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分析偏执性精神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69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纳入时间为 2014年 6月至 2017年 6月。将其随机分为 2组:药物常规治疗 34例作为对照组,药物 +分散内观治疗 35例作为试验组,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94.3%,高于对照组的 76.5%,差异显著( P< 0.05)。患者躁动、敏感、妄想、幻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偏执性精神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分散内观疗法能加快症状缓解、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偏执性精神病 分散内观 缓解时间 认知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增加心理治疗的方式治疗并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例;对照组近期疗效相仿,出院后药物维持治疗情况相仿。随访3年,于第1、2和3年时,观察组分别有0、1和4例复发,对照组则分别有2、12和18例复发;第2~3年时,复发率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为低(P<0.05)。结论心理治疗随访观察疗法对于改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心理治疗 随访观察
  • 简介:对6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羞怯量表、SCL-90、同伴侵害量表的施测,以考察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羞怯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敌对倾向;(2)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3)羞怯也可以通过同伴侵害对偏执思维的影响预测敌对倾向。

  • 标签: 羞怯 同伴侵害 偏执 敌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伴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的体会,探究更适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伴冠心病患者100例,对其采取临床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临床的护理,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结论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伴冠心病患者应该给予精神和躯体双方面问题的关注,做好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确保患者身心健康。

  • 标签: 偏执型 精神分裂症 冠心病 临床护理
  • 简介: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 标签: 道德自我 道德自我意象 道德自我知觉
  • 简介: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语境下的道德观念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与传统有所不同。元代郭居敬所编录的《二十四孝》,曾经是中国古代民间道德说教的经典文本,不过其中大部分故事因为过于强调孝道和因果报应,缺少文学的美感和魅力,有时也与人性常理相违背,因而在“五四”以后被现代中国知识界所批判。

  • 标签: 道德观念 文学作品 中国
  • 简介:青年发展是整个社会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话题,而青年发展的核心是其道德发展。因此,必须调度各种资源来促进青年的道德发展,推动青年的茁壮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储备强大的生力军。为了有力推动青年的道德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理论为指导,而马克思关于道德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前所未有的科学性,正好能够给青年道德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道德是历史的道德,不存在永恒道德以及超阶级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应该关注和解决现实利益矛盾;道德应该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主旨。这些基本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道德观 青年群体 道德发展
  • 简介:本文旨在比较孟子的道德成熟论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之间的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论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的视角向孟子的道德成熟论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的回应。通过这场虚构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的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的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

  • 标签: 孟子 科尔伯格 道德成熟论 道德发展论 道德教育
  • 简介:道德自觉是主体将内在对道德的认知、理解、认同逐渐转化为外在主动、自愿的行为实践,并在生活中持续自主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过程。道德蕴含着自觉的特性,它的发展贯穿着人的道德自觉,个体道德提升的根本是道德自觉,故学校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青少年的道德自觉。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实践为策源地、以校园环境为孵化器,将道德自觉的培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中。

  • 标签: 道德 道德自觉 培育
  • 简介:道德问题解决过程的情境,分为真实道德情境和虚拟道德情境。真实道德问题的解决关涉学生的切身利益,对道德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真实性。虚拟道德情境因不具有真实性,使得其所创设的情境缺乏具体而全面的道德知识,以及知识的迁移与践履而不具“反刍作用”效用。以现实性整合学生具体而全面的知识和借助于反刍作用而进行知识意义深层建构的做法,则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

  • 标签: 道德问题 真实道德情境 虚拟道德情境 优化
  • 简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到:“省察克冶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描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 标签: 人格 道德 王阳明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解为理性目标,二者具有必然的补充性。阴阳可以视为个体和整体意义上的道德情感论的基础,并有可能通过阴阳范畴将情感主义伦理学加以规范化。

  • 标签: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教师道德言说作为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也面对悖逆于其对话本性的质疑。要超越这一困境,必须致力于在道德教育中推动师生对话。为了更好地推进师生对话,教师在进行道德言说时,理应坚守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和艺术性等原则。

  • 标签: 教师 道德言说 师生对话
  • 简介:《易传》通常被认为是释《易》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但目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教科书多不见对《易传》伦理道德思想的阐述,这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易传》的道德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系统的阐释:一、依据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架构,阐述《易传》阴阳相反相成而为“易”(即“变”)、“生生之谓易”的生命本体论,人道本于天道,故人要成就自己,就必须“继善成性”,人之所以能够“继善成性”的依据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二、“继善成性”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修业进德”即内修其身与开物成务,其原则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具体方法是“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三、“修业进德”的境界是“圣人气象”即“与天地合其道,与日月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同其吉凶”的圣人境界。

  • 标签: 《易传》 道德哲学 《周易》
  • 简介:借力家风建设来推进道德建设,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没有家庭,社会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一些功能转移到社会,但家庭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庭对人的道德品质培养有着重大影响。

  • 标签: 家风建设 道德建设 有效途径
  • 简介:基于人类学对文化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方法论引导下,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爨氏统治南中时期在当时民众“爨人”中认同的“爨道德文化”进行考证与分析,研究表明:爨道德文化在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熏陶、政教统治中形成,并在与历代环境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这些道德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契合。

  • 标签: 爨道德文化 溯源 发展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电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 标签: 道德建设 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 经济活力 道德素质 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