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应用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使用国产卡介苗膀胱维持灌注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2例,观察其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62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访24个月无复发生存率(RFS)80.65%,灌注过程中绝大部分患者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排尿烧灼感、尿频、尿痛,1~2级症状占比分别为烧灼感[51.61%(32/62)]、尿频[61.29%(38/62)]、血尿[40.31%(25/62)],3~4级严重症状发生比较少。结论国产卡介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过程中疗效肯定,且灌注过程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Ⅰa期、Ⅰb期,以及正常肌层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参数值差异,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Ⅰ期EC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40例EC患者及同年龄段23名正常女性盆腔磁共振平扫(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DTI检查资料。采用ADW 4.5工作站分析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各向异性容积比(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值及T2-weighted trace (T2-WT)值,并重建DTT。比较DTI参数在Ⅰa期、Ⅰb期EC,以及与正常肌层间的差异,观察受侵肌层DTT纤维束走形情况。结果Ⅰa期27例,Ⅰb期13例。Ⅰb期ADC值低于Ⅰa期(t=-3.141,P=0.003),FA值与T2-WT值均高于Ⅰa期(t=2.767、2.947,P=0.009、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b期VRA值高于Ⅰa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较正常肌层相比,ADC值降低(t=-12.141,P=0.000);VRA值及T2-WT值增加(t=2.523、8.582,P=0.014、0.000),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TT示受侵肌层纤维束明显减少,排列紊乱,部分中断。结论DTI不同参数及重建DTT对Ⅰ期EC肌层浸润深度判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判断EC肌层浸润深度的辅助诊断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62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2例行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观察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5.7±6.6)岁,高级别癌7例,低级别癌25例。对照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6.2±7.1)岁,高级别癌6例,低级别癌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复发率等。同时利用抑郁焦虑自评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评分,进行心理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诊断均证实为膀胱癌,均未在短期内行二次手术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2.4±3.2)min和(30.9±3.3)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1±1.0)d和(3.5±1.2)d,住院费用分别为(12 695.6±2 156.2)元和(11 879.3±1 801.9)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如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术后膀胱刺激症方面发生率分别为0、0、3.1%,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13.3%、16.7%、23.3%,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抑郁与焦虑的心理评分分别为(37.7±5.1)分、(39.8±5.2)分和(41.1±4.6)分、(43.4±4.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0和1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心理状态稳定、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性高、疗效理想、值得临床开展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以进行有效治疗,分析治疗实施过程中保留膀胱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参与本次实验对象从本院 2010年 5月至 2020年 5月期间收治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选择,合计 54例,将参与实验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人数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进行治疗,治疗组选用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化疗,实验结束后对参与实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比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保留膀胱手术治疗能改善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男性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其中20%~30%的患者初诊时即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既往,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MIBC的一线治疗方案。现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MIBC患者选择新辅助化疗联合RC,相比于仅行RC,可提高肿瘤完全反应率并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已成为治疗MIBC的1类推荐标准方案,而且有保留膀胱的可能性。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在MIBC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仍存在化疗无效或肿瘤进展的可能,因此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敏感性一直是泌尿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膀胱尿路上皮癌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问题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RI平扫T2WI和增强T1WI的影像组学特征值,探讨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影像资料114例(ⅠA期86例,ⅠB期28例),以4∶1的比例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矢状面平扫T2WI图像及多期增强T1WI图像第二时相进行手动逐层勾画ROI,分别对T2WI和增强T1WI数据集进行影像组学特征值提取(https://github.com/Radiomics/pyradiomics),并对随机森林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http://scikit-learn.org/),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平扫T2WI图像特征值建立的RF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在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8,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87.5%、93.3%,模型中重要性排名前3位的特征分别为形状平坦度(shape flatness,SF)、灰度级带矩阵区域方差(GLSZM zone variance,GLSZM-ZV)、灰度级长矩阵运行方差(GLRLM run variance,GLRLM-RV);基于增强T1WI图像建立的RF模型在测试集的AUC为0.818,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100%、75.0%,模型中重要性排名前3位的特征分别为SF、灰度相关矩阵高灰度依赖程度(GLDM large dependence high gray level emphasis,GLDM-LDHGLE)、灰度共生矩阵相关性(GLCM correlation)。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其中基于平扫T2WI图像建立模型较增强T1WI显示出更大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诊断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肌层浸润的联系以及其诊断意义。 方法 : 针对我院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收治入院的 尿路上皮细胞癌 患者进行研究,合计有 78 人,采取患者晨起静脉血进行检测,探讨血清 Hcy 和肌层浸润的关系。 结果 : 浸润性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明显高于非浸润性患者,且非肌层浸润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低于肌层浸润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年龄、性别与尿路上皮细胞癌浸润无明显关系,而肿瘤位置位于上尿路、病理分级为高级别,且患者血清 Hcy 水平超过 11.59 ,这些因素是尿路上皮细胞癌发生肌层浸润的有关因素。( P < 0.05 )。 结论 :在判断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是否发生癌细胞浸润时,血清 Hcy 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于诊断是否发生肌层浸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查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宫颈癌病例,从中筛选出3例宫颈ISMC,收集其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3例患者年龄38~48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接触性出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3例均伴18型阳性。镜检ISMC细胞呈复层排列,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巢,细胞巢最外层细胞呈有极向的栅栏状排列,内层细胞极向紊乱,胞质内富含黏液。3例ISMC均伴发宫颈普通型腺癌,1例同时伴发鳞癌。免疫表型:P16弥漫阳性,P40、CK5/6示巢外层细胞阳性。特殊染色阿辛兰提示内层细胞胞质内黏液丰富。1例术后1个月肺部多发转移;1例术后12个月盆腹腔多发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且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并需要与宫颈非角化型鳞癌等多种类型肿瘤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膀胱热灌注化疗(HIVEC)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本院NMIBC患者98例,均行TUR-BT,术后采用膀胱灌注化疗43例为对照组,采用膀胱热灌注化疗5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复发率,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肿瘤细胞活力指标[重组人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复发率7.27%小于对照组46.51%(P<0.05);术后1年、2年观察组DKK-1、YKL-40、VEGF、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3.64%低于对照组69.77%(P<0.05)。结论TUR-BT后HIVEC治疗NMIBC可降低总复发率,降低肿瘤细胞活力指标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为主的多模式疗法治疗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局限性MIBC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89例患者均行TUR-Bt,其中有40例行以TUR-Bt为主的多模式治疗,设为观察组,患者TUR-Bt术后2周开始行2~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之后根据盆腔影像学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放疗;其余49例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复发率。结果全部89例患者中男67例,女22例;年龄(67.0±11.0)岁;术前T分期:T2期50例、T3期39例;病理分级:G1级30例、G2级30例、G3级29例。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t=1.687,χ2=0.051、0.922,P=0.956、0.096、0.821、0.662)。观察组患者术后1、3年内分别有12例、20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0.0%、50.0%,与对照组的22.4%、42.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55、0.573,P=0.418、0.449)。观察组中,术前T2期患者的术后3年复发率为34.8%,显著低于T3期患者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P=0.025)。结论对于局限性MIBC而言,以TUR-Bt为主的多模式治疗能取得与RC相似的疗效,术后1、3年的复发风险相近。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在未发生胃破裂之前的临床特点,以及腹腔镜在胃破裂之前早期诊治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经腹腔镜诊治的2例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患儿的病例资料。男、女各1例,男性患儿为足月儿,女性患儿为早产儿(胎龄分别为38+2周、34周),日龄分别为3 d、4 d,体重分别为2 540g、1 800g,2例患儿均以腹胀入院,均有自主排便,感染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X线片均表现出巨大胃泡影,胃肠减压无效,行上消化道造影均提示胃蠕动能力减弱,造影剂无法通过幽门。2例患儿均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均证实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且未穿孔,2例均同时在腹腔镜下行胃壁修补术。结果2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无任何感染征象,术后1周行上消化道造影无吻合口漏等相关并发症,胃壁形态及蠕动能力正常,逐步开奶后痊愈出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Clinicalkey、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截至2018年12月,未检索到在未发生胃破裂之前,腹腔镜诊治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相关报道。结论1.对呕吐、拒奶、上腹膨隆、有胃型、X线检查显示巨大胃泡影、胃肠减压后胃泡影变化不明显且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蠕动能力减弱的新生儿,要高度怀疑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可以考虑腹腔镜探查;2.腹腔镜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尚未导致胃破裂之前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胃破裂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基因在膀胱肿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经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07月至2018年07入我院经病理证实膀胱癌患者共86例,其中非浸润型50例,浸润型36例,同期选择30例膀胱良性肿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膀胱癌组织ERCC1和RRM1 mRNAs定量表达水平。随访时间15~63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记录非浸润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期、总复发率和生存率,分析ERCC1和RRM1基因表达与灌注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与膀胱良性肿瘤组患者比较,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RRM1呈高表达,ERCC1呈低表达,并且浸润型患者RRM1明显高于非浸润型,ERCC1明显低于非浸润型(P<0.05)。并且,肿瘤组织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和分级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针对非浸润型患者灌注后共复发7例(14.0%),复发组患者肿瘤组织RR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组,而ERCC1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ERCC1低表达和RRM1高表达不仅与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还与吉西他滨的灌注疗效有关;检测ERCC1和RRM1表达对早期预测灌注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结果20例病例均成功完成EFTR治疗,观察组肿瘤大小10.0(7.5,21.0)mm,对照组肿瘤大小14.0(10.0,20.0)mm。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26.4±6.3)min,短于对照组的(35.5±11.4)min。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6.4±1.0)d,少于对照组的(7.7±1.5)d。2组均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过程中应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