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横截面积预测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横截面积,麻醉诱导后记录手术开始前的最低动脉压,低血压定义为麻醉诱导后动脉压低于60mmHg或动脉压基线水平降低25%以上,根据观察结果分为正常组和低压组。结果:血压正常组患者43例,低血压组患者37例,正常组心率频次、平均动脉压优于低血压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横截面积可较好预测麻醉诱导后的低血压,准确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新生儿皮肤遮盖与暴露部位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皮肤遮盖部位、暴露部位各两处实施经皮胆红素测量,同时对其实施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比较患儿不同部位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和血清总胆红素值测定结果的区别。结果:经四次测量可见,暴露部位A处、B处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均显著低于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遮盖部位的C处和D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和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接受光照治疗时,皮肤遮盖部位(特别是胸骨第2肋正中央)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检测结果更加接近,可以作为便捷诊断的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相关预测参数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6例髋部骨折且髋部经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T≤-2.5 SD的患者资料,男58例,女48例;年龄(73.50±5.59)岁(范围65~88岁);身高(170.12±7.43)cm(范围152~187 cm);体重(69.26±11.85)kg(范围37~94 kg);体重指数(23.60±2.37)kg/m2(范围18.3~28.9 kg/m2);股骨颈骨折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6例。基于X线及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测量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相关预测参数中的皮质厚度指数(cortical thickness index, CTI)、髋轴长度(hip axis length, HAL)及髋关节偏距(femoral offset, FO)。两种方法测量所获得的CTI、HAL、FO进行比较,采用Bland-Altman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CTI、HAL及FO与骨密度检测T值的相关性。结果按预设测量方案,常规X线法测量患者CTI值为0.31±0.05,CT三维重建法测量患者CTI值为0.3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8, P=0.35);常规X线法测量患者HAL、FO值分别为(123.35±12.74)mm、(43.99±2.81)mm,CT三维重建法测量HAL、FO值分别为(121.11±14.51)mm、(40.73±3.11)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8,18.502;均P< 0.05)。Bland-Altman结果显示对于CTI的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较好,HAL、FO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差。CT三维重建法测得的CTI、HAL与骨密度检测T值均有高度相关性(r=0.784,-0.748;均P< 0.001)。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可实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相关预测参数的精准测量,为老年髋部骨折伴骨质疏松的评估和制定精准的康复治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技术(CT-FT)评估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的可重复性,及与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TE)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阜外医院门诊因疑诊冠心病在1周内完成全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CCTA)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30例。使用CT-FT、STE技术分别分析CT及超声图像的左心室容积和心肌应变,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和整体周向应变(GCS),其中GLS包括心内膜下整体纵向应变(EndoGLS)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MyoGLS),GCS包括心内膜下整体周向应变(EndoGCS)和心肌整体周向应变(MyoGCS)。采用ICC评估CT-FT测量参数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T-FT与STE不同模式间测量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T-FT、STE测量结果的相关性,Bland-Altman法分析CT-FT、STE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T-FT测量的EDV、ESV、EF、EndoGLS、MyoGLS、GRS、EndoGCS和MyoGCS,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ICC为0.775~0.964,P均<0.001)。CT-FT和STE测量的EF分别为(60.27±8.70)%和(61.2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7,P=0.443)。CT-FT测量的EndoGLS、MyoGLS、GRS和MyoGCS分别为(-20.47±4.01)%、(-18.06±3.75)%、(73.90±20.58)%和(-18.48±3.65)%;STE测量的EndoGLS、MyoGLS、GRS和MyoGCS分别为(-18.97±3.33)%、(-16.49±2.60)%、(18.56±3.06)%和(-20.26±4.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7、-2.945、12.161、2.459,P均<0.05),而CT-FT和STE测量的EndoGCS分别为(-27.78±6.66)%和(-29.18±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P=0.223)。两种成像模式测量的EndoGLS、MyoGLS、GRS、EndoGCS、MyoGCS呈中等-强相关,r值分别为0.566、0.629、0.509、0.606、0.539(P均<0.05)。CT-FT与STE测量的EndoGLS、MyoGLS、GRS、EndoGCS、MyoGCS的差值分别为-1.5%、-1.6%、55.3%、1.4%、1.8%、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8.3%~5.3%、-7.3%~4.2%、18.1%~92.5%、-10.7%~13.6%、-6.0%~9.5%。结论CT-FT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具有可行性,与STE结果一致性好,但两种方法间测量结果不能通用。声窗差或有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CT“一站式”评估心脏解剖与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放疗工作环境辐射对塑料闪烁体探测器Exradin W1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计划绝对剂量验证的影响。方法将立体验证模体(SDVP)的电子计算机断层(CT)影像扫描后导入计划系统,利用自制档铅分别在屏蔽或不屏蔽光电组件的条件下进行3 cm×3 cm至20 cm × 20 cm的方形梯度射野照射、虚拟靶体积(PTV)非共面弧照射以及10例容积调强弧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VMAT SRT)临床计划验证,记录各测量值并对比分析环境辐射在不同条件下对剂量测量的影响。结果光电组件的噪声效应随开放射野面积增大而增大,随光电组件与等中心距离增大而减小;非共面弧对光电组件噪声效应贡献随射野增大而增大,最大可达4.16%;临床SRT计划验证测量时,屏蔽前与屏蔽后与治疗计划系统(TPS)相对误差分别为(1.39±1.05)%和(0.59±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43,P<0.05);与A16小空气电离室实测结果相对误差分别为(1.22±1.56)%和(0.42±1.42)%,W1测量误差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14,P<0.05)。结论Exradin W1探测的测量结果与电离室及计划系统的计算结果一致度较好,但其准确度易受放疗工作环境辐射的影响。测量非共面照射时应将光电组件尽量摆放在远离辐射等中心位置,并予以适当遮挡或屏蔽,可有效提高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为临床精准放射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结石负荷的3种测量参数(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手术时间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70例因单发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6例,女24例;年龄(47±12)岁。结石位于左侧28例,右侧42例;位于肾盂32例、下盏29例、中盏6例、上盏3例。70例均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CT图像导入ITK-SNAP 3.6.0软件半自动计算结石体积。采用术前CT平扫图像,在冠状面上选择结石最大截面,测量结石最大长径(D)和宽径(d),结石面积=0.25πDd。根据术后CT平扫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残余结石最大径≤2 mm者为完全清除组,>2 mm者为部分清除组。分别对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与手术时间或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再通过前向逐步线性回归评估其他因素对手术时间的影响。结果手术时间中位值63(50,84)min。完全清除组47例,结石体积633(248,1 087)mm3,结石最大径15(10,19)mm,结石面积82(49,186)mm2。部分清除组23例,结石体积696(408,1 418)mm3,结石最大径15(12,20)mm,结石面积105(73,201)mm2。两组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最大径>20 mm患者的完全清除率为55%(6/11),结石最大径≤20 mm患者的完全清除率为70%(41/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体积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58,结石最大径和结石面积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34。结石体积与手术时间的简单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最优,为0.36,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与手术时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17和0.22。手术时间与结石体积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后计算出的AIC基线值为456.24,采用前向逐步回归法依次加上结石最大径、结石成分、结石位置等因素后,AIC值依次增加至458.19、458.69、463.03。结论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和结石面积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结石清除率均无显著相关性,但结石体积是影响手术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是反映结石负荷的最佳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t=2.44,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7,P=0.026;t=1.753,P=0.038);术后6个月以后KSS膝关节评分>90分。术后1个月时膝关节ROM为94.7°±10.6°,与术前91.9°±12.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6,P=0.245);术后3个月为105.8°±14.7°,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41)。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KS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膝关节ROM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既能通过较少的软组织松解恢复下肢力线,又能通过等量截骨获得屈伸间隙平衡,术后早期有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易致股骨假体内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20~36周正常胎儿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的MRI测量的可行性,并探讨二者与孕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产前胎儿超声检查不能清楚显示四腔心结构,而行胎儿MRI检查也未发现心血管结构异常的257例孕妇,胎儿娩出后均经新生儿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血管结构正常。重新调阅胎儿MRI图像,在稳态自由进动序列主动脉弓横轴位切面测量主动脉弓峡部中央部位直径,即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同时在动脉导管近降主动脉处测量动脉导管直径。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对于孕周的第5、50、95百分位数和相应的95%CI,计算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比值的平均值和95%C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的关系。结果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孕周的回归方程为主动脉弓峡部直径(mm)=-2.85+0.22×孕周(周),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2=0.737,P<0.001)。主动脉弓峡部直径第50百分位数在孕20~28周为1.8~3.5 mm,在孕28~36周为3.5~5.0 mm。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的回归方程为动脉导管直径(mm)=-2.17+0.19×孕周(周),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2=0.606,P<0.001)。动脉导管直径第50百分位数在孕20~28周为2.0~3.5 mm,在孕28~36周为3.2~4.8 mm。孕20、22、24、26、28、30、32、34、36周的胎儿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比值的95%CI分别为0.8~1.1、0.8~1.0、0.8~1.0、0.8~1.3、0.8~1.5、0.9~1.5、0.9~1.7、0.9~1.1和1.0~1.3,接近1。结论MRI测量胎儿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可行,在超声检查不满意时,可做为评估手段。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呈一定的线性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inferior vena cava respiratory variation index, IVC-RVI)预测膝关节镜手术驱血引起的容量变化,为临床预测驱血所引起容量变化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间全身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驱血带进行驱血。记录所有患者驱血前IVC-RVI和驱血前后的心率、MAP、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以每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 SVV)≥15%作为评价有容量反应性的金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有容量反应性(CR)组和无容量反应性(NCR)组。分析IVC-RVI与SVV相关性,绘制IVC-RVI预测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Youden指数、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患者IVC-RVI与SVV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655,P<0.05)。IVC-RVI预测CR的AUC为0.899(95%CI=0.835~0.963, P<0.05)。IVC-RVI预测切点为17.3%,预测敏感度79.2%,特异性86.5%。结论全身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中,IVC-RVI可有效预测驱血所引起容量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IOLMaster 700新型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的6个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前曾行IOLMaster 700检查的白内障患者599例(599只眼)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91例,年龄(69±10)岁。根据眼轴长度分为短眼轴组(≤22.5 mm,100只眼)、正常眼轴组(>22.5 mm且<25.5 mm,375只眼)及长眼轴组(≥25.5 mm,124只眼);根据角膜屈光力分为平坦组(≤42.00 D,47只眼)、正常组(>42.00 D且<46.00 D,461只眼)及陡峭组(≥46.00 D,91只眼);根据前房深度分为浅前房组(≤2.5 mm,71只眼)、正常前房组(>2.5 mm且<3.5 mm,436只眼)、深前房组(≥3.5 mm,92只眼)。比较整体及不同分组间Barrett Universal Ⅱ、Haigis、Hoffer Q、Holladay Ⅰ、Holladay Ⅱ和SRK/T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数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AE)的差异。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Friedman检验。结果599例患者(599只眼)6个公式间IOL屈光度数MedA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0.549,P<0.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的MedAE值最小(0.35 D),SRK/T公式次之(0.36 D),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除Barrett Universal Ⅱ与Haigis、SRK/T公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P=1.000),其余两公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眼轴分组中,6个公式间IOL屈光度数MedA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8.307,38.779,112.997;均P<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短眼轴组及长眼轴组中MedAE值均最小,分别为0.40、0.31 D,SRK/T公式在正常眼轴组中MedAE值最小(0.35 D)。不同角膜屈光力分组中,6个公式间IOL屈光度数MedA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2.284,90.924,39.387;均P<0.05),Haigis公式在平坦组及陡峭组中的MedAE值最小,分别为0.26、0.34 D,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正常组中的MedAE值最小(0.33 D)。不同前房深度分组中,6个公式间IOL的MedA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7.389,57.643,52.845;均P<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在前房深度各分组中的MedAE值均最小,分别为0.46、0.33、0.31 D。结论基于IOLMaster 700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6个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中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预测性最佳,尤其对于短眼轴、长眼轴及不同前房深度患者预测误差值低;Haigis、SRK/T公式次之。当角膜屈光力≤42.00 D或≥46.00 D时,Haigis公式可能更为准确。(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02-511)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与膀胱脱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166例膀胱脱垂致SU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95例膀胱脱垂临床分度Ⅰ~Ⅱ度者纳入轻中度脱垂组,71例膀胱脱垂临床分度Ⅲ度者纳入重度脱垂组。比较两组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漏尿量;分析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与膀胱脱垂临床分度、漏尿量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对膀胱脱垂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重度脱垂组膀胱颈位置低于轻中度脱垂组(P<0.05),重度脱垂组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漏尿量均大于轻中度脱垂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膀胱脱垂临床分度与膀胱颈位置呈负相关(P<0.05),与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漏尿量与膀胱颈位置呈负相关(P<0.05),与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呈正相关(P<0.05)。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诊断膀胱脱垂临床分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83、0.725、0.743;截断值分别为21.65 mm、131.19°、31.46 mm、46.19°;上述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与参考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在女性膀胱脱垂所致SUI诊断中的效能显著,其参数水平与患者膀胱脱垂分度、漏尿情况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感应式Freehand-3D超声与二维超声测量甲状腺模型体积的准确性。方法使用猪肝制作40个甲状腺模型,用排水法测量得出各模型的体积作为金标准。与金标准对比,比较二维超声、磁感应式Freehand-3D超声测量甲状腺模型体积的准确性。结果二维超声、磁感应式Freehand-3D超声测量法与金标准测量甲状腺模型体积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种超声测量法分别与金标准相比,磁感应式Freehand-3D超声测量甲状腺模型体积相关系数最高(r=0.998)。Bland-Altman分析显示磁感应式Freehand-3D超声测量值误差最小,相对误差均值为3.42%,误差范围为-9.57%~12.07%,一致性界限为(-1.253,0.999)。结论与二维超声相比,磁感应式Freehand-3D超声可以更加精准地测量甲状腺模型的体积。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运用不同方法测量甲状腺重量对131I治疗甲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2019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甲亢患者,根据硬币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单一手触诊法测量甲状腺重量,试验组患者运用SPECT核素显像法结合手触诊法测量甲状腺重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以及治疗有效率,分析运用不同方法测量甲状腺重量对131I治疗甲亢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比较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简介:摘要目的从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视角分析某高校附属医院2015—2019年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情况与特征,为SCI论文科研管理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该医院的科研管理系统中检索2015—2019年以第一或通讯单位完成的SCI收录论文,利用Web of Science、InCites数据库获取该组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JCR分区及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等指标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及卡方检验。结果该高校附属医院在2015—2019年发表SCI论文3 201篇,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论文以1<IF<3区间最多,占比44.92%;其次为3<IF<5区间,占比32.27%。论文集中在Q2区期刊,占比31.52%,Q1和Q3区期刊各占比25%。从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角度来看,2015—2017年度论文的篇均CNCI小于1,2018—2019年度论文的篇均CNCI大于1,不同年度之间的CNCI无统计学差异。IF小于3的论文篇均CNCI小于1,IF大于3的论文篇均CNCI大于1,高影响因子论文的高CNCI比例更高;Q1、Q2区论文的篇均CNCI大于1,Q3、Q4区论文的篇均CNCI小于1,Q1区论文的高CNCI比例更高。结论不同科研管理视角下得出的评价结论并不一致,在期刊分区基础上的CNCI分层综合评价更为合理。在新时期不唯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情况下,遴选学科领域内的顶级期刊,同时将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等综合评价指标应用于科技论文管理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测量中心静脉压(CVP)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 v1.4(MIMIC-Ⅲ v1.4)中的健康数据,收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脓毒症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生存时间、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生命体征、入ICU首日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首日输液量和液体平衡、尿量、对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的需求、脓毒症诊断以及在ICU中进行首次CVP测量的时间和数值。根据入ICU 6 h内是否测量CVP将患者分为早期测量和对照两组;根据获得首次CVP的时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3 h、4~6 h、7~12 h和12 h内未测量4个亚组。主要研究终点为28 d病死率。使用局部加权平滑(Lowess平滑)分析来探讨初始CVP值与病死率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对28 d生存情况进行单变量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CVP测量及时性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 733例成人脓毒症患者,其中1 673例在入ICU 6 h内测量了CVP,另外3 060例未测量者作为对照组。CVP早期测量组除基础肾衰竭患者较对照组更少外,两组人口学特征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VP早期测量组入ICU 24 h内病情较对照组更重,表现为更高的血乳酸(Lac)水平和SOFA评分。CVP早期测量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2%比40.7%,P<0.01)。CVP早期测量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更短,ICU住院时间更长,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24 h内液体入量和平衡量也更多。Lowess平滑分析显示,初始CVP与病死率之间呈"U"形关系,提示过高或过低的初始CVP均与不良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相比,3 h内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升高(66.7%比59.1%;Log-Rank检验:χ2=15.810,校正P<0.001);而4~6 h和7~12 h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率与12 h内未测量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4%、60.3%比59.1%;Log-Rank检验:χ2值分别为5.630、0.100,校正P值分别为0.053、>0.99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以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作为参照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校正混杂变量(性别、年龄、SOFA评分、初始Lac、肾衰竭以及24 h内最高血糖、最低血小板计数和最高白细胞计数)后发现,入ICU后及时测量CVP可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3 h:风险比(HR)=0.65,95%可信区间(95%CI)为0.55~0.77,P<0.001;4~6 h:HR=0.72,95%CI为0.60~0.87,P=0.001;7~12 h:HR=0.80,95%CI为0.66~0.98,P=0.032〕。结论早期测量CVP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下降相关。在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时,CVP是一种易获取且可以指导液体治疗的安全性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测量冠心病(CHD)患者左房室(AR)间期与患者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食管心电图检查的CHD患者按AR间期分AR间期<100 ms(AR间期缩短组,53例)、AR间期100 ~ 150 ms(AR间期正常组64例)、AR间期>150 ms(AR间期延长组,7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的关系。结果三组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吸烟史、血脂、血尿酸(UA)、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比例(54.72%、31.25%、46.81%,χ2 = 7.283,P<0.05)、收缩压(SBP)[(138.84 ± 4.97)、(122.47 ± 7.45)、(139.23 ± 7.05) mmHg(1 mmHg = 0.133 kPa)]、CHADS2评分[(1.47 ± 0.08)、(1.02 ± 0.15)、(1.67 ± 0.10)分]、CHADS2-VASc评分[(1.49 ± 0.28)、(1.00 ± 0.24)、(1.74 ± 0.22)分]、Gensini评分[(38.27 ± 5.84)、(24.45 ± 6.08)、(39.42 ± 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423、4.938、12.597、11.345,P<0.05);三组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心绞痛(AP):41.51%(22/53)、65.62% (42/64)、37.50%(27/72),急性心肌梗死(AMI):58.49%(31/53)、34.38%(22/64)、62.50%(45/72),χ2 = 3.469,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50.73 ± 15.09)、(141.49 ± 28.68)、(151.49 ± 14.47)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42.15 ± 10.49)、(39.82 ± 8.37)、(40.94 ± 11.02) m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27 ± 4.94)%、(62.20 ± 3.69)%、(57.64 ± 4.99)%]、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0.98 ± 0.29、1.22 ± 0.35、0.97 ± 0.3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双支、≥ 3支分别为14、18、21例,37、13、14例,9、22、4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7.252、4.944、3.424、5.824,P<0.05);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AMI、LVEDV、LVESV、LVEF、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状动脉≥ 3支病变均与CHD患者AR间期存在显著关联(OR = 2.349、1.893、2.754、2.872、0.414、2.201、4.336、3.401,均P<0.05)。结论CHD患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国产Scansys(上海美沃公司)与进口Pentacam(德国Oculus公司)的Scheimpflug成像技术原理的眼前节生物分析系统测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曲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6─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屈光中心就诊的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年龄17~35(23.5±5.3)岁,术前等效球镜度为-10.50~-2.00 D,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疾病,依次接受Scansys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每只眼重复测量3次,记录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仅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2种仪器测量CCT和角膜曲率的重复性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oV)、组内标准差(Sw)、重复性限(2.77Sw)、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法评估,而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的比较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法实施。结果:Scansys和Pentacam重复3次测量CCT和角膜曲率(K1、K2、Km)的ICC均大于0.99,Sw和2.77Sw均较小,CoV均小于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Bonferroni矫正结果显示任意2次的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重复测量的任意2次检测结果之间的95%一致性界限(LoA)范围均较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CCT和角膜曲率的结果均呈正线性相关(均r>0.97,均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Scansys和Pentacam测量CCT、K1、K2、K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种仪器测量CCT、K1、K2、Km的95%LoA分别为-4.26~11.26 μm、-0.48~0.55 D、-0.52~0.69 D、-0.45~0.57 D。结论:Scansys测量CCT和角膜曲率数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Pentacam测量结果相比差异较小,相关性和一致性均较好,可相互参考替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测量的左心房心外膜脂肪(LA-EAT)炎症活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因肿瘤指标异常升高或恶性肿瘤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8例房颤患者。按照PET/CT检查日期、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设立非房颤对照组(78例)。采用18F-FDG PET/CT测量左心房心外膜脂肪最大标准摄取值(LA-EAT FDG SUVmax)和总EAT体积(V-EAT),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内径(LAD),并收集血脂和血炎症指标。比较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EAT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价值;采用ROC曲线寻找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并据其定义LA-EAT FDG SUVmax增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EAT FDG SUVmax增高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年龄(66.9±10.2)岁,男性55例(70.5%),对照组年龄(66.9±8.0)岁,男性52例(66.7%),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房颤组的LAD[(44.2±5.8)mm比(35.4±4.4)mm]、V-EAT[(122.1±42.0)cm3比(91.6±34.5)cm3]、LA-EAT FDG SUVmax[(1.6±0.3)比(1.4±0.2)]均高于对照组,LVEF[(60.1±4.7)%比(63.9±2.9)%]低于对照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OR=1.340,95%CI 1.195~1.502)、V-EAT(OR=1.016,95%CI 1.001~1.031)、LA-EAT FDG SUVmax(OR=1.375,95%CI 1.095~1.723)与房颤正相关,LVEF(OR=0.781,95%CI 0.659~0.926)与房颤负相关(P均<0.05)。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0(95%CI 0.597~0.764,P<0.001),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为1.415(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1.5%)。在校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EF、LAD、V-EAT后,LA-EAT FDG SUVmax≥1.415与房颤独立相关(OR=2.982,95%CI 1.122~7.926,P=0.010)。结论18F-FDG PET/CT测量的LA-EAT炎症活性是房颤的影响因素,LA-EAT炎症活性增高与房颤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测量冠心病(CHD)患者左房室(AR)间期与患者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食管心电图检查的CHD患者按AR间期分AR间期<100 ms(AR间期缩短组,53例)、AR间期100 ~ 150 ms(AR间期正常组64例)、AR间期>150 ms(AR间期延长组,7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的关系。结果三组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吸烟史、血脂、血尿酸(UA)、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比例(54.72%、31.25%、46.81%,χ2 = 7.283,P<0.05)、收缩压(SBP)[(138.84 ± 4.97)、(122.47 ± 7.45)、(139.23 ± 7.05) mmHg(1 mmHg = 0.133 kPa)]、CHADS2评分[(1.47 ± 0.08)、(1.02 ± 0.15)、(1.67 ± 0.10)分]、CHADS2-VASc评分[(1.49 ± 0.28)、(1.00 ± 0.24)、(1.74 ± 0.22)分]、Gensini评分[(38.27 ± 5.84)、(24.45 ± 6.08)、(39.42 ± 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423、4.938、12.597、11.345,P<0.05);三组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心绞痛(AP):41.51%(22/53)、65.62% (42/64)、37.50%(27/72),急性心肌梗死(AMI):58.49%(31/53)、34.38%(22/64)、62.50%(45/72),χ2 = 3.469,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50.73 ± 15.09)、(141.49 ± 28.68)、(151.49 ± 14.47)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42.15 ± 10.49)、(39.82 ± 8.37)、(40.94 ± 11.02) m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27 ± 4.94)%、(62.20 ± 3.69)%、(57.64 ± 4.99)%]、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0.98 ± 0.29、1.22 ± 0.35、0.97 ± 0.3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双支、≥ 3支分别为14、18、21例,37、13、14例,9、22、4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7.252、4.944、3.424、5.824,P<0.05);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AMI、LVEDV、LVESV、LVEF、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状动脉≥ 3支病变均与CHD患者AR间期存在显著关联(OR = 2.349、1.893、2.754、2.872、0.414、2.201、4.336、3.401,均P<0.05)。结论CHD患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值得临床重视。