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量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和桥梁。量感是对可测量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等属性的直观感知,但这种直观感知是基于丰富体验活动中的经验积累。所以,量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充分的感量体验活动是发展学生量感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应创设多元的感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比较等过程亲身体验量的产生、叠加、形成的过程,逐步感悟量的本质特征,积累量的实践经验,培养量感,发展数学素养。
简介:摘要:2022版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是修改和增加了量感的论述与要求,引起了一线老师们的高度重视。但因为以前的课标中没有关于量感描述,加上教师对于量感的教学不够重视,只是重结果,重记忆,导致学生量感缺失带来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 周长、面积与体积的混淆,单位换算有困难……所以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旧观念,重新出发,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以及身边熟悉的事物、利用实践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把握量的本质。从而让学生明晰量感、建立量感。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
简介:摘要:科技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量”是物理学上面的概念,是作为幅度和重复次数出现的一种属性,是作为对状态(属性、尺寸、特征)的描述,譬如重和轻,长和短,宽和窄,大和小,多和少。“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字面解释,量感就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通过各种感官对物体的重和轻,长和短,宽和窄,大和小,多和少等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大小、轻重的感性认识上。量感既是一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定量刻画,因此,量感的培养常常被忽视,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不到位的情况。殊不知,量感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简介: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感,量感可以促进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常见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对量感的认识形成表象,从而点亮学生兴趣之灯,而培养量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活动和应用当中,逐渐的去积累。本文选取几个教学片段进行剖析,旨在加强教师对于“计量单位”教学的关注力度,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