卡因。术中监测ECG、BP、HR、SpO2,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维持和恢复时间、镇痛、肌松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快,维持时间长,镇痛效果好。结论罗哌卡因应用与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

  • 标签: 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高血压患者阻滞麻醉下镇痛的临床特点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行阻滞麻醉下高血压手术患者50例,临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记录并观察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临床各项指标。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得出临床患者的HR、DBP、SBP、SPO2各项指标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各个时间段及手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RS和OA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高血压患者阻滞麻醉采用右美托咪定效果稳定,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现象,对提高患者的镇痛镇静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高血压患者 臂丛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联合基础麻醉下儿童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的患儿56例,术前行基础麻醉,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神经阻滞观察阻滞效果,术中氯胺酮追加量。结果56例小儿醉,2例阻滞无效,改为全身麻醉,6例加用少量氯胺酮,其余均为次注药成功,麻醉有效比率为99.6%。结论在小儿上肢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联合基础麻醉,不需要患儿配合,是种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可行性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基础麻醉 小儿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腋路两点法连续神经阻滞用于肘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同时观察中毒反应、血管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以单支神经比较,两点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止的成功率较单点组高,其他3支神经阻止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肘部以下5支神经的阻滞总成功率两点组高于单点组。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点法连续阻滞具有成功率高、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两点法 单点法 临床路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喉罩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在骨科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骨科上肢手术60例肱骨骨折22例,肘关节手术23例,尺桡骨双折15例。,随机构分为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I组)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Ⅱ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I组)在诱导、喉罩置入或插管时、复苏期、拔除喉罩或导管时的HR、MAP波动幅度明显低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Ⅱ组)(P<0.05)。I组苏醒期躁动、多痰、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结论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在骨科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 标签: 喉罩 气管插管 骨科上肢手术 全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腋路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氯胺酮麻醉)组和实验(麻醉)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腋路阻滞的效果确切,术中麻醉药用量小,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值得进步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腋路臂丛 阻滞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肌间沟穿刺法在上肢手术阻滞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所有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患者病情的穿刺点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达优及优良率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点肌间沟穿刺法可以有效提高上肢手术患者阻滞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臂丛阻滞 麻醉 穿刺点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麻醉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取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Ⅱ组单纯罗哌卡因),每组20例,分别观察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镇静效果。结果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Ⅰ组明显比Ⅱ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Ⅰ组明显比Ⅱ组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镇痛和镇静方面Ⅰ组比Ⅱ组效果虽好,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麻醉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但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能产生更满意的麻醉效果。

  • 标签: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臂丛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神经阻滞术中止血带引起的疼痛、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每组各100例。病人麻醉采用肌间沟神经阻滞法,定位成功后,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1+0.67%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30ml;C组给予0.67%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30ml。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用药后10min和上止血带后60min、75min、90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并对患者进行镇静-躁动、疼痛不适评分,计算两组病人躁动、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D组病人在上止血带后60min、75min、90min,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D组病人躁动、疼痛不适发生率也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轻神经阻滞术中止血带疼痛,降低术中躁动的发生率。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 止血带 疼痛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神经阻滞辅助镇静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氯胺酮组)和Ⅱ组(右美托咪定组),分别将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用于神经阻滞中的辅助镇静。观察两组患儿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在PACU的苏醒时间及滞留时间。结果Ⅱ组患儿麻醉效果好于Ⅰ组(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36.6±8.9和15.2±3.6min(P<0.05),在PACU滞留时间分别为48.5±6.5min和20.3±3.7min(P<0.05)。结论小儿神经阻滞辅助右美托咪定镇静术中麻醉效果好,患儿苏醒期更平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镇静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位肌间沟阻滞后采取头低位在肩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拟行肩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高位肌间沟阻滞组(A组)和高位肌间沟阻滞后头低位组(B组)。术中比较两组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术中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体位的改变对于药液的扩散和浸润有影响。

  • 标签: 肌间沟 神经阻滞 体位 锁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加入局麻药用于神经阻滞的效果、术后镇痛作用方面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在神经阻滞下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局麻药为0.25%速卡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5mL,A组布托啡诺1mg与局麻药混和用于神经阻滞;B组不用布托啡诺。记录术中(麻醉后1h),术后4、8、12、24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评估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毕到术后VAS>3分的时间),并注意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中、术后各时间点A组VAS明显低于B组(P<0.01),A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与B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神经阻滞时加用布托啡诺能明显增强阻滞效果和术后镇痛作用,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布托啡诺 局麻药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神经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2011年68例进行连续神经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同期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及针灸理疗(保守治疗)的患者。结果治疗后重新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综合评估,连续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2.4%,对比的保守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为79.0%,两纽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治疗后共出现不良反应例数22例,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患区后遗症状,如痒感,蚁行感和牵拉或紧束感仍然存在,19例患者均能够耐受,并在治疗后1个月内缓解。3例患者在天气骤变后出现暂时性疼痛加重,气温升高后缓解。保守治疗组治疗后共出现不良反应例数9例,其中恶心、呕吐4例,复视、视物模糊3例,晕针现象2例,均于停药及停止针炙治疗后好转。结论连续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传统的药物和理疗具有治疗效果确切,镇痛完全的特点,可成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临床治疗手段。

  • 标签: 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对我科22例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观察伤口敷料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进行神经电刺激物理疗法,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强化患肢功能锻炼,药物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能恢复自主运动功能,其余患者自主运动功能未恢复。

  • 标签: 上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电刺激 功能锻炼 自主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