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遥控注射推进装置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1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有13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2.7%,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7例,平均年龄74.17岁。按照使用的器械不同,分为两组,其中72例应用遥控注射推进装置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67例应用传统穿刺针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3个月的门诊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I评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截瘫、肺栓塞、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47.71±6.05) min,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47.61±5.66)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0,P=0.920);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为(7.08±3.00) mL,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为(8.06±3.84)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079);观察组的骨水泥注射量为(6.44±1.03) mL,对照组的骨水泥注射量为(5.73±1.4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9,P=0.001);观察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27.78%(19/72),对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43.28%(29/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36)。观察组术前VAS评分为(6.75±1.14)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为(6.64±1.08)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6);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分别为,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0.75)分比(1.21±0.77)分,t=0.543,P=0.588];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0.89±0.76)分、(1.09±0.6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1,P=0.103);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4±0.63)分比(0.87±0.74)分;t=1.118,P=0.266]。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前ODI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32±7.14)分比(61.96±9.76)分;t=1.121,P=0.264];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的ODI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3±6.01)分比(15.10±6.43)分;t=0.161,P=0.872];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分别为(10.54±4.24)分、(11.31±3.7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6,P=0.258),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3个月N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4±3.70)分比(10.39±3.74)分,t=0.396,P=0.693]。结论与应用传统穿刺针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遥控注射推进装置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确切,骨水泥渗漏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及1年随访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68.37±13.28)岁,采取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71.34±10.43)岁,采取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1年后随访的观察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2.42±8.14)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2.24±1.43)次、骨水泥注入量为(3.84±0.83)ml,对照组分别为(38.12±8.35)min、(15.19±1.52)次、(4.26±0.76)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与骨水泥渗漏率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Cobb角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优于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不仅手术情况好,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也快。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先镇痛(PA)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OVCF的老年患者84例,术前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为0.485~0.752 g/cm2,术前疼痛VAS评分6~9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先镇痛组和未实施预先镇痛组,每组42例。预先镇痛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肌内注射地佐辛10 mg,未实施预先镇痛组于术前不予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实施PK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1)、穿刺套管针穿刺时(T2)、骨水泥推注时(T3)、术后24 h(T4)4个时点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记录T1、T2、T3时点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对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内药物不良反应、骨水泥外漏及脊髓神经损伤发生情况、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主观满意度以及1%利多卡因使用剂量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T1、T2、T3、T4时的VAS评分,预先镇痛组为[(6.9±0.3)、(2.5±0.8)、(2.4±0.6)、(2.2±0.3)]分;未实施预先镇痛组为[(6.8±0.4)、(3.7±0.9)、(3.6±0.6)、(2.4±0.2)]分,两组T2、T3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利多卡因麻醉药使用剂量,预先镇痛组(9.1±1.1) ml明显少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18.6±1.4) ml,(P<0.05)。T2、T3时的心率和血压,预先镇痛组分别为[(82±3)和(90±8)]次/min、[(153±3/85±8),(153±6/85±9)] mm Hg明显低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110±5),(121±6)]次/min、[(175±6/99±4),(179±4/105±5)]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内,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预先镇痛组明显高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实施预先镇痛组有2例脊髓神经损伤,多于预先镇痛组,但两组间脊髓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治疗老年OVCF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预先镇痛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临床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理工大学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65例(共85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突成形术,观察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高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85个椎体均成功完成手术,随访6~18个月,术前患者疼痛缓解,术前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后3 d、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能够部分恢复患者椎体高度,快速缓解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体温、拔管时间、麻醉复苏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体温为(36.59±0.23)℃,高于对照组的(35.6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拔管时间及麻醉复苏时间分别为(27.05±6.14)、(25.15±6.08)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6.46±6.59)、(33.86±6.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寒战、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体温,促进术后苏醒,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1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新型子宫悬吊装置悬吊子宫,分析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表明,子宫悬吊平均完成时间为(3.6±0.4)min,术中中位出血量65(20~110)ml,术后1 d 平均VAS评分(1.9±0.9)分。新型子宫悬吊装置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和预测模型对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168例患者中术中出现低体温6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术中补液量、术中注入腹腔内的CO2总量、手术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术中补液量、术中注入腹腔内的CO2总量、手术及麻醉时间是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术中补液量和手术时间对腹腔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预测效能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1(95%CI:0.500~0.955)、0.712(95%CI:0.541~0.937)、0.738(95%CI:0.587~0.927);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744~0.987),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84.5%。结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了预测/评估模型,可为患者的干预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分析及其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术后性生活质量现状;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5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总分为(705.87±25.63)分,其中性心理、性唤起、性欲、性高潮、异常症状方面分别为(155.91±27.46)分、(135.68±24.15)分、(135.85±30.97)分、(135.79±24.45)分、(140.27±21.46)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欲降低、性交频率降低、性兴奋障碍、阴道痉挛、性高潮功能障碍、性交疼痛及性困难是影响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放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性欲降低、性交疼痛及性高潮功能障碍是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选取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性生活质量总分为(705.87±25.63)分,性欲降低、性交疼痛及性高潮功能障碍是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提示应加强对患者及其伴侣的健康宣教,使其意识到手术并不会影响术后性生活,保持正确性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尽早进行相关功能锻炼,以提升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40.0±15.6)岁。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复位固定肩锁关节。术后应用三维CT评估喙突上缝合锚钉的位置情况;通过肩关节正位片评估肩锁关节复位保持情况,并测量喙锁间距;记录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Merl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为171.5°,体侧外旋为70.8°,体侧内旋为T8。VAS评分为(0.3±0.6)分,Constant-Merly评分为92.4分。术后术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8.9±3.0)mm,健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7.7±1.7)m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26枚锚钉中有23枚位置良好,1枚锚钉刺穿了喙突的下表面,2枚锚钉位置偏向内侧。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完全丢失,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其Constant-Merly评分分别为74分和84分。结论通过在喙突基底部准确地置入缝合锚钉,可以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恢复肩锁关节的垂直和水平稳定性。该技术创伤小,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简介:摘要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下南加州骨科研究所单排缝合技术(SCOI row)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使用SCOI row技术缝合治疗的大中型肩袖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型或者大型肩袖撕裂,排除依从性较差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共纳入26例患者,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5)岁。SCOI row技术即采用单排3线锚钉固定结合足印区周围扩多个骨髓孔技术。术前关节镜下测量肩袖撕裂范围为2~4 cm,其中冈上肌撕裂9例(34.6%),冈上肌、肩胛下肌撕裂11例(42.4%),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撕裂3例(11.5%),冈上肌、冈下肌撕裂3例(11.5%)。术后6个月通过MRI评判肩袖是否愈合,测量足印区新组织厚度,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及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7.9±1.6)个月随访。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5±1.7)、(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225,P<0.05)。UCLA评分术前为(12.7±3.8)、术后6个月(31.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66, P<0.05)。术后6个月足印区新组织厚度平均为(7.08±0.28)mm。术后6个月患者被动前屈、主动前屈、被动外展、主动外展、中立位被动外旋、中立位主动外旋活动度分别为(162.1±10.5)°、(155.3±38.5)°、(138.2±29.3)°、(130.4±22.4)°、(26.2±8.2)°、(15.3±7.3)°,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 =-7.913、-11.263、-8.286、-7.285、-11.734、-4.891,均为P <0.05)。术后6个月MRI显示肩袖撕裂足印区完全愈合为24例,再次撕裂2例,愈合率92.3%。结论SCOI row技术缝合肩袖撕裂通过MRI评判愈合较高,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疼痛缓解,是一种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间盘成形术(PVDP)治疗胸腰段严重压缩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vs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采用PVDP治疗的26例胸腰段vsOVCF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77.9±5.2)岁;骨折部位:T11 9例,T12 13例,L1 7例,L2 2例;椎体高度丢失超过其原高度的2/3。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后凸角(LKA)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0,15)个月随访,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2.9±0.7)、(2.2±0.7)分]、ODI(28.0%±4.8%、16.9%±4.0%)均较术前[(6.7±0.8)分、66.7%±6.0%]显著降低,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1 d继续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的LKA(18.1°±4.1°、19.5°±4.4°)均较术前(32.0°±5.2°)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KA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DP治疗vsOVCF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86例的病历资料,男54例,女232例;年龄(67.7±13.3)岁(范围52~9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34例)和PKP组(1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腰大肌、竖脊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各个椎旁肌CSA及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3个月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56±1.26) cm2、(6.87±1.31) cm2和(7.14±1.29) cm2,竖脊肌CSA分别为(12.39±2.16) cm2、(14.72±2.67) cm2和(16.45±3.09) cm2,腰大肌CSA分别为(7.05±1.52) cm2、(8.12±1.75) cm2和(8.68±1.66) cm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各椎间盘平面各个椎旁肌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1年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43±1.23) cm2、(6.62±1.42) cm2和(7.06±1.32) cm2,竖脊肌CSA分别为(12.02±2.08) cm2、(14.53±2.76) cm2和(16.39±2.84) cm2,腰大肌CSA分别为(6.98±1.47) cm2、(8.01±1.59) cm2和(8.37±1.72 ) cm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PKP组术后1年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FI%分别为31.40%±5.84%、32.54%±6.64%和33.26%±7.16%,竖脊肌FI%分别为22.64%±3.47%、23.08%±3.72%和23.84%±3.99%,腰大肌FI%分别为9.23%±2.20%、9.72%±2.54%和10.98%±2.43%,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FI%均小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PKP组卧床时间(9.21±2.52) d短于保守组(40.32±9.79) d(t=37.79,P<0.001)。治疗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VAS、ODI均小于保守组(均P<0.05)。而PKP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与保守治疗相比,PKP手术不仅可以短期内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明显延缓椎旁肌退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4例经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143个椎体。根据患者病程及MRI的T1、T2信号强度分为陈旧组与新鲜组。新鲜组共62例71个椎体,男11例,女51例,年龄(70.21±8.05)岁;陈旧组共42例72个椎体,男4例,女38例,年龄(70.05±5.17)岁。所有患者均在G臂透视下完成手术。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相关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两组104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10例:新鲜组9例,其中椎间隙渗漏4例,椎旁渗漏5例;陈旧组1例,为椎间隙渗漏。术后1年相邻椎体骨折,新鲜组1例,陈旧组5例,椎体前缘高度压缩范围均小于10%,经保守治疗治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5)。新鲜组手术时间短于陈旧组[(44.24±17.32)min比(56.12±30.05)min,t=-2.552,P<0.05];新鲜组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多于陈旧组[(3.90±1.07)ml比(3.53±0.9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2,P<0.05)。随访13~15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改善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 025.591、7 257.375、5 638.076、1 548.607,均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改善情况在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65.683、31.669,均P<0.05);两组VAS评分、ODI在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041、0.892,均P>0.05)。结论新鲜组与陈旧组OVCF在PKP术后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术后1年相邻椎体骨折、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方面,新鲜组优于陈旧组,但骨水泥渗漏率高于陈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填充网袋(FP)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在PVP中使用FP治疗的38例老年OVCF患者,男8例,女30例,年龄(76.32±2.43)岁,年龄范围为62~82岁,共42椎节。测量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时的椎体高度,对患者腰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奥斯维斯功能障碍评分(ODI),观察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随访10~12个月,随访期间无肺栓塞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临近椎体及术椎再骨折。术后3 d[(1.1±0.4)cm、(0.8±0.1)cm、(2.4±0.5)cm]、术后12个月[(1.3±0.4)cm、(1.4±0.2)cm、(2.6±0.3)cm]患者的椎体高度较显著高于术前[(0.6±0.1)cm、(0.7±0.2)cm、(2.2±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术后12个月患者的VAS[(3.50±1.33)分、(1.55±1.26)分]、ODI[(21.72±5.83)分、(10.50±4.77)分]明显低于术前[(7.14±1.32)分、(61.74±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P应用于PVP治疗OVCF,能明显缓解椎体骨折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椎体高度,且能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式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手术治疗的14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9.1岁(18~63岁)。跟腱断裂部位位于跟骨结节止点上方2~6 cm,平均3 cm,均为体部断裂。术中在新式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跟腱断端缝合修复,术后联合康复科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为2.5 cm(2.0~3.5 cm);手术时间为30~6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20 mL,平均15 mL。14例患者术后获13~1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1例患者切口边缘表皮发黑坏死,经伤口换药后愈合。随访期间无排线反应、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为98分(93~99分),优13例,良1例;根据Arner-Lindholm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1例,差1例。结论新式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切口微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及手术操作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改良经腹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国际妇产科学联盟分期均为ⅠA2~ⅠB1期,其中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24例(设为对照组),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改良经腹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18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妊娠结局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为(224±27)min,长于观察组的(162±19)min,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17±58)ml,多于观察组的(201±25)ml,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51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改良经腹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出血少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比不同静吸复合麻醉用药策略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M)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27例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年龄(43.47±5.28)岁]和对照组[63例,年龄(43.59±5.14)岁]。两组实施不同静吸复合用药策略,对照组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观察组给予七氟醚+瑞芬太尼。对比两组麻醉安全性指标,麻醉前、术后1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A)、血清皮质醇(COR)],围麻醉期不良反应风险。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麻醉前两组MMSE评分分别为观察组(28.73±0.25)分比对照组(28.69±0.2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0,P=0.397);术后1 d两组MMSE评分分别为观察组(28.02±0.24)分比对照组(27.11±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64,P<0.001)。观察组瑞芬太尼用药剂量为(132.47±12.15)μg,低于对照组的(189.43±23.67)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99,P<0.001);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5.47±1.25)min,短于对照组的(7.76±1.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6,P<0.001)。观察组围麻醉期不良反应发生率[3.13%(2/6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9/63)](χ2=4.999,P=0.02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策略应用于LM效果明显优于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策略,可以减少瑞芬太尼用药剂量,降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风险,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即刻行全子宫切除术,与先行快速冰冻病理,待常规病理结果回示病变未升级后行全子宫切除术对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HSIL且有切除子宫意愿的患者84例,根据患者手术方案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2例。一步法手术组采用宫颈锥切术送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若提示病变未升级则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两步法手术组采用先行诊断性宫颈锥切术,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待常规病理结果回示病变未升级后行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焦虑程度以及不恰当子宫切除率等。结果相比两步法手术组,一步法手术组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患者焦虑程度低、肛门排气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步法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6/42),一步法手术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步法手术组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为71.4%(30/42),高于一步法手术组的31.0%(13/42),P<0.05。一步法手术组不恰当子宫切除1例,二步法手术组未见不恰当子宫切除患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IL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验准确性的限制,需重视不恰当子宫切除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寻找HSIL患者宫颈病变升级的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制定对患者最为有利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