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各种传媒关注的中心,而且专业性的经济类传媒更是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可现状并不乐观.许多经济新闻(含经济理论文章)却受到了受众的冷落,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经济报道爱"打官腔",有的又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专业味道太浓,阅读门槛较高.尤其是一些远离实际,脱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经济理论文章,教化口吻过重,新闻含量较低,使读者味同嚼蜡,自然难以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样的文章通常是"内行不过瘾,外行看不懂",影响了经济报道的有效覆盖.就经济理论宣传工作来而言,读者群的缺失,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损失,更是政治上的损失.因此,怎样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当今媒体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要做好经济新闻的宣传报道,走平民化、通俗化是必经之路.经济新闻要做到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简介:进入21世纪,中国的传媒业发展迅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利诱”下,某些媒体渐渐失去了自身的免疫力而发生异化。目前,新闻低俗化就是一个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请看:《董事长当众掉裤子,百万合同泡了汤》、《“性交易”丑闻回放:周璇不一般的几天》、《“人乳宴”长沙首现》、《幽会被撞见,杀奶奶灭口》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瞠目结舌。时下,在某些媒体那里明星取代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抨击。
简介:武汉晚报周末刊创刊于1984年。刚开始叫星期刊,后改为周六出版,始称周末刊。周末刊创刊十年,其规模依旧为四开八版,发行量曾超过50万份,是湖北地区发行量较大的一份报纸。因它的方针一开始便依循着“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这条贴近读者接近读者亲近读者轨迹,且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并不一味媚俗的格调,所以在武汉市民中享有不衰的印象和知名度,被读者亲切地称呼为“那份绿报纸”(因报头套绿)。十年来,武汉晚报周末刊也曾有过一些俗雅处理得当、颇受一些读者关心关注和好评的专栏和专版。如本刊曾有过的《现代启示录》专栏,既有较显著的新闻
简介:当一名称职的科技编辑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广播科技编辑更难。究其原因,一是广播科技编辑需要文理两科知识兼备;二是广播科技宣传需要摆脱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数据、乏味的符号,才能提高科技广播节目的可听性。近几年来,有许多广播科技编辑坚持不懈地苦练同枯燥作战,与通俗为伴的基本功,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一般来说,听得懂的话,在书面上肯定是通俗的。但书面上看得懂的文字,不一定都听得懂。我们办科技广播节目的目的是向听众介绍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播科技编辑在一篇稿子编好后,总要亲口念一念,亲耳听一听,先过自己的"上口"与"入耳"这两关,以便让听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在处理一些技术名词、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较多的稿件时,按照听觉特点去分析听众心理,掌握听众思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为听而改,为听而编,尽力扫除收听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科技稿件中往往离不开数字符号,必要的数字符号当然是应该保留的,但有些稿件中数字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