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黄庭坚的书法在宋代即享有盛誉,宋代两位杰出的皇帝书法家宋徽宗赵估和宋高宗赵构都曾研习其书,并由此演进变化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新体。本文试对有关二人学习黄庭坚书法的记载和书迹略作梳理,以期能对他们的书法研究乃至对宋代的书法研究起到一些补充作用。

  • 标签: 宋徽宗 宋高宗 书法 研习 黄庭坚
  • 简介:对称结构是指在某一对称轴(这里所说对称轴多为假想轴,并不显现于画面).两侧各部分形状相互对应、彼此相称的结构。就字而言,对称结构有三种常见形式:1.全对称,即对称轴两侧各部分形状完全相同,如“中”、“基”、“品”等。2.准对称,即对称轴两侧各部分形状基本相似,如“常”、“春”、“器”等。

  • 标签: 对称结构 非对称 对称轴 形状 “中” “春”
  • 简介:本文通过对艺术史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艺术创新的五种方式,即:技法创新、题材创新、形式创新、风格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史上,这五种创新方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技法和题材创新阶段;2.形式和风格创新阶段:3.观念创新阶段。以艺术中绘画为例,在技法和题材创新阶段,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唐中后期,西方从原始社会到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形式和风格创新阶段,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20世纪的85新潮,西方从文艺复兴到达达主义。观念创新阶段,中国是85新潮以后,西方是从后印象主义至今。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技法和题材创新阶段,也包含形式风格创新和观念创新。在形式风格创新阶段,技法题材的创新也没有停止。观念创新阶段,技法创新、题材创新、形式创新、风格创新都仍在发展,但已经不是主流。

  • 标签: 技法创新 题材创新 形式创新 风格创新 观念创新
  • 简介:最近十多年.我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三代金文、秦汉简牍帛书、汉魏六朝碑版和敦煌遗书.所有这些研究对象虽然字体不同.但是在非篆非分非楷的兼容性上有相同之处。它们的风格面貌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以稚拙奇肆为主要特征。而且.它们都是在历史上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作品.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因此.当我综述它们的时候.使用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民间书法并对它作了一番界说和阐述。

  • 标签: 民间书法 名家 比较系统 敦煌遗书 汉魏六朝 当代书法
  • 简介:孙过庭所著《书谱》虽只有3700余言,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书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书法史观、技法观、书体观、审美观、创作观、学习观和批评观等8方面。这8方面是互相交融、纵横交织的一个有机理论整体。

  • 标签: 书学思想 孙过庭 思想论 《书谱》 审美观 创作观
  • 简介:黑格尔曾说: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工作是进行判断;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最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迷宫,“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专注地对它进行了判断与理解相结合的陈述。作出了一次智者的探索。然而钱先生的《兰亭》,在书学界这一方几乎尚未被重视,而同样在钱学论者那一方也甚少见阐述。为此我们作出一粗

  • 标签: 钱钟书 兰亭诗 兰亭序 相结合 中国文化史 黑格尔
  • 简介:虞龢在其《书表》一开篇,就勾勒了书法发展史的基本脉络,这几乎是古代大多书论家惯用的写作模式。然而,虞龢笔锋一转却第一次明确列出了有史以来最擅长书法的四人,即通常所谓的"书法四贤":张芝、锺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此后,这四位书法先贤便成为书法史的标高而为世人景仰和追模。虞龢的原文是这样的:

  • 标签: 书法史 写作模式 发展史 王羲之 王献之 书论
  • 简介:二十四、劲健清润的浙派开山戴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态,与社会形态的变迁似有着内在的牵连。两宋的山水画以院体为其主体,至元代皇家画院被取消,遂使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在野文人画得到很大的发展。至明代皇家画院被恢复,南宋的院体画风又被提倡,而在野文人画则受遏制,乃至如"元四家"之王蒙入明后竟冤死狱中。据说晚年的倪瓒也曾入狱,还有徐贲等画家被杀。擅长山水,甚至被倪瓒称为"非王蒙辈所能梦见"的赵原,在洪武初年被征入

  • 标签: 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续
  • 简介:书法史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风格又以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史上垂名的书家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书风,独特性体现在点画线条上、字的结构上或者布局上。元明以降,赵孟烦领起的复古风潮,使帖学主流书法趋向媚婉平和的风格。明初渐成时尚的台阁体自不待说,从“三宋”、“二沈”到中叶的“吴门书派”,直至“晚明四大家”中的三家米、邢、董,在书坛复古背景下,即使偶有新变,但总未挣脱二王系统囿限或传统范式约规。

  • 标签: 书法形式 张瑞图 书法风格 发展史 书法史 台阁体
  • 简介:公共艺术与受众的关系,是交流与分享的关系,体现出的是公共艺术的特质——公共性。公共艺术的介入,使得一般性的公共场域获得了精神性的导入,其蕴含的文化功能,是在视觉基础上传达出的文化消费观。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创作者与观看者,均为构成公共艺术的必要元素。人、作品、环境,这三者相互之间构成了紧密的内在关联。

  • 标签: 公共艺术 受众
  • 简介:“无设计”也叫虚无设计。是设计思维的一种延伸,结合现代社会现状以及本国的文化特征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无设计”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传达,一种意境的体验,和简约主义光注重形式的简洁以及单纯地追求功能是有一定区别的。通过。无为、无界、无我”的方式.也就是减少、协调与融合的手段,达到无设计的境界,用尽量少的设计手法达到最佳的意境表达才是无设计的内涵所在。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无设计”进行分析。

  • 标签: 无设计 意境 寂静 虚无
  • 简介:什么是观念?观念是一代人认同的理想,生活方式和价值传达。50年代的人曾为了青春理想上山下乡,插队落户,60年代的人则在聆听主席的教导和参与宣传号召,70年代的人则懵懂地看着周遭,在嬉戏和玩耍中旁观着历史的迈进……观念在演义,在变异,在延伸……观念性油画的价值在于它的精神性即观念意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大多具有一种社会现实的针对性,因而也常常是反讽的、批判性的。观念性油画有对油画性解构的一面,以及它对综合材料的贴近,使它逐渐淡出严格意义的油画范围,画家可以把油画性与观念的追求统一起来,但这种追求很难两全。中国油画自"’85新潮"以来人们潜意识的人文精神,直面现实的精神无不体现出画家的人生态度,理想和价值,这样的表达视为中国油画的观念性追求。

  • 标签: 中国油画 观念性 波普艺术 艺术家 作品 人文精神
  • 简介:和谐美与对比美是中国的绘画特色,是中国精神的不二法门。中国油画是现代文化的产物,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西方油画相比较,边教授的画作自然渗透着东方文化的色彩灵性,把和谐美与对比美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形成了中西方相融合的特色油画,把西方的理性色彩的语言与中国的柔性色彩语言相融合,相互完美。他的作品因"差异"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他作品中艺术趣味与内容形式统一,用其充沛的精力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作品 东方文化 艺术语言 民族精神 中国油画 想象力
  • 简介:黎雄才向来以山水画著称,然其人物作品亦数量颇多。本文以黎氏人物画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历史的同时讨论了概念性表达与观察性写生、传统笔墨与写实主义等相关问题,进而指出黎氏山水画中的人物画突破了山水画的局限,并昭示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种新方向。

  • 标签: 黎雄才 人物画 概念性表达 观察性写生 笔墨趣味
  • 简介:世界美术三大派系的形成,主要源于思维系统上的差异。中国画及东方美术。反映着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观。东方哲学思维与西方单向哲学思维不同,主要表现为思维的两极性,这种思维方法系统就是本文所的两极思维。

  • 标签: 思维系统 东方哲学思维 艺术 中国哲学 思维方法 中国画
  • 简介:1在五十年代之后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几乎都没有旧学的功底,因此,“笔墨”始终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从形而上的角度,“笔墨”处在守旧的、传统的、几度被推到“改造”和“创新”之列,但它在负载着某种精神时,可以说又成为中国画的全部精华。从形而下

  • 标签: 现代品格 山水画 华拓 现实主义 中国画 审美图式
  • 简介:所谓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指的是设计研究必须同时兼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属性。在对不同的设计门类或者不同的研究语境中,可能对其中某种学科的特性更为强调,但这种强调不构成对其他侧面的否定。任何以个别设计门类试图对整个设计学进行通则式论述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强调“学科间性”,设计学才具备学科独立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设计学 学科间性 交叉学科 设计理论 设计史
  • 简介: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一个伟大的名字密不可分——保罗·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正如当代西方久负盛名的美术史论家文杜里所言:“现代艺术发展过程,如果没有塞尚的成就与实例,是不可想象的,再没有别的艺术家对他的后继者具有如此重要的关系。尽管没有‘塞尚派’,但是20世纪的重要的画家却没有一个不受到塞尚作品某些方面的影响的。”

  • 标签: 塞尚 艺术理念 主体论 西方现代艺术 美术史论家 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