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有些文字,需要刻石以垂之久远,昭示后人,但并不需要向山中采石,磨成方形碑料,运到别处去树立,那么,索性就把文字刻在山壁上。这种形式的石刻文字,称为“摩崖”。“摩崖”就不算是“碑”。但后人也有把摩崖文字称为“碑”的,如果我们不能说这是误用名词,至少也该认为这是“碑”字意义的引申。摩崖有两点好处:(一)可以永久保存,不摩崖有两点好处:易亡失。虽然难免遇到地震山崩,或人为的破坏,毕竟此碑刻经久。(二)刻文字的面积大小随意,不受限制。摩崖的起源,应当上溯到远古人民的崖画。但崖画绝大多数是用彩色垩土画在崖壁上,作人物鸟兽的图像,而不是镌刻的文字。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刻石的工具。因此,我们用“崖画”和“摩崖”这两个名词为它们作了区别。尽管摩崖刻的是图像,也只能说是摩崖画,而不是“崖画”。确实可信的第一处摩崖是陕西褒城县褒谷中的《畜阝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褒斜道是秦蜀交通要道,在褒城东褒水上。两岸山崖,拔地而起,没有道路。秦汉时在山上修建阁道(栈道),以通行人。阁道容易损坏,发生危险,故经常要修葺。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汉中郡太守畜阝君奉诏书修治阁道,完工,就在崖壁上刻了这一篇记录。从此以后,《石门颂》、《西狭颂...
简介:五十三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念书。当时,上海已被日寇侵占,学校买不到课本。国文老师同光先生便选了些鲁迅的作品作讲义,给我们诵习。其中一篇《眉间尺》(又名《铸剑》),它瑰丽的传奇色彩,神秘的氛围,着实令我倾倒。我,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山窝窝里来,从不知世间有如此绝妙的文字,更不知此外还有许多绝妙的文字。正所谓初生之犊不怕虎,我竟产生了自己来作这样的"故事新编"的冲动。但是,我从小学到中学,除了几册清汤寡水的课本,一本故书杂集也没有读过。因此做"故事新编"材料就难找。想来想去,想到小学课本里有一篇《为国捐私》,讲的是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便把它连同题目一起拿来,借助于想象,添加些佐料,铺张而成一篇三
简介:舞台上的演出,要求严肃认真,祈求完美,然而有时偏偏事与愿违,例如忘记台词、拿错道具、混配衣帽、翻乱跟斗、刀枪失手等,都是大忌。错在台上,能救则救,救得成功,观众格外捧场,反成佳话,也算歪打正着,吉星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