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对视力、屈光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于本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屈光度及病情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效果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水平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屈光度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可改善患者视力、屈光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治疗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的效果。方法采取计算机表法将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弱视儿童随机均分成参照组(n=34)与实验组(n=34),将采取精细训练法与屈光矫正治疗患儿作为参照组,将在参照组增加应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患儿作为实验组,对比观察两组弱视儿童经不同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弱视儿童中经治疗后1例无效,总有效率97.05%,参照组弱视儿童中经治疗后8例无效,总有效率76.4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且P<0.05,故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弱视综合治疗仪应用于弱视儿童中效果显著,可以提高矫正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为儿童混合散光随年龄增加的屈光改变情况,探讨近视加深、远视减轻和散光的改变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63例混合散光儿童的屈光状态定期散瞳验光、配镜、弱视治疗,对比不同时间检查结果并记录,连续观察三年以上,平均3.94年。结果本组63例121眼中有106眼的近视度数增加,占87.6%;48眼变为复性近视散光,有9眼变为单纯性近视散光,有64眼仍是混合性散光;有62眼散光度数不变,占51.12%;有32眼散光度数增加,占27.27%;有26眼散光度数下降,占21.49%;有90眼散光轴不变,占74.38%。第一次验光后诊断有弱视102眼,占84.30%,经戴镜、弱视训练等治疗3年后,102只弱视眼的矫正视力均达1.0以上,弱视治愈率达100%。结论儿童混合散光应定期验光复查,至少每半年散瞳验光一次,定期了解屈光状态,及时更换合适眼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屈光发育的规律,为Suresight屈光筛查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从6个月至36个月定期进行Suresight屈光监测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的球镜值和柱镜值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18个月以后下降较慢,18个月以后每半年进行一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6个月远视程度的加重,36个月出现远视的比例逐渐增加(P<0.05)。随着6个月散光程度的加重(P<0.05),36个月出现散光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对于婴幼儿应进行动态屈光监测,如果Suresight筛查仪提示高度屈光异常,而18个月仍未得到改善,则可考虑进行早期诊断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屈光参数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行首次眼底筛查的早产儿,筛查时间为出生后4~6周或校正胎龄31~32周。单眼或双眼确诊为轻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但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儿为ROP组,并根据视网膜病变区域分为Ⅱ区亚组及Ⅲ区亚组;无ROP患儿为无ROP组。记录各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等效球镜度数、前房深度、玻璃体深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屈光力进行比较,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180例早产儿,男性101例,女性79例;出生胎龄为(30.82±3.10)周,检查时校正胎龄为(37.21±1.44)周;出生体重为(1 577.85±572.12)g。ROP组纳入90例(162只眼,其中85只右眼数据纳入分析),无ROP组纳入90例(90只右眼),两组出生胎龄、检查时校正胎龄、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P组等效球镜度数为(1.90±1.39)D,非ROP组等效球镜度数为(3.04±1.88)D,ROP组等效球镜度数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1)。ROP组的前房深度为(1.82±0.23)mm,晶状体厚度为(4.54±0.18)mm,角膜屈光力为(43.99±0.99)D;无ROP组的前房深度为(1.91±0.94)mm,晶状体厚度为(4.23±0.50)mm,角膜屈光力为(43.72±0.92)D;ROP组前房更浅,晶状体更厚,角膜屈光力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P组中Ⅱ区亚组(48只右眼)及Ⅲ区亚组(37只右眼)的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3.92±0.78)、(43.39±1.05)D,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2.08±0.95)、(2.52±1.12)D,Ⅱ区亚组的角膜屈光力更高、等效球镜度数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出生体重、出生胎龄、角膜屈光力是等效球镜度数的影响因素(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与等效球镜度数呈正相关(r=0.182、0.223),角膜屈光力与等效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125;均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重,等效球镜度数也越大。轻度ROP患儿的屈光参数具有前房浅、晶状体厚、角膜屈光力高、等效球镜度数小的特点,等效球镜度数与ROP病情发展密切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53-357)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浓度阿托品制剂治疗屈光不正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屈光不正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低浓度0.01%阿托品制剂治疗,观察组给予高浓度0.1%阿托品制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屈光度情况、眼轴、裸眼的视力水平、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二组患者屈光度情况、眼轴、裸眼的视力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光度、视力、眼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0.01%阿托品制剂和高浓度0.1%阿托品制剂治疗屈光不正均有一定作用,而其中,高浓度0.1%阿托品制剂的治疗作用更为突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但是也一定程度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用药应加强观察。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角膜屈光手术方式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 2016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我院眼科收治的 212 例中低度近视患者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 106 例( 212 眼)。 A 组行 LASIK 手术, B 组行 LASEK 手术。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1 年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术后不同时间的等效球径值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安全指数、有效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 术后 1 个月内, B 组等效球径值较 A 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LASIK 、 LASEK 两种术式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远期疗效相似,且安全性均较高,但 LASIK 术后 1 个月内恢复较快。 【关键词】 中低度近视 ;LASIK;LASEK; 等效球径值
简介:摘要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视力,而且要提高视觉质量,视觉质量是除视力之外更高层次的视觉能力。目前,许多角膜屈光手术主要是以瞳孔中心作为检查及治疗的对准中心,由于体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患者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角膜屈光手术术中可能会发生偏心切削,使散光欠矫、诱发散光、增加高阶像差等,影响术后视觉质量。因此,测量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可指导手术的设计,对加强瞳孔中心定位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的测量方法、虹膜识别技术测量体位变化下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情况与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对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术后散光、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准作业流程在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11月-2021年4月接诊100例需接受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标准作业流程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视力检测值、屈光检测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